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玲
200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为中国特别是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搭建了一个平台,但是懂得东盟语言文化、法律和经贸规则的人才奇缺,急需一大批一線经贸人才。创办于2004年的广西外国语学院坚持主动对接东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迅速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机遇。
一是打造专业特色,把“小”做“大”。小语种是广西外国语学院最热门的专业。“小”指的是东盟国家语种,“把小做大”:一是把小语种做成大语种,像大语种一样加大投入;二是把小语种做成大舞台,做大小语种专业学生规模,做大东盟国家语种专业数量,做大东盟国家语种专业教师团队规模;三是把小语种做成大事业、大市场,为国家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以培养小语种人才为特色的精准定位使学校进入高速发展期。
二是多平台练“内功”,创新创业全覆盖。产学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社会建设作贡献始终是个难点。对此,广西外国语学院做出了有益尝试,牵头成立了中国—东盟本科专业产教融合创新联盟,建立“东盟通”信息交互平台和开放共享的科研创新平台及专家智库,打通校企、校政和校校深度合作通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创业链有机衔接,迈出人才“支点”服务中重要的一步。
三是开拓东盟市场,服务“一带一路”。为支持海外学子就业创业,鼓励学生“走出去、留得下、干得好”,广西外国语学院建立健全了教学、科研、就业、创业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学校外派教师定期为海外学子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并专门派优秀教师常驻东南亚地区指导学子就业创业。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泰国寻找商机,“语言”成为他们需要跨过的第一道难关。2009年,广西外国语学院第一批泰语专业学生谢仕明和几位校友结束了“2+2”模式下在泰国的两年学习。他们以独具的慧眼,创办了中泰通语言培训学院。如今,他们在泰国已经有十几家分校。
四是“双轨育人”,把“外”做“强”。“双轨育人”指的是“双校园、双教师、双基地、双就业市场”,构建特色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和模式。学校与东南亚国家、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大学进行深度合作,打破常规,在课程衔接体系、学分互通互认、教学团队合作、教材编写出版、实践基地建设、科研立项等方面全面合作。让学生第三年或第四年到目的语对象国学习实践半年以上,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回国就业或在国外就业,也可以留在国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形成了留学、就业、深造“无间断”“立交桥”式的创新育人机制。从而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开拓了境外就业市场,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通过“双轨育人”模式,学校把外语做大做强。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与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70多所大学签订交流合作协议,招收1 500多名国际生,派送近5 000名学生赴合作高校接收学分互认的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
泰国曼谷汇煌区拉沙传比色路,在林林总总的泰文招牌中,夹杂着不少中文招牌,其中有许多都挂着一个同样的Logo——广西外国语学院校徽。这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学子创业的一条街。创业一条街是广西外国语学院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晶和缩影。
目前,学校拥有南宁五合和空港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30 000多人。学校将更加坚定地走好国际联合办学这条道路,全面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理念,为外语人才的培养、汉语在世界的推广、东盟各国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继续贡献力量。
(作者系广西外国语学院创办人)F83C8DF7-CF44-4D67-87A1-AEBB7A8610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