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一个岛屿,地处温州、台州之间,东濒披山洋,西嵌乐清湾,由玉环山、鸡山、大鹿山和披山等群岛组成。岛上居民大都从福建、温州、台州等地迁入,使用多种方言交流,有闽南话、温州话、平阳话、台州话等。玉环历史悠久,3000年前的三合潭遗址是浙江东南沿海目前发现最早的聚落,其证实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西周至春秋时期属瓯越,战国属楚,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临海郡,三国属吴,东晋属永嘉郡乐城县;隋唐宋元属温州,明属台州;清雍正六年(1728)设玉环厅,隶属温州府;1962年恢复玉环县建制,隶台州专区;2017年玉环撤县改市。1980年10月成立玉环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2017年批复设立玉环市博物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玉环特殊的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文物宝藏。
全市目前共有277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45处被提升为不同级别文物保护单位(点),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坎门验潮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玉环碉楼为综合文保单位,共包含9处碉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点14处(其中郭源顺家族墓包含3处墓园),类别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馆内可移动文物有658件,类型包含石器、瓷器、青铜器、档案文献及书画等,主要以三合潭遗址出土文物为主。
自上世纪80年代建立文物管理机构以来,玉环文物工作者对全市进行了文物普查和复查,发现大面积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和原始青瓷器等共存的遗址,获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呈现出以印纹陶和原始青瓷为主体形态的文化特征。
一、三合潭遗址
三合潭遗址位于玉环岛腹地,为距县城2公里处一个约4平方公里的山谷盆地。遗址三面环山,一面环海,东、南、西三面高山成为抗御台风的天然屏障,广阔盆地区有兰花溪、大福溪和龙潭溪汇流冲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已发掘5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以商周时期的木构建筑遗迹、印纹陶、原始瓷、石器及小件青铜器为遗存主体堆积。距今约3000年,是青铜时代晚期的一个聚落遗址。它不仅在古代建筑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为研究我国浙南沿海岛屿的古代文明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遗址中出土的原始青瓷和印纹陶数量较大,二者多共存。从原始青瓷器的制作手法、器型特征、装饰和施釉风格等来看,它们与浙江瑞安市凤凰山周墓、福建光泽遗址、安徽屯溪西周墓以及浙江余杭良渚庙前遗址等地出土的原始青瓷豆、盘、碗等相似,其时代当在西周时期,不过某些原始瓷及印纹陶等,有着明显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原始青瓷烧制工艺粗拙,烧成温度均在1200℃左右,釉色青中泛黄,光泽度及玻化程度较高,施釉不到底。器型有豆、盘、盂、碗等。纹饰主要是S形、篦纹和针点纹。
三合潭遗址及文物的发现,证实了早在西周晚期就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瓯越人在此处繁衍生息。这些出土的陶鼎、陶罐、瓷杯、瓷豆说明了先民们追求实用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我们了解、研究玉环先民生产力、生产关系及所创造的不朽文明提供了可靠而严谨的科学依据。
二、环西遗址
环西遗址地处前塘垟、环西等村庄的连片水田中。由于前塘垟一带的滨海相沉积,土层深厚而细腻,特别适合烧制砖瓦。当时的环城乡小岙村、前塘垟村村民在田间地头办起了众多的砖瓦厂,村民就地取材,大規模挖地取土用于烧砖。随着地层的开挖,大量的古陶瓷器陆续出土,1990年在环西村北约300米处、4.5米深的水塘底部发现一处六朝时期的青瓷窑址,面积约80平方米,塘底布满青瓷和夹砂红陶支座的碎片,出土器物有陶罐、釉陶器以及壶、瓶、钵、盘、碗、灯台、砚台和窑具等青瓷器。墓砖上有双鱼纹、四出钱纹、人首纹、鸟羽纹,以及 “天玺”“太康”等三国东吴时期的纪年砖。1991年在前塘垟村东南的水田中发现一村落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遗址内有数座边长约1.4米的正方形灰坑,坑壁用片石竖插砌筑。从器物的残片辨认,有夹砂红陶鼎、釜和几何印纹硬陶罐、壶、尊、盘、碗和杯子等,还有石锛等磨制石器。1992年9月在环西村西北约500米处一水塘边缘发现一东晋砖井,井为砖结构,部分井砖有模印布纹、菱纹、钱纹、鸟纹和鱼纹等,以及阳文“兴宁元年(363)太岁在癸亥闰月五日作”的字样。经专家判断,此处为商周至唐宋的古文化遗址,并初定为“环西遗址”。该遗址的外围遗物散落面积较大,基本包括两村的平原地区,它的发现填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玉环历史的空白。
