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杨 王辉
摘 要:为切实解决贫困学生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思想问题、就业问题,高校需要以“四位一体”模式为抓手,构建科学的精准帮扶体系,通过物质帮扶、精神帮扶、就业帮扶、朋辈帮扶的方式,深化精准帮扶的内涵,提升精准帮扶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对此,文章结合精准帮扶与“四位一体”模式的内涵,探究精准帮扶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四位一体”模式的帮扶体系建设策略。
关键词:“四位一体”模式;精准帮扶;帮扶维度;帮扶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6-0080-03
精准帮扶是针对不同贫困群体状况及区域特征,采用合理的程序对帮扶对象进行精准管理、精确帮扶与精准识别的治贫方式,能够切实解决我国传统的粗放扶贫问题,提升帮扶成效。在教育领域精准帮扶的內涵得到了充分地延伸与拓展,可以为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经济、学业、情感等问题提供抓手和依据[1]。然而在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传统的精准帮扶体系已经难以适应贫困学生的发展诉求,无法推动贫困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实际,以“四位一体”模式为抓手,解构和重组贫困学生精准帮扶体系,使精准帮扶真正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精准帮扶与“四位一体”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能够切实解决传统粗放扶贫模式针对性差、粗放漫灌的问题,提高扶农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使贫困居民得到更好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高校的精准帮扶是以我国传统的精准帮扶机制为依托,逐渐衍生出来的帮扶体系,可以从教育、管理、服务等层面为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帮扶、精神帮扶等方面的支持,使贫困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对自身的要求,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与产业发展诉求,成为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2]。在实施路径上,高校的精准帮扶主要包括精确识别、精确帮扶与精确管理三大内容。首先是精确识别,即以动态管理、精准识别、分级负责、规模控制等原则为根本,通过信息录入、调查检验、综合评议等方式,提高对贫困学生的精准判断,使所有的贫困学生都得到救济与帮扶。其次是精确帮扶,高校应以维护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增强人口素质为导向,从教育帮扶、经济帮扶、社会参与、防流控辍等角度出发,提高贫困学生帮扶的精准性与准确性。最后是精确管理,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操作管理及事权管理等基本内容,即通过动态录入与数据分析的方式,确保帮扶对象的真实性与准确性[3]。其中动态录入是结合贫困学生的经济状况、家庭负债情况及成员收入情况,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与整合,了解贫困学生的贫困程度与帮扶方向。
(二)“四位一体”模式
“四位一体”模式是以学生发展诉求为导向的协同模式,旨在整合高校、社会及政府的资源,发挥高校的帮扶功能,增强传统精准帮扶机制的实效性和有效性[4]180。“四位一体”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发动社会力量、成员力量,整合学校资源,为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专业发展提供助力与帮扶。在内容与架构上,“四位一体”模式应以物质帮扶、精神帮扶、就业帮扶、朋辈帮扶为主,以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重构传统的、原有的精准帮扶体系,引导贫困学生更好地走入社会,成为有利于国家发展与经济建设的有用之才。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四位一体”模式必须以精准帮扶的理念和思想为抓手,以贫困学生的发展诉求与传统帮扶机制所存在的问题为导向,通过精确识别、动态管理、数据调控的方式,提升精准帮扶的实效性。
二、贫困学生与传统精准帮扶存在的问题
在构建基于“四位一体”模式的精准帮扶体系之前,高校需要明确贫困学生所面临的心理、思想、就业及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探究传统精准帮扶体系所存在的缺陷,进而结合“四位一体”模式的理论内涵,补齐高校精准帮扶的短板,使其更适应贫困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帮扶、精神帮扶、经济帮扶与就业帮扶上的功能,推动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全面成长。
(一)贫困学生的发展问题
首先是心理和思想问题。贫困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其在心理层面上存在严重的缺失感或缺憾感,致使贫困学生难以融入到校园生活与班级集体中,严重影响贫困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岗位发展。在面对学业与就业层面的压力时,部分贫困学生往往会将问题原因归咎于家庭背景和经济基础,致使其难以真正地参与到我国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其次是就业问题。当前学生就业难、慢就业的问题日渐显著,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而在日渐严峻的就业环境下,贫困学生由于经济背景、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生活经历、主观因素及身体条件等方面的不足,难以实现预期的就业目标与岗位发展目标,无法满足家庭对自身发展的诉求,进而导致贫困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41%的学生创业者认为家庭的支持是他们最终决定创业的主要因素;有53%的创业者认为家庭的支持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创业的成功与失败[4]177。最后是经济问题。经济条件是影响贫困学生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我国78.63%的贫困学生会选择勤工俭学、贴补家用,而24%的贫困学生会因家庭经济条件,选择放弃学业。因此,高校精准帮扶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确保贫困学生获得丰足的教育资源,使其健康成长。然而根据实践调查能够发现,我国各高校在精准帮扶层面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传统精准帮扶的缺陷
