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岩窑不属于越窑系的最新证据研究

2022-06-17 17:58李延春
东方收藏 2022年5期
关键词:黄岩越窑窑址

李延春

2021年7月和11月,笔者两次到黄岩沙埠窑进行考察,获得五代和北宋时期沙埠窑生产的八件瓷片遗存。通过对这些遗存用微观鉴定方法进行专门研究,发现黄岩沙埠窑遗存与越窑系产品在微观结构上有很大差别,而这些差别又得到眼学鉴定与科学鉴定结果的证实。黄岩窑完全可以自成体系,是一个独立的窑场集群,与浙江的瓯窑、婺州窑一样。

一、黄岩窑概况

黄岩窑由多个窑址群组成,较大的有三个:路桥区的埠头堂窑址群、温岭市的下圆山窑址群和黄岩区的沙埠窑址群(图1)。温岭市大溪镇的沈岙陶窑址和黄岩区高桥乡三童岙村的下坦印纹陶窑址两个窑口,都是从战国就开始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黄岩窑的瓷器烧造史已有1500多年。

1.战国至汉代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窑址有两处,一是位于温岭市大溪镇的沈岙陶窑址;二是位于黄岩区高桥乡三童岙村的下坦印纹陶窑址。其中,下坦印纹陶窑址出土有原始青瓷耳杯、战国螺旋纹原始青瓷碗,1989年1月被黄岩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黄岩窑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两个窑场。此外,黄岩永宁山丫髻岩和永宁山北麓的唐家岙、林家岙、白龙岙,以及椒江南岸太和山北麓等地,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古窑遗址,但未见官方认可的证明文件。

2.东汉至两晋时期的窑址集中分布在灵江两岸:灵江北岸的有临海市溪口镇的岙里坑、安王山窑等窑口;灵江南岸的有路桥区桐屿街道共和村、埠头堂村、高峰村、杜岙村、盐岙村等窑口。两岸共有14处古窑遗址,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堆积层丰厚。1981年,在灵江南岸的埠头堂遗址群还出土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东汉青瓷五联罐(图2),精美绝伦,被誉为中国青瓷的“老祖宗”。

3.南北朝至唐代的古窑址主要分布在临海市城东五孔岙、西郊梅浦王安山,以及温岭市下园山的塘下、岭口、岭脚、黄泥园、屿背头、前门山、西山和鱼山等地。其中临海市五孔岙窑始于南朝而盛于唐,窑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堆积层厚实。釉色青中泛黄,无光泽,釉层易脱落,器表多为素面;王安山窑始烧于初唐,中晚唐仍有烧造。胎骨坚硬,多呈灰色;釉质粗糙,施釉较厚,釉色青黄,有流釉现象;产品以盘口壶为主,形制精巧,独具一格。

4.唐至五代的古窑址位于温岭市大溪镇下圆山村,称作下圆山窑址群,分布在下圆山村的渔山、黄泥园、岭口等山坡上,共八处窑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器物胎骨堅实,呈灰白色,装饰以刻划花为主,堆塑、镂空其次。此外,下圆山窑还烧制过酱釉瓷器,此时温岭市的老屋山窑生产过褐彩绘花器物,这在当时都是稀有品种。

5.晚唐至南宋初期这段时间的古窑址分布遍及整个台州,已发现位于临海市的代表性窑口有许市窑、梅浦窑,以及凤凰山、岭下、马尾坑、瓦窑头、西泽里一带的窑址;还有位于黄岩区沙埠、高桥之间三角地带的沙埠窑遗址群,下辖竺家岭、凤凰山、下山头、窑坦、金家、下余、瓦瓷等七处窑址。器物装饰有刻划、模印、堆贴、针点、篦划、透雕和瓷塑等技法。纹饰的题材有云龙、双凤衔牡丹、莲池鸳鸯、鹦鹉戏花等,为黄岩沙埠窑鼎盛时期产品的代表性图案。

6.位于黄岩的灵石寺佛塔,1987年大修时,惊现大批五代至北宋文物,在16个天宫里供奉有佛像等物品4000多件。其中有一件瓷器极为珍稀,当时被认为是越窑的镂空青瓷熏炉,后多次在国内外展览,而现在已经被证明是北宋黄岩窑生产的器物,标注为北宋黄岩窑镂空青瓷熏炉(图3),收藏于黄岩博物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引发业界关注。

古代历史上的黄岩、路桥、温岭等地,在唐宋时期都属于黄岩县管辖,故上述窑口均属于黄岩窑范畴。黄岩窑生产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工艺之独特、产品之精良,与我国东南地区的其他窑口相比毫不逊色。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相信黄岩窑一定会有更为出色的表现。

