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022-06-14 00:33周亚晓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7期
关键词:良好习惯道德与法治小学

周亚晓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综合分析新课改要求,对学生的个人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素质教育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在素质教育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良好习惯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要求学生在思想道德和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不同的层面建立良好的素质修养,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和法治思想、道德修养奠定基础。国家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因此,树立学生正确的法治理念和培养学生规范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及良好的心理发展。

一、在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研究现状

(一)社会教育现状

现阶段教育环境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对规范学生行为有一定的要求。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对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需要加强道德法治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本改革情况

现阶段的义务教育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值得研究的问题,对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看法和重视也逐渐根据社会现状进行改变。从最新课本内容改革情况来看,课本知识更加切合实际,从实际出发,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行为。因此,可让学生结合课本和现实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三)“双减”政策下的需求改变

现阶段,各地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在“双减”政策环境下,更迫切需要借助法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授最新的政策,与学生一起了解时事,了解最新的教育改革文件。例如,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课后放学时间完成个人作业,让学生学会合理规划时间,有效利用时间。这在减轻学生课后作业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作业效率,进而优化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课堂还增强了我国少年儿童的法治教育,尤其是将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并在课本中融入了法律相关内容,像《宪法是根本》《我们受特殊保护》《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等课程内容,除了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之外,还能做到让小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助力建设法治社会。

二、在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

(一)综合分析资料,促成有效教学

通过已有问题的分析,深刻剖析《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通过文献搜集、实地调研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新课改条件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能更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对道法课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通过对小学生教育、法治社会背景、小学生法律知识教育等方面开展研究,使学生形成依法治国的理念及守法爱国的良好法治精神。

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我们神圣的国土》时,教师可以通过近几年的台湾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给学生讲述神圣的国土不可侵犯,“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等的原则,通过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态度来告诉学生,国家、国土、国民的重要性,给学生渗透国家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校可以借助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意义,用五星红旗的内涵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红色,象征着革命战士的鲜血;金色五角星的意义,“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派,“四颗小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了我国的社会形态组成结构。“国旗”代表了国家,代表了人民,是人民的信仰。并且,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带学生回顾党的奋斗史,让学生通过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清楚认识到作为中国人,只有我们保护好自己的国土完整,才能够保证人民的幸福安康。进而借助课本中这样的实例,不断给学生渗透爱国精神,渗透民族精神。

(二)家校协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结合学生法治观念及行为习惯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道德修养的家校协作模式,能有效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动,并保持一致,让学生在行为习惯上自觉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小事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个人素质修养。《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学校培养学生素质的重点课程,对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发展和基本的思想道德理念,个人素质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行为习惯是需要在家庭和学校的联合配合下培养起来的。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就讲到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其中,仁、智、礼、义、孝、悌、忠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这些内容,教师在学校中给学生讲述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而更多的传承来自老一辈传承给父辈、父辈传承给子辈,更多的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文化的传承。这些都是形成学生个人品德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可见,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现实生活的需求,指导学生在放学后,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主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拖地、刷碗、收拾房间等,同时能够尝试协助照顾爷爷奶奶的起居等。而父母应该做好行为引导,需要做到关心长辈,及时给家中老人打电话;天气变冷,给家中老人送去温暖的衣服、棉被;对待老人的态度温和恭敬,对待兄弟姐妹友好、和善。这样,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模仿、改变。因此,在教育方面,教师和家长要先修自身,树立榜样作用。示范教育就是最好的课堂教学,只有家长和教师具有良好品质,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

(三)结合国家现状,树立正确价值观

探究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影响学生法治观念及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国家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因为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和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及良好的心理发展。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探索新课改环境下应如何培养学生道德法治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形成策略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法律是平等的,法律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公民,而公民也必须具有服从法律的平等义务。我国现阶段的教学环境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成为辅助我国社会稳定和谐,提升我国国民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而要不断推进法治课程教学,结合我国社会现状,还需要继续探究更适合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途径,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少年儿童的行为准则,影响好少年儿童的价值观,规范好少年儿童的行为,帮助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法治社会建设、人民素质提升作更大的贡献。

三、结语

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求基础教育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道德法治意识,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优化我国人民的国民素质,有益于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朱艳云.依托道德与法治,大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神州,2019(29):91.

[2]马颖杰.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养成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7):24.

[3]杨莉,张淑影.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J].读与写,2021,18(3):15.

[4]张建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學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策略研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10):110.

责任编辑  杨  杰42791000-803B-4D93-A283-4434C97633C7

猜你喜欢
良好习惯道德与法治小学
辽宁省盘锦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小学体育教学中良好习惯养成策略探究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