【摘要】本文论述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增强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阵地安全;创新教育表达方式,增加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亲和力;加强教育平台建设,形成意识形态教育合力。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2-0037-03
做好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关系祖国未来事业发展的一项根本工程。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教育教学各方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予以抵制”。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重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本文从教育主体、教学表达和教育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互联网时代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优化路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抵制西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日益深入,各个领域在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不免受到西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在开放的网络场域中,一些西方国家不仅有意将网络作为传播其意识形态的媒介,而且别有用心地对多元社会思潮进行加工,并通过某些社会热点的发酵,对事实进行歪曲和捏造,试图弱化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新疆长绒棉等事件中,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的形象进行污蔑、抹黑,利用网络进行错误价值观渗透,使缺乏判断力和政治定力的大学生受到蛊惑,从而动摇理想信念、丧失文化自信。
(二)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他们生于网络时代,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网络依赖性,成为互联网使用率最大的群体。近年来“网生代”一词的出现,更加准确地形容了当今青少年与网络的密切关系,这决定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对青少年网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当今互联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教育工作拓展至网络空间,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接受方式,积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新风尚,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制高点。
(三)适应网络時代话语发展的要求
当下,许多网络话语因幽默有趣、生动形象而受到大学生网民喜爱。所谓“网络话语”,就是指在网络空间的虚拟场域规定下相互联系的思想,它镶嵌于网络文本、网络语言和网络虚拟交往实践之中。在日常生活中,网络话语经常被大学生用来表达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和对校园文化生活的意见,但面对敏感的政治问题时,大学生很难客观理性地使用网络话语,更难以主动利用网络话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这就迫切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网络素养,适应网络时代话语表达的发展特点,通过网络话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适时引导,利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网络话语潜移默化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做到在网络舆论中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导向。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形态教育主体作用有待凸显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能否取得较好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主体的政治素养和能力水平。但就目前高校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缺乏网络意识形态责任机制,高校党委与二级学院之间尚未形成统一分工、职责明确的责任体系,导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监管不严格、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此外,在目前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党委领导成员虽然具有过硬的政治定力,但缺乏新媒体应用能力,不了解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规律,没有掌握前沿的网络传播技术,因而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很难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进行准确的价值研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聚集地,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缺乏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只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很少关注网络空间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网络舆论没有及时进行引导,致使部分学生受到网络负面信息影响,未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意识形态教育表达方式有待改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极具个性意识的“95后”“00后”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顺应时代发展快速适应角色转变,不够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心理特征,仍然采用说教的教育方式,规定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限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不仅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目前,很多高校非常重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且大部分高校都建立相对完善的“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体系,形成网络思政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线上和线下协同育人的新局面。但部分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不够注重网络意识形态宣传内容的表达,“两微一端”的内容多复制自文件政策、讲话精神,发布文章中多采用“官方话语”,且内容乏味冗长,不符合当代大学生趣味化、碎片化的信息接受方式,导致众多“僵尸平台”出现。此外,在部分高校设立的官方网络信息平台中,信息内容多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设计,造成校园各网络平台出现“自说自话”的现象,这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意识形态教育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媒体行业都迎来了深刻变革,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发展。但部分高校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不够,导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造成一定的威胁,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关系平等化,使传统媒体丧失信息主导地位,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两微一端”、校园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刊载意识形态相关内容多为转载的官方文件和政策纲领,内容重复枯燥,且表达方式刻板缺乏互动性,易造成大学生视觉疲劳和学习兴趣减退,淡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除了校园的官方媒体,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各类社交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高校青年学生,利用自媒体接收与传播信息、与他人建构关系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目前,除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抖音、快手、知乎、bilibili弹幕网等新型社交媒体平台也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校园网络“大V”、自媒体达人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涌现,甚至出现拥有百万粉丝的校园“网红”,对大学生甚至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很多高校仍然固守传统的“两微一端”,不注重建设新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同时忽视对新型社交媒体平台的管控力度,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平台传播力度不够。
三、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增强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阵地安全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队伍建设,发挥教育主体作用
首先,高校应建立系统完备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学院分管落实、协同联动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其次,高校党委领导要树立传播意识,主动学习传播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基本规律,掌握有效的传播方法和传播渠道,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及媒介认知,积极占领意识形态新阵地;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必须增强阵地责任意识,勇担意识形态教育重任,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坚定维护意识形态阵地安全。
2.发挥优秀学生引领示范作用,用青年人引导青年人
首先,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榜样带头作用。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排头兵,在学习、思想、纪律、作风等方面均能够起到表率作用,是党组织与高校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榜样带头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党组织的行为作风与思想观念,在其启发下树立奋斗目标且不断提升自身思想觉悟;其次,引导更多具有正能量的校园网络“大V”出现,通过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更大范围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坚守并不断扩大意识形态阵地;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必须自觉、积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能力,增强对多元思潮的辨别力和抵制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创新教育表达方式,增强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亲和力
1.强化网络话语,善用大学生常用的“网言网语”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被大学生接受,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为达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掌握学生的话语表达习惯,用他们的方式交流和倾听。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95后”“0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情感需求出发,了解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分析隐藏在大学生网络话语背后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倾向,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其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想吸引大学生网民,必须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网络话语中,用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网言网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
2.开展暖心对话,增强大学生情感认同
开展暖心对话,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生活跃的网络空间,站在学生角度了解大学生的利益诉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需求,摸准学生的“脉搏”对症下药;不讲“大话”“空话”,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其次,“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在教育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开展多渠道的网络对话、有温度的谈话,掌握谈心谈话技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构筑接地气的话语表达体系,增强大学生情感认同。
(三)加强教育平台建设,形成意识形态教育合力
1.促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整合优化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实现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优势互补,才能让主流媒体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首先,加强大学生日常使用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建设,重视各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路径创新,通过微视频、微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格局;其次,推动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结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使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与校报、校园广播形成协同联动,共同组成新型传播矩阵,奏响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主旋律,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感染。
2.加强校园网络平台管理力度,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信息化时代,迅速掌握网络空间的主导权,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建设,提升舆情监控水平,建立覆盖整个校园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适当干预、积极引导;其次,营造风气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对校园网络平台的监管,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议题设置,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教育者手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统领作用。
总体而言,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当前抵制西方多元社会思潮冲击的需要,而且是順应网络时代发展、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先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难,再从教育主体、教学表达、教育平台建设三个切入点提出对策,以不断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连晓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话语的价值与进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4).
[2]杨英.碎片化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
[3]陈志勇.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
[4]玄铮.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2).
[5]白芳.依托学生党建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思考[J].行政与法,2020(3).
[6]潘红涛.关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新考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
作者简介:武梦欣(1998— ),山西运城人,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