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对策研究

2022-06-14 03:32张艳凤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创新发展

摘    要:近年来,新文科建设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及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办学历史短、以本科教育为主、隶属地方管理、产教融合紧密等特质,其推进新文科建设有助于学科整体实力提升、专业更高质量发展、课程改造升级提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融入新理念、完善文科建设机制,把握新需求、狠抓文科专业建设,注入新元素、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探索新模式、赋能应用人才培养,设置新标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6-0053-04

作为教育部“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建设由于面广、量大,提出之初即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应用型本科高校有其明确的类型定位和办学特质,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准确把握新文科建设的精神实质,创新性地开展文科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对人才的需求,值得深入思考。

一、新文科的来源及新文科之“新”

“新文科”的概念最先由美国西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强调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1]。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始于2018年。2018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文科”这一概念正式出现[2]。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等13部委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组织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基本遵循、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3],标志着新文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从“新文科”概念提出至今,学术界围绕新文科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也在实践层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为新文科建设的有效推进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新文科建设宣言》进一步对新文科建设的使命、原则、任务进行了清晰的阐释,对于高校准确理解新文科建设内涵、深入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总体来说,新文科建设之“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科振兴发展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时代背景下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即五个“需要”: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文科教育融合发展的需要[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衡量尺度之一是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新文科担负着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文科占学科门类的三分之二,占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的“半壁江山”,文科教育的振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振兴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有助于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5]。

(二)强调在传统文科基础上的文科创新发展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说过,这里的“新”不是“新旧”的“新”,而是“创新”的“新”,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守正创新”指的是,一方面,新文科建設要遵循传承传统,遵循文科教育和文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推进融合创新,包括和现代信息技术、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因此,新文科建设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科教育,而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在准确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其目标是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6]。

(三)强调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文科融合发展

近年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人类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5G技术等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而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又催生了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7]。受此影响,文科的教育理念、教育功能、教育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因此,新文科建设强调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思考文科发展,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融合发展,包括文科和新科技、新产业融合发展,文科内部的融合发展,文科和理工农医等其他学科门类的融合发展。

(四)强调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文科共生发展

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6%,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自2002年以来,历经17年的发展,顺利实现了由大众化阶段到普及化阶段的历史性“转段”。根据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理论,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显现出与大众化阶段明显不同的特征:新兴信息技术挑战传统的高等教育形态,超过50%的家庭都能将子女送入高等教育机构,接受高等教育从部分群体的特权转变为国民的义务,管理与决策受到多元利益群体的影响,高等教育日益趋向于多元协同治理等[8]。新文科建设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强调转变文科发展方式,提高文科教育质量,满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学生、教师、家长、用人单位等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求,实现多方利益主体的共生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质

近年来,为满足生产服务一线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国家教育部积极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截至2019年,全国有3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参与应用型本科改革试点[9]。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一种明确的高校类型出现在政府文件中。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支持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等各类院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2020年底,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时也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多种办学模式,包括“双一流”建设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小精特”新型研究型高校等[10]。可见,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类型的划分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已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之外的其他地方本科高校,大多被纳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序列。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研究著述颇丰,对其特质也有较多描述。潘懋元先生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11]。史秋衡、王爱萍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设置目标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人才评价体现多元性[12]。汤贞敏、王志强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具有地方性、应用性、融合性三方面的显著特征[13]。

概括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具备以下特点。

(一)办学历史短,转型动力足

教育部大力推动向应用型转型的高校,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新设立的本科高校(又称为新建本科高校,其中包括专升本高校和独立学院),这些高校最终将被引导建设成为应用型高等院校[14]。当前国家大力推动的独立学院建设工作也是要求独立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由于办学历史短,这类高校的办学体制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学科专业实力、师资队伍水平、资源获取能力等都与老牌本科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但从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的角度来说,新建本科高校具有历史包袱轻、改革成本低、创新意识强、转型动力足等优势。

(二)本科教育为主,注重专业建设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山东省出台的《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省属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15]。从各省公布的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名单来看,试点高校绝大多数是没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高校。相对于“双一流”或者高水平大学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加强调专业建设、本科教学及毕业生就业率,而相对弱化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三)隶属地方管理,服务地方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基本都是地方高校,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靠地方财政提供资金,其中的民办高校由社会力量出资办学。这类高校主要分布在非省会城市,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于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满足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对偏远地区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具有“地方性”,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根据地方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开展人才培养、创新科学技术、传承和创新区域优秀文化,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以获得更多的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13]。

(四)产教融合紧密,突出强调应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其必须与政府、行业、企业、产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且不断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以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应用性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必备属性,在办学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注重设置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避免或较少设置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明确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据产业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科学研究方面,较多开展应用研究、问题研究,力求解决制约产业、行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等等。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应用型本科高校依据自身办学定位,探索推进新文科建设,对于提升学科专业整体实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年,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新文科建设的三大基本抓手分别是: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准确把握新文科建设实质,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质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找准方向和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持续推进新文科建设。