二、微观鉴定的最新结果

微观鉴定是笔者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古瓷器鉴定方法,它充分吸收了眼学鉴定和科学鉴定的优点。

1.微观鉴定概述

微观鉴定是一种通过观察古瓷器微观结构图像来鉴定古瓷器真伪的方法。最初发现这种鉴定方法的是古瓷器收藏大家孙瀛洲,在他老人家的启发下,笔者从2010年开始进行古瓷器微观结构的探索,在观察众多古瓷窑遗存的基础上,比较鉴别了大量的古瓷器真品和现代仿品,系统总结出微观鉴定理论的“六大要素”和“八大规律”,使古瓷器的“防伪”“断代”“溯源”能力显著提升。

2.微观结构中“气泡”的来源

瓷器烧造过程中,胎、釉的水分所形成的“气泡”,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发生变化。当温度升到400℃至500℃时,胎体和釉料外带的水分就蒸发光了,“气泡”也没有了;当温度升到500℃至800℃时,胎体和釉中的氧化物开始起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这些气体在胎釉之间又形成了新的“气泡”;当温度升到800℃至1100℃时,这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也开始挥发,“气泡”又一次破裂,所以我们在低温釉瓷器的釉面会看不见“气泡”;当温度升至1100℃以上时,胎釉中的金属元素开始熔融,金相组织重新排列,晶体空隙中的气体开始排出,在胎釉之间又形成了新一轮的“气泡”;当温度升至1250℃时,釉面被烧结,这些气体不再挥发,“气泡”被永久固定下来,这才是我们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的瓷器胎釉之间的“气泡”。

3.微观结构的形态、颜色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瓷器烧成后,其微观结构也就形成了,任何窑口、任何品种的瓷器都概莫能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结构内的各个元素还会与外界环境发生反应,结构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气泡”的个体颜色由浅入深,这是古瓷从新生走向衰老的重要标志。观察微观结构中的“气泡”个体形态及其颜色的变化,是给古瓷器“断代”的核心要素。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微观结构中胎质的种类、颜色、精细度,底平面的平度,“气泡”的排列组合,颜色釉、彩料、青花料的颜色变化等,判定古瓷器的生产窑口,为其进行有效的“溯源”。9700CBF0-3BE2-4B6A-8758-633783377BEF

三、越窑和黄岩沙埠窑标本微观结构比较

把五代、北宋时期的越窑与黄岩沙埠窑标本进行微观结构比较鉴别,是通过笔者随身携带的100倍双筒放大镜来实现的,非常简便。主要方法是观察器物标本的微观结构图像,通过对图像中各个要素变化情况的比较,给出鉴定结果。必要时,则可创建一个微观结构的数据模型,然后用这个模型与数据库中的标准模型进行比对。

1.在越窑的微观结构中,底面被“气泡”覆盖,釉中的气泡呈上下两层分布,下层为小型、微型气泡,排列比较密集,上层则以小型气泡为主,偶见中型气泡(图4);而黄岩沙埠窑底面平整,釉中的气泡只有一层,以中型气泡为主、小型气泡为辅,排列比较疏朗(图5)。这种气泡形态表明,二者的釉料配方是不同的,施釉工艺也有差异,越窑施釉较薄,黄岩沙埠窑施釉较厚。

2.越窑微观结构中的老化气泡多数呈月亮环形山状,底部有砂质(图4);而黄岩沙埠窑的老化气泡呈冰窟窿状(图5)。这说明越窑使用的釉料含碱性成分较高,比较黏稠;黄岩沙埠窑使用的釉料含碱性成分较低,有玻璃质感。

3.五代、北宋时期越窑的微观结构底面基本上没有开片(图6),即便有也只能在放大镜下看到细微开片线(图7),肉眼看不到;同时期黄岩沙埠窑则有非常明显的开片,底面纹线纵横交错(图8),充分说明两个窑场胎体与釉料的膨胀系数不同,越窑的膨胀系数相差较小,黄岩沙埠窑则相差较大。主要原因:一是黄岩沙埠窑的釉层较厚,胎体冷却收缩时将釉层拉扯断裂;二是胎体的胎土中加入了金丝泥,冷却过程中胎体收缩比例加大所致。

4.有关资料显示,北宋时期越窑使用本地的胎土,在放大镜下可见胎质较为疏松,有少许黑的点状气孔或扁长形气孔(图9);黄岩沙埠窑的胎土中加入了河床或田畔沉积的金丝泥,气孔较少,可见沙埠窑的胎质烧成后比同时期越窑的胎质要细腻、坚硬些(图10)。