高校的精准帮扶体系是从农村精准扶贫机制中衍生和转变而来的,在指导思想上,能够坚持党中央有关攻坚扶贫的指示精神,依据“斩断贫困链条”“扶贫先扶智”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扶贫工作,以此提升贫困学生的教育水平与经济条件,确保贫困学生能够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上,高校的精准帮扶工作主要从信息管理、经济资助、控辍保学及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出发,通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的方式,提高精准帮扶的实效性与有效性。然而在实际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是精准帮扶与贫困学生的发展需求相错位,即高校帮扶的基本方向与主要内容依旧局限在教育帮扶与经济帮扶的层面上,缺乏就业帮扶、心理帮扶、思想帮扶等层面上的内容,致使精准帮扶的广度和宽度不够,难以切实地推动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是精准帮扶体系难以形成动态化工作机制,即高校对贫困学生脱贫与落贫的关注度不高,难以结合帮扶管理的思想,动态地把握贫困学生的贫困情况,甚至出现严重的“一刀切”问题。例如,有的高校在得知贫困学生出现高消费行为后,便立刻取消该学生的资助资格。此外,在数据信息管理的层面上,高校的帮扶平台难以与政府机关相联系,无法获得准确、精准的数据资源。最后是未形成协同帮扶机制。在精准帮扶的过程中,高校仅仅将资助中心作为精准帮扶的主要阵地,忽视心理教育中心、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在精准帮扶中的价值和作用,各主体难以形成帮扶合力,导致精准帮扶工作仅仅局限在扶贫的层面上[5]。
三、基于“四位一体”模式的贫困学生精准帮扶体系建设策略
“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包括物质帮扶、精神帮扶、就业帮扶与朋辈帮扶等内容,可以充分地满足贫困学生在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中的诉求,破解贫困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压力、生活问题及就业难题,为高校重构精准帮扶体系提供依托和抓手,使高校从贫困学生的层面,确定帮扶内容、方法、目标及方向,提升精准帮扶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高校应以“四位一体”模式为抓手,解决贫困学生在经济、心理及就业上所存在的问题,拓宽精准帮扶体系的维度,使贫困学生在就业、学业及生活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拓宽精准帮扶维度
首先,高校应开展数据调查与实践探究工作,了解并明确贫困学生在专业发展、岗位成长及生活学习等方面所存在的经济问题、思想问题、就业问题及学习问题,细分精准帮扶内容、目标,并形成系统、科学的精准帮扶机制,从而拓宽传统精准帮扶体系的维度,使高校逐渐成为推动贫困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应结合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兄弟院校及研究机构的数据资源,将贫困学生所面临的各类问题进行细化与延伸,并通过制定帮扶政策或路径的方式,解决贫困学生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其次,确定指导理念。在拓宽精准帮扶维度的过程中,高校应在“斩断贫困链条”与“扶贫先扶智”的思想指导下,确立精准帮扶体系建设与维度拓展的指导理念,即挖掘并满足贫困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合理诉求,破解影响贫困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基本问题,从而在精准帮扶体系建设下,为未来高校拓宽精准帮扶范畴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该指导理念的影响下,高校能够根据贫困学生的专业特征、职业发展及思想问题,制定相应的帮扶路径,如科研帮扶、创业帮扶等[6]。最后,注重精准性。拓宽精准帮扶维度的前提条件是确保帮扶过程、内容及方法的精准性。高校应通过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精准考核、精准管理的方式,明确所拓展的精准帮扶内容。在精神帮扶的层面上,高校应精准分析贫困学生所存在的道德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与形成原因,通过精准管理的方式,提高各部门、各机构在精准帮扶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此外,在拓展精准帮扶维度上,高校必须确保帮扶内容与贫困学生的发展诉求相契合,使精准帮扶体系真正地帮助学生、发展学生,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和抓手[7]。
(二)构建动态帮扶机制
物质帮扶、精神帮扶、就业帮扶与朋辈帮扶是“四位一体”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校结合贫困学生的发展动态,实现精准帮扶的目标。而构建基于“四位一体”模式的精准帮扶体系,需要以精准帮扶中的精准管理为抓手,从数据管理、信息挖掘的角度出发,形成全方位的精准识别机制。第一,构建基于经济帮扶的精准识别机制。高校应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联系,通过资源共享与数据分析的方式,了解贫困学生的家庭状况、负债状况及经济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断标准,帮助高校更好地识别贫困学生经济情况。同时,高校也可以在贫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发生转变的过程中,第一时间确定贫困学生的贫困程度。第二,构建基于精神帮扶的精准识别机制。