(一)融入新理念,完善文科建设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新文科建设,要将振兴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共生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文科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文科建设新机制。一是融入振兴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文科教育在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文科教育的重要地位,科学构建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体系。二是融入创新发展理念。认真总结提炼文科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持续推进,同时要分析新需求、新方向,精于求变,寻求文科领域新的增长点,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16]。三是融入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文科与文科的融合、文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文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设置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平台、团队,形成文科教育的新模式、新气象。四是融入共生发展理念。积极探索高校与社会协同管理模式,邀請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二)把握新需求,狠抓文科专业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新文科建设,要准确把握时代需求,以专业建设为基本抓手,提高文科教育质量。一是优化文科专业结构。根据办学定位、特色、资源、优势等基础条件,以及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特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文科专业,打造“传统文科+”特色优势专业,淘汰重复率高、就业率低、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文科专业,推动文科专业的整体水平提升。二是坚持质量标准。首先要达到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其次是达到国家一流专业或省级一流专业的标准要求,最后要力争通过国家或国际权威机构组织的专业认证,逐步提高文科专业建设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三是加强快速响应。将招生就业环节得到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专业建设中,根据专业社会需求、报考热度、就业情况灵活调整专业招生计划,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促进文科专业发展。四是推进校企共建专业。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环节,以产业学院为抓手,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与产业深入对接。

(三)注入新元素,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新文科建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课程注入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本科课程体系。一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变成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无缝衔接的殿堂。二是开设地方特色文化类课程。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三是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型交叉课程。构建跨学科的复合课程群,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套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四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线上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五是实施科学课程评价。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加强过程性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深度、难度和挑战度。

(四)探索新模式,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新文科建设,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模式创新赋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是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可与国内外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合作,共同制定联合培养项目和实施方案,对达到培养要求的学生授予联合学士学位。此外,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本科专业,获得辅修学士学位,或者设立双学士学位,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二是推进跨界融合协同育人。构建跨院校、跨专业、跨行业、跨国界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实施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产业学院制,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三是立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以科研、教研项目为牵引,带动教师和学生增强“新文科素养”,反哺教育教学实践。四是推进“职普融通”,与高职院校合作,构建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的发展通道,同时加大建设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五)设置新标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新文科建设,要牢固树立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坚持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构建具有文科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突出就业质量和毕业生发展,突出考核培养目标达成度。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注重多元评价,做到分类设计,稳步推进。二是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完善以学校、学院、学生评教为主,以教师授课质量评比、成果考评,以及家长、社会评教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为辅的教学质量多元监评机制,实现动态监测、及时通报、专项督导。三是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体系。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文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测体系,完善教学质量决策系统、制度系统、指标系统、运行系统、监评系统、信息系统、反馈和调控系统等,完善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  樊丽明.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

[2]  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5.

[3]  刘国利.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内蒙古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改革思路[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4):1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會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11-26)[2021-02-0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5]  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J].中国高等教育,2021(1):4.

[6]  贺祖斌.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评析[J].高等教育评论,2021(1):225.

[7]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5.

[8]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 School enrollmenttertiary[DB/OL].(2019-03-01)[2021-02-05].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E.TER.ENRR name_dese=true.

[9]  教育部.2019教育新春发布会[EB/OL].(2019-02-19)[2021-02-05]. http://www.moe.gov.cn/fbh/ live/2019/50294/twwd/201902/t20190219_370132. html.

[10]  教育部.范唯:深化评估分类改革助力本科教育高  质量发展[EB/OL].(2020-11-26)[2021-02-0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  /jyzt_2020n/2020_zt21/zhuanjiawen zhang/202012/  t20201204_503518.html.

[11]  潘懋元.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  (1):10.

[12]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

[13]  汤贞敏,王志强.应用型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的举措与路径——以广东为例[J].现代教育论  丛,2019(3):3.

[14]  教育部.教育2020收官新闻发布会[EB/OL].(2020- 12-01)[2021-02-05]. http://www.moe.gov.cn/ fbh/live/2020/52692/twwd/202012/t20201201_502  710.html.

[15]  邓云锋.打造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山东样板”[N].  中国教育报,2021-07-12(5).

[16]  王铭玉.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  社会科学报,2019-03-21(4).

编辑∕李梦迪

收稿日期:2021-05-27                                                          修回日期:2021-06-17

作者简介:张艳凤(1977—),女,河北沧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面向2035:广东民办高校品牌学科建设研究”

(2020WTSCX147);2020年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时代广东民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服务

社会发展策略研究”(20-003B)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创新发展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