三、陈岙里铁渣遗址
陈屿陈岙里村,是玉环西隅面向乐清湾的一个偏僻岙口。从玉环人文发展史看,整个陈屿在古代是一片汪洋大海,陈岙里村则是一个坡落小沙滩。这个岙口坐北朝南的一侧,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在这些住宅底下蕴藏着大量铁渣,数量十分惊人。铁渣都集中在距地面2至3米以下的层面,厚度3至4米,宽100米左右,沿山坡向岙口外延伸约300米,埋藏量逐渐减少。
早在1958年,陈岙里村的干部群众在溪边的断层中发现铁渣,就向上级报了矿苗。经过温州地区勘察队勘探,证实有大量可利用的铁渣。接着由温州钢铁厂派大批人员到陈屿,仅在一个断面约40米长的范围就挖出铁渣7万多担,据说,这些铁渣的含铁成分很高,有重炼的价值。专家推测,陈岙里铁渣至少是二三百年前留下的。
四、前塘垟宋代盐业遗址
该遗址位于玉环市玉城街道前塘垟村蛇山西麓。2018年夏,在某学校建设过程中,根据村民反映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中,除了发现盐卤池、盐卤坑、坯料坑、盐灶及灰坑等之外, 在灰坑、坯料坑、盐卤池及地层中均发现有瓷器,主要有龙泉窑莲瓣纹青瓷碗、青白瓷碗、芒口碗、“天下太平”碗、黑釉盏、兔毫盏、酱釉缸、瓶及执壶等器类。青瓷碗多外饰莲瓣纹,釉色天青或粉青,釉层厚润,部分有开片,瓷器时代特征明显,遗址主体年代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前塘垟盐业遗址迹象密集,集群作业,分布有规律,经过统一规划。结合文献记载,前塘垟遗址应当属于宋代天富北监下辖密鹦场的一处子场。
现结合馆藏和民间所藏台州窑精品陶瓷,简要做些梳理,以供鉴赏。
1.西周原始瓷狗(图1),长7、高4.5厘米,基本完整,尾、耳残缺。
2.西周原始青瓷豆,高4.3、口径7.6、底径4.5厘米,敞口,折腹,下腹内收,底内凹,高圈足外撇。胎质疏松,呈灰白色。釉色青中泛褐,釉层较厚,有冰裂纹,釉易脱落,外底不施釉。内底有轮制旋痕。
3.春秋子母口原始瓷钵,口内径7.5、口外径8.5、底径4.5、通高4.3厘米,残缺,口沿小缺口。
4.战国原始青瓷盂(图2),直口,圆唇,斜肩,折腹下收,平底,高圈足外撇。肩部堆贴S形纹饰三个,并饰锥形纹带,外饰两周弦纹,圈足底部划有“一”字。灰胎,施青绿色釉,外底无釉。通高4.5、腹深2、口径8.2、底径6厘米,残缺,口沿小缺口。
5.战国三足原始瓷鼎(图3),篦划波浪纹,口径13.5、腹最大径17.2、通高7.4厘米,整体略残。
6.东汉酱釉瓷罐,圆唇、直口、溜肩、直腹、大平底。肩部饰对称半环形系和水波纹。施釉不及底、釉色透亮。口径12.5、底径19.5厘米。
7.西晋青瓷虎子(图4),器物呈伏虎形。直口、短颈、圆腹、平底。口沿饰网格纹,肩与背部置绳纹提梁,底置四只虎爪形足。施釉不及底,胎质泛红。长24、通高19厘米。
8.东晋青釉瓷碗,圆唇、敛口、浅弧腹、假圈足。东晋至南朝时期,采用台州窑特色满釉支钉技术烧造。口径10、底径6.8、高5厘米。
9.南朝青釉盤口瓷壶,高16.7,内口径2.3、外口径5.9、腹径10.2、底径7.5厘米,完整。
10.唐长沙窑模印贴花瓷执壶(图5),出土于玉环玉城街道东门社区矮山。喇叭口,长束颈,溜肩,深弧腹,平底,假圈足。肩部饰对称半环形三弦系;腹一侧置八棱短流;另一侧置执手柄,连接颈与腹上部;流下方贴直立狮子图案,两系分别贴椰枣纹和棕榈纹图案。施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有细小冰裂纹。口径9.5、底径8.3、高16.7、最大腹径12.1厘米。
长沙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前后经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它同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雕塑、诗歌、谚语及广告语等融入陶瓷装饰艺术中,其生产的产品远销亚洲各地及东非、北非等29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产生过重要影响。
11.宋青釉菊瓣纹瓷瓶,敛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颈部饰多道规则弦纹,肩至下腹部满饰菊瓣纹。施釉不及底,釉色亮丽。口径20、底9、高8厘米。其为福建一带窑口烧造,为佐证当时由福建迁居玉环的实物资料。
12.前塘垟遗址发现瓷器(图6),此次灰坑、坯料坑、盐卤池及地层中都有发现瓷器。主要有龙泉窑莲瓣纹青瓷碗、青白瓷碗、芒口碗、“天下太平”碗、黑釉盏、兔毫盏、酱釉缸、瓶及执壶等器类。
13.元黑釉菊瓣瓷钵(图7),玉环玉城街道垟青村出土。敛口、深弧腹、圈足。腹部刻有菊瓣纹。除圈足外,钵内外施黑釉,胎质灰白紧致。口径18.56、高6厘米。
14.明龙泉窑瓷盘,口径21.8、底径13、高5.8厘米。
15.清蓝彩瓷瓶,口径19、底径18.3、腹最大径22.3、高43.6厘米。
由于受原馆舍条件的约束,玉环的文物征集工作一直未能广泛进行,目前馆藏的文物数量极为有限,不少文物流散在民间。加快推进玉环市博物馆建设和文物征集工作迫在眉睫,欢迎社会各界给予关注支持。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文物爱好者,与我们共同挖掘和保护玉环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徐旭升,玉环市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