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坤
摘 要:一直以来日语时态形式“タ形”的研究认为表“过去”的“时间”含义为其语义核心,在不同语境下派生出如“发现”“想起”“反事实”等多种语义。然而心智空间理论为“タ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考察分析一直以来被提出的“タ形”的多种语义,再结合心智空间融合理论,认为“タ形”的表“过去”的“时间”含义并非其语义核心,也不是其他语义派生的基础,“タ形”的各语义之间相互独立,同时又在心智空间构建上相互关联。
关键词:心智空间;融合;时态形式;タ形;过去
前言
现代日语语法研究中,时态形式“タ形”的释义一直以来围绕“时”“体”“态”三方面进行阐述。根据前期研究及语料库中的例句可知,“タ形”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起到多种多样的功能。现代日语记述文法(2008:143-149)认为:过去时态形式“タ形”的基本功能表示“过去”,而在不同语境下派生出“发现”“想起”“反事实”“命令”等语义。
1.日曜日にデパートで新しいコートを買った。(过去)
2.「嗅ぎを探していて」あっ、ここにあった。(发现)
3.あっ、今日は会議だった。(想起)
4.もう少しがんばっていたら、佐藤はきっと合格できたのに。(反事实)
5.そんなところにいたらじゃまだよ。どいた、どいた。(命令)
即过往的研究认为,“タ形”的含义是以“过去”的“时间”的语义功能为核心,在不同语境条件的作用下派生出多种多样“态”的语义功能。然而各派生用法之间究竟有何关联?什么语境条件下会激活哪种类型的派生语义?表“过去”的“时间”的语义功能是否是时态形式“タ形”的核心语义,有待进一步考察与讨论。本文将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心智空间理论,对时态形式“タ形”的多种语义进行讨论,揭示“タ形”各語义之间的关联,并分析表“过去”的“时间”的语义功能是否为“タ形”众多语义功能的基础。
一、认知视阈下的心智空间理论
福科尼耶认为,心智空间是通过框架和认知模型而形成的一种认知结构,是人类运作概念的媒介,是意义的加工厂(王寅,2021:162)。语言表达在进行语义释义是并不是与现实世界直接对应的,而是先通过创造出心智空间,通过心智空间与现实世界产生关联。通过考察心智空间内各组成要素的关系进而对语言表达进行释义。即心智空间是指在理解语言表达形式时,建立起的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世界(籾山洋介著,高芃译,2021:139)。现实世界为R,心智空间为C,语言表达为E,如图1所示,心智空间C是在现实世界R与语言表达E之间假定构建的空间世界。
二、「タ形」语义的心智空间释义
在前期研究中,一直将“タ形”所具有的“发现”“反事实”等语义认定为基于“过去”的“时间”语义的特殊性派生。本文拟讨论“过去”的“时间”语义是否“タ形”的核心语义,因此首先讨论一直以来被认为是“タ形”派生语义的“发现”“想起”“反事实”“命令”语义的心智空间释义情况。
(一)“发现”语义的心智空间释义
6.(学校を出て、帰りかけて、傘を忘れたことに気付いてひきかえす。教室のすみを見ると、期待通りに傘がおいおいてある。)あ、あった。
7.舞の予想どおり音楽も聞こえない程緊張していた杉山を導くように豊子がうまくリードした。
舞:「フォールアウエイ·リバース·テレスボン!スローアウエイ·オーバスウェイ」そこまで見事に決めた杉山と豊子。
舞:「やった!」
例6表示发现某种物品,山本(2000)认为例7表示评价性“发现”也是“タ形”的“发现”含义。本文认为这两种用法隶属于“タ形”的“发现”语义。在现实世界中,例6表达了“认知到伞在这里”的含义。根据句前提示的背景可知,在表达“认知到伞在这里”时,首先“注意到把雨伞落在某个地方”这一事件,之后根据百科知识与经验“注意到雨伞遗失”后“去寻找雨伞并找到雨伞”。即在语言表述前说话人所构建的心智空间中,存在“说话人注意到雨伞遗落→想要去寻找雨伞→找到雨伞”系列事件。当说话人单纯聚焦于“雨伞在教室的角落”的发话现场时,没有将“注意到雨伞遗落并想要去寻找雨伞”的认知过程进行提示时,应该使用“ル形”。而例6中的“タ形”则强调了说话人心智空间的系列事件,即表示“发现(某物)”的“タ形”含义强调了说话人所构心智空间中的系列动作,强调了心智空间构成要素所示事件的完了。
