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古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探究

2022-06-15 14:25梁祖德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德育渗透初中语文

梁祖德

摘 要:德育教育是對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德育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大工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语文诗歌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更有利于德育的发展。主动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能充分发挥德育的特殊功能,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的培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德育渗透

在我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古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古诗作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瑰宝,以其丰富的德育因素为我们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提供了可能性。特殊的背景、不同的朝代、各异的心境孕育了不同的诗文化。因此教师从事古诗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剖析,也要对优秀的民族传统道德及现代文化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挖掘,使古诗中丰富的人文素养、文化精髓得以展现,使课堂教学更具生机和活力。

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把握人物特征,构建德育体系

《观沧海》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曹操五月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突入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风吹浪打,碣石山岿然不动。山高风急,激起诗人登高观海的万丈豪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那吞吐日月、包孕万千的气势正是诗人乐观性格的外化和开阔胸襟的缩写。诗中蕴藏着诗人标领历史潮流,敢作敢为,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品格,凝铸着诗人不怕艰难险阻,傲视群雄,坚毅从容的军事家风采。“天下归心”的远大抱负与博大胸怀驱使他施展雄才、逐鹿中原。曹操的人生抱负在《龟虽寿》中也有所体现:“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行将暮年的诗人仍壮心不减,有着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他以老骥、烈士自比,表达了自己想要在有生之年追求崇高理想的美好愿望。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诗歌的磅礴之气中窥探到“建安风骨”的风采,从曹操的豪迈情怀中透视出他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杜甫虽为现实主义诗人,但是早期的作品却有着不一样的风格。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杜甫开始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望岳》此诗即写于其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刘桢,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在建安时代,刘桢是一位有骨气并有正气的文士。据《典略》记载,一次曹丕宴请诸文人,席间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唯独刘桢“平视”,不肯折节。曹操恨他“不敬”,差点砍了他的脑袋。以这样的气骨作诗,其诗自能“挺挺自持”“高风跨俗”。“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祯用松柏来象征自身坚贞不屈的品格,以其高洁、坚贞的品性、远大的胸怀、抱负,激励堂弟,亦以自勉。在这些诗歌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历史背景,从诗人身上和从诗句中领略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气概,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崇高的理想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鉴赏诗歌语言,了解诗人心境,确定德育切入点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钱塘湖春行》整首诗都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尽管西湖的景色再美,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最美的景致,白居易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春光难得和宝贵。白居易没有看到很多“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有谁家而已。面对早春的景象,也许有人可能会感到遗憾,心想要是晚来十几天就好了。白居易却不是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正是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繁多,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的情态,突出花的种类多、分布广和丰富的色彩;用“浅”修饰“草”,写出草初长时的样子和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景色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如果诗人没有一种热爱生命和春天的胸怀,恐怕很难被这早春的景色所打动,所陶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苏轼曾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诗作最能体现“诗中有画”这一特色的莫过于《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沙莽莽,无边无际,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地升腾在天尽头;黄河滚滚,横贯沙漠,一轮圆圆的落日苍茫地挂在天边。“大”写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的浩瀚无边。“长”写出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直”字表现它的坚毅、劲拔之美。“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暖,微带苍茫。此诗句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更为读者呈现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的三美合一。身处千里之外、气候恶劣的边塞,诗人仍然能够独具慧眼地欣赏到祖国河山的神奇壮美,这不仅仅是因为诗人善于发现美,更是源于他们对自己祖国的深沉热爱。诗人寄情于祖国的山山水水,用诗来展现塞外这种奇特壮丽的风光,充分展现了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怀,具有极高的德育价值和美学价值。

三、把握诗歌主旨,引发情感共鸣,渲染德育氛围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疾苦一直是古代诗人关心的方向,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片丹青照古烁今,至今仍是青年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初中语文教材也收集了大量关于爱国题材的诗歌,其中以杜甫和陆游的爱国诗最为突出。研究表明,初中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关键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破家亡、战乱纷飞,国家和劳动人民让诗人杜甫发愁,正因为愁,使得诗人头发花白变少,到最后更是连簪子都插不上。读罢《春望》,读者都会被杜甫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所打动,进而更被他对国家的忠贞与热爱、对人民的同情与关怀所感动。“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来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陆游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人的一片忠心让人肃然起敬。“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全诗表现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群众。“己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明朝夏完淳的《别人间》,虽作者和作品的名气都不如前述诗作,但小人物将复国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杀敌被捕时内心涌起对家中老母亲和有孕在身的妻子深深的愧疚与无限的依赖,尽管如此,依然坚贞不屈、慷慨赴死,抱定复兴大业的决心。深深的国仇与家恨更能打动人心、感人肺腑。在讲授这类古诗时,教师可以用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以德育的视角审视中学古诗教学时,我们会发现古诗中强大的民族文明的背景、优秀的民族传统及现代文化的德育因素无处不有。古诗的内容及思想的丰富性,是古诗教学进行德育的先决条件,让古诗德育教学有据可依。“文以载道”,古诗中蕴含着重要的德育要素,教师在剖析字词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只要教师巧妙地结合背景,品味语言,归纳整合,把握中心,德育因素会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的头脑与心灵。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西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

[2]刘鹏.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刘国琴.论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审美价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4]周国显.春风化雨 以德育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德育渗透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浅议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高中美术鉴赏课德育渗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