高校应整合师资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引导教师关注贫困学生在心理与思想层面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将其反馈到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上的方式,帮助高校确定贫困学生的思想状态与心理状况,有利于高校根据贫困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思想状况,进行精准的精神帮扶[8]。第三,构建基于就业帮扶的精准识别机制。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高校应通过了解并分析贫困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调整就业指导内容与方法,以此提升贫困学生的就业效率和创业质量。第四,构建基于朋辈帮扶的精准识别机制。高校应以学生组织、社团为抓手,建立健全学院、班级、宿舍三级朋辈帮扶体系。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精准匹配朋辈资源,充分发挥朋辈帮扶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朋辈帮扶的可接受性优势,尽早发现隐患,及时介入解决,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三)构建协同帮扶机制
传统的精准帮扶机制主要局限在经济帮扶的层面上,并没有调动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资助中心、心理教育中心及就业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难以形成合力,导致精准帮扶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高校应从“四位一体”模式的角度出发,整合帮扶资源与帮扶力量,形成富有战斗力的帮扶队伍。首先,高校应结合精准帮扶的基本内容与范畴,确定帮扶队伍的构建主体,将辅导员、心理教师、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课教师、资助中心及普通学生整合起来,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提高精准帮扶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高校应结合帮扶主体的发展诉求与成长需求,对相关教育工作者制定合理的激励体系。一方面,在工作量计算上给予倾斜;另一方面,除物质上的激励外,还需要对帮扶教师在业绩考评、职称晋升、进修机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激励,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9]。在精准管理上,高校需要制定出相应的考核、评价及监督管理机制,使协同帮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最后,高校还应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及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融入到精准帮扶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提高协同帮扶的实效性[10] 。
以物质帮扶、精神帮扶、就业帮扶及朋辈帮扶为主体的“四位一体”模式能够在满足贫困学生发展诉求与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拓宽传统精准帮扶体系的维度,提升精准帮扶的实效性,解决精准帮扶所存在的问题,为高校贫困学生精准帮扶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依托和抓手,然而在构建精准帮扶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应从帮扶维度、动态机制与协同帮扶等层面出发,细化帮扶内容,明确指导思想,提升帮扶效率,以此营造出能够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的帮扶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亚萍.“四位一體”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模式的实现路径[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1,27(1):116.
[2] 韩桢.“四位一体”文化扶贫公益项目的效果及发展路径探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0):116.
[3] 温新荣.地方高职院校“政校企社”四位一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观察,2019,8(24):55.
[4] 方明智.论“四位一体”在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创业机制中的作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3).
[5] 刘鄢立.高职院校“互联网+就业精准帮扶”体系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8(6):51.
[6] 潘英,陈薇,刘玉锋.“精准扶贫”理论指引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体系构建[J].吉林工程技術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28.
[7] 贺新家,郑涛.精准扶贫理念下大学生体育帮扶体系的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64.
[8] 云南民族大学团委.构建“五位一体”就业帮扶体系深化“千校万岗”就业精准帮扶行动[J].中国共青团,2020(24):33.
[9] 李鹤,冯程伟,陈永利,等.关于构建独立学院学业精准帮扶体系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3):114.
[10] 刘梅月,王斌.高校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体系构建 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9(2):56.
编辑∕陈晶
收稿日期:2021-05-11 修回日期:2021-06-08
作者简介:邱杨(1983—),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审计大学党政办公室督查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四位一体’模式下的高校西部学生精准帮扶体系研究”(2018SJSZ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