但未必在“发现”语义中一定包含强调心智空间中构成要素所指事态的完了。如例7所示。例(7)的“やった”,表示说话人舞认为表演的非常好。根据前提可知,在舞对表演做出评价前,舞所构建的心智空间中,舞认为在演出过程中会出现不好的行为,如跟不上音乐节奏、摔倒或步伐凌乱等,然而心智空间中表示不好事态的构成要素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发生,“タ形”提示了舞在做出评价前心智空间的构建。综合上述分析可知,“タ形”无论是表示“发现某物”还是表示评价性的“发现”,都具有提示心智空间构建的功能,当表示时发现某物时,心智空间构成要素所示动作与现实动作具有承接关系;而当表示评价性发现时,心智空间构成要素所示事态与现实世界形成对比,“タ形”具有强调对比的功能。
(二)“想起”语义的心智空间释义
8.あっ、さっき会ったのは田中君だった。呼びかけた時、間違えちゃった。
现代日语记述文法(2008:145)
9.古畑:「若旦那が、ええ、若旦那が、父親の目を盗んで遊郭に遊びに行く。友達の善さんに声色を使って自分のふりをさせ、アリバイを作る、なんかこんな話ででしたね。」
《古畑任三郎》
状态性谓语的过去形常用来表示“想起”的含义。例(8)中在说话人意识到“刚刚打招呼的人是田中,自己弄错了”,激活了“说话人在打招呼前就与田中相识”的心智空间。即说话人在表述例(8)前构建了“与田中相识→打招呼时认出田中”的心智空间。然而现实情况中与心智空间构成要素所指事态相反,说话人打招呼时并没有人认出田中,根据百科知识,会向除说话人和田中之外的第三方人传递“说话人与田中不认识”的信息,显然这一信息违背了说话人所构心智空间构成要素所指的事实。例(9)中古畑在发话前构建的心智空间中“古畑知道少东家让朋友善模仿自己的声音,制造不在场证明”的事件,该事件存在于古畑的记忆中,为了提示该事件存在于自己的记忆中,古畑在表述时使用了有标形式“タ形”,强调了表示记忆的心智空间,及心智空间构成要素的所指事件。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说话人通过有标形式“タ形”提示现实世界情况与说话人所构心智空间中构成要素所指情况不一致等,将注意焦点转移到表示回忆的心智空间中,从而派生出“想起”的含义。
(三)“反事实”语义的心智空间释义
10.バブルが崩壊するとわかっていれば、あんなに土地を買わなかった。
现代日语记述文法(2008:147)
11.音楽を聴くのもいいけれど、やっぱり寝たほうがいい。
曺美庚(2003:76)
主句句末的过去形又表示过去实际上没有发生的反事实含义。根据现代日本于记述文法(2008:147)对过去形所表示反事实含义的分类可知,过去形所表示的反事实含义包括反事实的假定条件句的主句句末过去形(如例10)和表示情态的语法形式的过去形(如例11)。
例10所示的现实情况是说话人不知道会发生泡沫经济而买了那片土地,而句末“買わなかった(没买过)”与现实情况相反,在说话人表述前所构建的心智空间的构成要素表达事件“如果知道会出现泡沫经济的化,就不会买那块土地”。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与心智空间中构成要素所示内容相反,有标形式“タ形”具有强调对比的功能,凸显心智空间构成要素所指事件情况与现实情况相反,派生出“反事实”的语义。
12.音楽を聴くのもいいけれど、やっぱり寝るほうがいい。
例11中“ほうがいい”构筑出非现实的心智空间,表达建议,“寝たほうがいい(最好睡觉),睡觉即使发生在现实世界中说话时间之后也不影响“タ形”的使用。为了向听话人传达出某种建议,说话人设定了“可以采取的行为”的非现实的心智空间。在该心智空间中“睡觉”的实现作为说话人的一种期待被提示出来,即在非现实的心智空间中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已经睡觉了,从而传达出说话人所给建议具有排他性的语气。若如例12所示采用“ル形”,则无法传达出说话人所给建议具有排他性。原因在于當时态形式为“タ形”时,在心智空间中说话人的视点为动作“寝る”发生后的某个视点其指向只能是动作“寝る”,而当时态形式为“ル形”时视点为动作“寝る”发生前的某个时点,同时该视点也是其他可能发生动作前的某个时点,因此当时态形式为“ル形”时,不具有排他性。视点选择情况如图2所示。
(四)“命令”语义的心智空间释义
13.さあ、買った!買った!
