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鑫
中国是一个瓷器的国度,瓷器造型从古朴雍容到千姿百态,品种从相对单调到包容万象,其釉色追求从冰肌玉骨到姹紫嫣红,可以说在所有的文物类别里,很少有一种艺术门类能够像瓷器这样演绎得如此多彩、如此深沉,让人回味、让人兴叹。而在中国陶瓷史上,清代无疑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笔者在这里要通过藏家何爱群先生珍藏的三件清代瓷器,管窥那浑然天成的艺术之美。
一、清雍正款黄地青花一束莲纹大盘
此件黄地青花瓷盘,高6.7、口径36.5、底径24.3厘米。形制周正,圆口弧壁,下承圈足。釉质莹润,削足考究,足端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通体以黄彩为地,盘心绘“一束莲”纹饰,盘内、外口沿以缠枝花卉纹边饰。青花色泽青翠,黄釉色调浓艳,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底部青花双圈内书有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莲花纹样是瓷器上的常见纹饰,寓有品德高尚、高洁清廉之意。千百年来广受人们的赞誉,如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有赞颂莲花之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作为装饰纹样出现在瓷器上,最早是因佛教文化在东汉时期的传入而兴起的。至明永乐、宣德时期,“一束莲”图案成为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受到人们的推崇,之后明清历代官窑均有效仿,且尤以康雍乾为盛。由此也可以看出,永乐、宣德两朝作为我国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对后世青花瓷在纹饰、造型等各个方面的创作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雍正时期多有此类仿照永宣时期的摹古作品,当时景德镇匠人们善于汲取前朝艺术精粹,移为己用,注重在传统构成因素中创新,借鉴原来的工艺造型和纹饰进行演绎,组合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样式,寄予新意。
这件盘子所涉及的“一束莲”纹饰,既有强烈的装饰性,又暗喻宣导清廉、勤俭为民的政治理念。而黄地青花的装饰极具特色,这种工艺首创于宣德时期。清代《南窑笔记》记述的“宣德有青花填黄地者”指的便是这种工艺,其制作过程为先在瓷胎上绘画以钴作着色剂的青花纹饰,施白釉经高温烧造后,再在白釉处加填低温铅黄彩,复入炉经低温焙烧而成,所以这类工艺又有“青花填黄彩”之称。其在明代成化、弘治时期烧造量比较大,到了清代康熙、雍正时沿袭烧制黄地青花,器型比明代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一朝不独摹仿宣窑黄地青花之圆器,更将其扩大至瓶尊罐的琢器之中。学者陈浏的《匋雅》对此总结有言:“黄地青花,雍正窑之所重视者,匪独盘然也,大瓶亦有之。”
二、清雍正款外柠檬黄釉内粉彩牡丹花纹盘
高3.2、口径15.5、底径9.2厘米。其为敞口,浅弧壁,矮足内敛。器外施柠檬黄釉,盘里足内素白,底署青花六字双圈楷款“大清雍正年制”。
与大多数传统内外壁皆罩施柠檬黄釉盘不同,本品内壁以粉彩绘饰牡丹花纹,构图繁密有序,花朵层层密布,花瓣翻卷折叠,自然生动,大小参差,错落有致,色彩淡雅宜人。
雍正时期的彩瓷,由于瓷器极其精细,釉面分外白净,于白釉面上直接施彩作画,使得粉彩柔和的色彩更能充分显示其清丽的美感。
雍正一朝虽仅十三年,但彩釉品种空前丰富。此时,粉彩器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主流产品,其造型多样、装饰丰富、绘制精湛,技艺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图案常见有山水、人物、花草、鸟虫等,施彩柔丽,构图舒雅简洁,绘制工细,极富艺术之美。
雍正朝黄釉瓷的数量上,不及康熙朝,下不如乾隆朝,但却是清代黄釉瓷制作中艺术水平最高的,也是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中最受欢迎的。特别是雍正一朝的柠檬黄釉瓷,釉嫩,视觉感强,世人以此为清代黄釉瓷的最高水准。柠檬黄釉是以氧化锑为主要呈色剂的低温色釉,比传统的黄釉较为鲜明亮黄,釉面更加匀净柔,厚润而不透明,由于釉色与柠檬的色泽相似,故有“柠檬黄”之称。而且黄釉与宫廷有密切联系,传统以铁为呈色剂的黄釉器,只限祭祀仪式作为礼器所用;而雍正年间瓷匠所创的柠檬黄釉瓷则可供宫廷各场合运用,闲来把玩,赏心悦目。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撰《陶成纪事》记载了“岁例供御”的57种彩、釉,其中的“西洋黄色器皿”所指便是柠檬黄釉。
在雍正瓷器当中,单色釉以匀净、不事雕琢之美闻名,粉彩则以逼真秀妍、淡雅柔丽让人倾心,可谓各擅胜场,而二者的结合,更是给人带来难得的双重审美享受。
三、清乾隆款茶叶末釉玉壶春瓶
高30、口径8.7、底径10.7厘米,底有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其为敞口,束颈,圆鼓腹下垂,高圈足外撇。
茶叶末釉是清末民初出现的描述一种黄绿色结晶釉的形象称呼。《陶雅》(晚清寂园叟撰)卷下二十三中有相关的记载:“茶叶末一种,本和黄、黑、绿三色而成,以雍正仿成化者为贵,然者成化之有茶叶末者明矣,仿明者略偏于黑,雍正官窑則仿于黄矣。而尤以绿色独多者,盖乾隆窑也。”清代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过问茶叶末釉瓷器烧造的情况,可见乾隆对此釉色之重视。《陶雅》中亦赞:“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矣。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
玉壶春瓶是宋代创制的一种瓶式,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指造型为撇口、细颈、硕腹、圈足的瓶式。相关诗词包括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轼《宝山新开径》的“回观佛国青螺髻,踏遍仙人碧玉壶”等。玉壶春瓶以随时代变化而不同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特征明显。宋代北方定窑、汝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以及南方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窑普遍烧造制作,品种有白釉、黑釉、白地黑花、青釉瓷等,而且各具特色。玉壶春瓶自元代以后多配有盖,元代景德镇窑有青花、青白瓷品种。因烧造的年代不同造型有别。宋元时期壶颈部细长,腹部较小。明清时期壶颈部较粗,腹部硕大。玉壶春瓶初期为酒器使用,后因器型秀美、线条匀称,受人喜爱,逐渐作为陈设之用,历代相沿,盛行不衰。
与早期相比,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玉壶春瓶制品胎薄体轻,釉色莹润,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诸多品种,非常精美。
这件玉壶春瓶的器型取自经典宋式玉壶春瓶型,而比例则按清式风格略作调整。乾隆一朝造瓷勇于创新,尤其在器型上,除了灵活运用新的装饰技法及色彩,对于既有造型之调整,亦是无可厚非。9700CBF0-3BE2-4B6A-8758-633783377B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