四、眼学鉴定的结果

根据作者对五代、北宋时期越窑和黄岩沙埠窑标本所进行的眼学鉴定分析,两个窑场生产器物的相同之处只有一点,即底部修足式样相同,都有圈足、卧足两种类型;而两个窑场生产器物的不同之处则有很多。比如:

1.五代、北宋时期越窑使用的是石灰釉,但釉面干涩,一般器物都没有明显开片;同时期黄岩沙埠窑所使用的也是石灰釉,釉面清亮,有玻璃质感,开片十分明显。

2.越窑使用垫块垫烧工艺(图11),满釉胎底留下若干个垫块痕迹,涩胎底则有火石红析出;而黄岩沙埠窑使用垫圈垫烧工艺(图12),无火石红析出。

3.五代以来,越窑纹饰刻划花线条较浅,有一种深沉的美感(图13);同时期黄岩沙埠窑纹饰刻划花线条较深,类似于耀州窑的刻花工艺(图14)。

4.考古挖掘发现,从东汉到南宋,越窑从未烧制过青瓷以外其他品种的瓷器,而黄岩沙埠窑址群和下圆山窑址群除了生产青瓷以外,都生产过酱釉瓷器(图15),这在浙江全境是绝无仅有的。温岭的老屋山窑还生产过釉下褐彩绘花瓷器,更是别具一格。

五、科学鉴定的结果

2018年7月,浙江大学周少华教授带领团队利用热释光等仪器对黄岩沙埠窑标本进行检测,并与上林湖越窑标本进行对比研究。检测报告显示,越窑与黄岩沙埠窑胎釉中的金属氧化物含量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1.越窑胎质的氧化铝成分要低一些,故烧成温度低,胎质相对较软;黄岩沙埠窑胎质的氧化铝成分要高一些,故烧成温度也高,胎质也相对较硬。

2.越窑釉料中的氧化钛成分要低一些,故成品的釉色暗淡,多为青灰色、青绿色;而黄岩沙埠窑釉中的氧化钛成分要高一些,故成品釉色亮丽,多为青黄色。

3.越窑釉中的氧化铁成分高,故釉面烧成温度低一些;而黄岩沙埠窑氧化铁成分低,故烧成温度高一些。

4.此外,在检测中还发现,南宋早期黄岩沙埠窑还在生产瓷器,改变了原来普遍认为的黄岩沙埠窑烧造时间是晚唐至北宋时期的结论。

六、结论

1.五代、北宋期间,越窑的釉色多数为青灰色,少数为青绿色,色泽发涩,光泽度不强;黄岩沙埠窑的釉色绝大部分是青绿色,偶见青黄色,色泽明亮。此外,此时越窑釉面一般没有开片,尤其是晚唐至南宋期间,说明其在窯内冷却时,胎体和釉面的收缩比例是一致的;而沙埠窑瓷器釉面有开片,说明其胎釉收缩比例并不一致。

2.越窑釉中的气泡呈上下两层分布状态,以细小气泡为主,小型气泡为辅,排列比较密集,老化气泡为“月亮环形山状”;黄岩沙埠窑釉中的气泡只有一层,以中型气泡为主,排列疏朗,老化气泡为“冰窟窿状”,这说明二者在釉料的配制以及施釉工艺方面都存在差异。

3.晚唐、五代以来,越窑的刻划花工艺纹饰浅淡,表现出阴柔唯美特性;沙埠窑的刻划花工艺纹饰较深,与越窑刻划花工艺差别明显,反而与耀州窑刻划花类似。此外,沙埠窑的纹饰图案也比越窑内涵深刻,其刻划鹦鹉纹大盘独树一帜,地方特色浓郁,丝毫没有从属窑口跟在主窑口后面亦步亦趋的感觉。

业界普遍认为,越窑系形成于唐代中晚期,此时越窑发展达到鼎盛,已经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产品系列,不仅具有充足的原料、燃料、水资源及窑炉、窑具,而且形成了若干个有相当规模的窑场,掌握了一整套非常成功的烧成制度,并且烧出了秘色瓷,应该说越窑系的建立是恰逢其时。因此越窑系的概念应该是以唐天宝年间越州境内的窑场为限,只包括会稽、山阴(两地今均属绍兴市)及诸暨、余姚、剡县(今嵊州市)、萧山、上虞七个县的窑场,不能无限扩大。然而,此时黄岩并不归越州管辖,黄岩窑所辖窑场不属于越窑系是理所当然的。9700CBF0-3BE2-4B6A-8758-633783377BEF

猜你喜欢
黄岩越窑窑址
自然醒
越窑青釉直颈瓶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四校联合举办“同题赛场”现场作文活动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
万金散尽为越窑
有关越窑的几个问题(上)
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萃珍雅集(二)越窑瓷器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