山本雅子(2000:28)
过去形表示命令,是一种很特别的命令表达方式,原因在于命令含义的派生源自于心智空间。心智空间中出现买家和卖家双方,对于卖方而言,其内心中希望买家买自己的商品,“买”的动作的实施依赖于买方,当买方出现时,“買った(买了)”的动作本应该是动作完成后买方的认知结果,但即使买方还没有购买,买方认知上将“买”的动作付诸现实提示给卖方,提示出“卖给买方商品”的愿望已经实现,符合卖方的期望。从而表达出了说话人“命令”的语气。
日语中命令表现十分丰富,如“買え、買え”“買って、買って”“買う、買う”等。但是与这些命令表达方式不同,“買った!買った!”的表达中强调了在心智空间中说话人设想“买”的动作的实现,而其他的命令表达无法传达出该含义。“買った!買った!”是一种无视听话人意向,强调说话人态度的命令表达方式,也正是源自于心智空间归是由说话人所构建导致的。
(四)「タ形」“过去”语义的心智空间释义
前文中讨论了一直被认为是“タ形”派生含义的几种语义,通过考察和分析发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在解释其语义过程中会涉及到“时间”含义,但是“时间”含义并未在派生含义的心智空间中起决定性作用。本节首先将基于心智空间视阀重新对“タ形”的“过去”的“时间”含义重新进行考察。
“过去”概念的说明,必须要引入某种形式的时间要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时间是心智空间和现实世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要素。但是山本(2000:29)认为时间和其他要素相同都是有意识地在空间中添加的要素,我们平时经常对时间概念有所涉及所以才会误认为时间要素成为空间构成的基本,而忽视了时间的要素特性。
那么语言主体在认知“过去”时进行了哪些认知行为呢?在认知“过去”时,认知主体有必要进行“心智空间融合”。心智融合是指在两个心智空间中各取一部分,将其进行融合得到一个新的心智空间的认知操作。对“过去”的心智空间融合操作如图3所示。
语言主体认知到记忆空间,这与“回想”含义有相似之处,但读取“过去”含义的过程不仅限于此,在此基础上,语言主体还将进行如下认知操作。记忆空间作为输入空间1,在该空间中提取构成要素“事态”本身。同时附加时间要素,将发话时间设定为时间轴的“现在”,构建表示以说话时间为“现在”的输入控件2。由于输入空间1中“事态”本身的成立必然伴随着时间的流动,因此输入空间1和2存在相似之处,可以进行融合。将从输入空间1中提取的“事件”本身和输入空间2的“时间”要素融合。换句话说,将附加了已经实现这一特征的“时间”本身放置在以说话时间为“现在”的时间轴上进行考察。在时间轴上考察事件时,“事件”必然是在“过去”的。这就是“过去”含义的认知机制。
结语
本文基于心智空间理论对日语时态形式“タ形”进行了重新考察。过往的研究认为“タ形”的诸多派生含义基于其表“过去”的“时间”含义,然而通过对“タ形”的心智空间考察,本文认为:表示“发现”“想起”“反事实”和“命令”的“タ形”具有提示心智空间构成要素所指事态的功能,在表示“反事实”和“发现(某物)”含义情况下“タ形”具有提示心智空间构成要素事态与现实世界情况形成对比的功能。而“タ形”表示“过去”的时间含义,是语言主体心智空间融合的结果,表“过去”的“时间”含义并不能够称为“タ形”的本质核心含义。
参考文献:
[1]山本雅子.日本語時制の認知的意味―メンタルスペースモデルモデルを使って―[J].言語と文化,2000(4):17-37.
[2]曺美庚.「タ」のメンタル·スペース理論的解釈[J].人間環境学研究,2003(2):63-79.
[3]日本語記述文法研究会.現代日本語文法3第5部アスペクト 第6部 テンス 第7部 肯否[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8:117.
[4]三藤博.メンタル·スペース理論[J].日本ファジィ学会誌,2001(4):364-369.
[5]王寅.认知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6]辻幸夫(编),李占军、周萌(译).新编认知语言学百科[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7]籾山洋介(著),高芃(译).面向日语研究的认知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