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构建与运用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究

2022-06-14 05:56赵佩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7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读写结合初中语文

赵佩瑜

【摘要】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组成部分。基于语言构建与运用的读写结合教学,是以阅读为前提,把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从文本中提取相关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整合,从而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并运用到写作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对读写结合点从遣词造句、写作技巧上进行研读,通过课前尊重阅读体验、课中有序推进读写结合的达成、课后创新读写作业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外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从课内走向课外,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等,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究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语言构建与运用的读写结合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从文本中提取方法、积累语言,再在已有的语言上进行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下面笔者探讨一种实用的读写结合操作模式。

一、课前尊重阅读体验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既有文学性,又有美感。在选择阅读写作结合点时,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感兴趣的句子和段落作为阅读写作结合点,完成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例如,在《春天》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及喜欢的原因。有的学生喜欢“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因为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很快就到来,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也有学生喜欢“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句话,因为它连用几个动词,结构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春草的软绵绵,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欢喜心情。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的后半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体验句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中有序推进达成

(一)精选文本,精挑细取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圣陶先生阐述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在阅读时,精选读写结合点非常重要,除了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读写结合点外,读写结合点能否精选,体验教师对教材的掌握与熟练程度,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在选点时,要立足于单元的重点,选择文本最突出、最亮丽的地方,如,文字的运用、写作技巧的处理、思想情感的变化等。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体会拟人、比喻的效果和语言美。在选择时,应将此作为读写结合点,根据单元目标、单元训练点、重点,形成一条纵线来實现。

(二)立足选点,仔细研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所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在精选读写结合点之后,要立足选点,从遣词造句上、写作技巧上进行仔细研读。

1.从遣词造句上研读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精炼的语言,以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教学《背影》时,笔者选取父亲爬月台时的形容词和动词作为读写结合点进行研读。“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通过研读“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攀着”“向上缩”“微倾”等词,把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无限的思念之情。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仔细观察和准确描绘了父亲的动作。通过对词语的研读,学生更能感悟人物的思想情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在后面的写作中增强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从写作技巧上研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十分重要。但在阅读时,不少学生只停留在阅读的层面,却不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鉴赏文本的过程中学会总结写作技巧,然后在自我创作中加以运用。如,在教学《社戏》时,选取两处景物描写作为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从写作技巧上进行研读:从“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和“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这两段景物描写中,总结出景物描写的写作技巧:一、感觉器官与修辞相结合:“淡黑”是视觉、“悠扬”是听觉、“清香”是嗅觉、“扑面”是触觉;“像铁兽的脊椎”和“像仙山楼阁”是比喻。二、情景交融。前句对景物的描写,衬托出“我”急于看社戏的愉快而热切的心情。后一句是“我”对赵庄的依依不舍之情。总结了这两个写作技巧后,学生在后面的景物描写时就可以运用上了。而在研读过程中,学生分析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能力和文字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以读促写,建构运用

在研读读写结合点之后,指导学生运用已习得的语言和研读中得到的方法技巧,进行建构,再用写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建构后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写作中去,使学生的内心情感得以抒发,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以提高。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选取同一景物因不同情感而不同描写为读写结合点,通过研读得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技巧。随即创设两个不同的情境:放学路上,看着手上的试卷,我很郁闷……放学路上,看着手上的试卷,我很兴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心情,结合之前总结的感觉器官与修辞相结合的写作技巧,对放学路上的景物进行描写。学生因有方法可依,再自我建构,很快就能写出生动而又情真意切的语句。

(四)合作交流,动态生成

在学生自主创作之后,为学生的合作、探索、分享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在交流过程中,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发现新问题,让学生从中学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修正,生成自己的作品。这个动态生成,加强读写过程中的批判性反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后读写作业设计

课后,让学生进行创新读写作业设计,使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过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选取同一景物,让学生结合各自情感设计课后读写结合的作业。一学生的课后创新读写作业设计是:“秋天的校园充满诗情画意……秋天的校园让人伤感……请写出喜悦或伤感的一种心情,要求:情景交融,感觉器官与修辞相结合。”这种作业设计,体现了学生很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和迁移能力,助推语文核心素养的迁移实践。

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课前尊重阅读体验、课中有序推进读写结合的达成、课后创新读写作业设计,这种读写结合操作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研读示范性地把文章的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等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从范文中不但可以学习到语言和表达方式,还可以学到范文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并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魏兆芳.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下的读写结合教学浅谈[J].教育艺术,2019(8):53.

[2]季如顺.初中语文“典对点”读写整合一体化设计教学模式实践[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6):44,46.

责任编辑  陈小凤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读写结合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