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政府科学传播研究

2022-06-14 01:51刘波
传播与版权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新媒体

刘波

[摘要]公众的科学素养是我国创新力的重要表现。科技传播是培养公众科学素养直接、有效的途径。针对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的重大变革,政府部门必须全面掌握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特征,运用好新媒体传播方式所带来的优势,在健全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自身应对重大科技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通过完善奖励机制、规范学科建设等手段,进一步增强政府的科普宣传力量,推动公众的科学素养稳步提升。

[关键词]新媒体;科学传播;政府科学传播

科学素养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因此,提高人民科学素养水平对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传播工作,并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来促进科学传播工作,加大科学普及力度,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

一、政府与科学传播

(一)政府視角下科学传播的界定

自科学传播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以来,诸多专家学者就如何界定科学传播、技术传播和科学普及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至今学术界对科学传播的解释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我们要从宏观层面研究广义的科学传播,对科学传播的研究不应局限在科学知识的范畴,还应包括自然科学的传播、社会科学的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普及等。从广义上来说,科学传播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方式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活动[1]。

(二)科学传播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2]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而科学传播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政府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高度关注科学传播工作。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3条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3]

我国政府在科学传播工作中一直处于主导和引领地位。2020年,我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任务,达到10.56%。《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各级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4]。我国将力争在2025年和2035年分别做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和达到25%。要实现这些目标,向创新型国家迈进,政府就要探索引导科学传播的体制与机制,切实发挥好政府在科学传播中的引导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

(一)新媒体的界定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称为新媒体,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定义也在不断扩展。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数字广播技术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等传输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个人数字助理、视频音乐等为终端的媒体[5]。

(二)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传播媒介、传播模式、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正确理解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特点,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来促进科学传播。

1.传播媒介的多样化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从传统的文字、书籍、杂志、广播和电视节目等变为互联网和“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手机终端),再演变到“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手机终端)、“四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微课、手机终端)。传播平台的不断增多也为人们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很大方便,大大增强了及时性。人们能够通过这些渠道随时查找自己感兴趣的科学资讯,这增强了科学宣传的效果,提高了科学传播的效率。

2.传播模式的双向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科学传播是从传播者到听众、由上至下的单向传播,科学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而新兴媒介突破了传统单向传播的限制,受众不仅是科学资讯的接收者,而且其可通过在线直播、微博留言等形式与传播者实现互动交流,打通了自下而上的科学传播通道。

3.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公众个人很少能成为科学传播者。而新兴媒介的诞生为个人资讯的自由传播创造了平台,自媒体也随之而来,抖音、B站、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号等平台为个人进行资讯传播提供了便利。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资讯的传播者,这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积极参与科学传播的热情。

4.传播形式的视频化

在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形式由以前的文字、声音、图像向视频转变。视频信息直观形象,集声音、文字、画面和音乐等表达形式于一体,通过真实的情景再现来呈现仅用语言和文字不易表达的内容,更易于人们理解。我们将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科普视频和科幻影视等科学传播作品的创作,对呈现科学事件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新媒体时代政府科学传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的变化给政府开展科学传播带来诸多便利,但其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政府科学传播带来新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在开展科学传播时面临科学传播内容监管难度增加、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传播手段相对落后和创作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

(一)內容监管难度增加

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在科学传播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进行科学传播的主体主要为政府部门、各级科学技术协会、主流媒体、图书期刊、博物馆和科技馆等。上述部门均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在进行科学传播时能保持正确的导向,对科技传播的内部严格审查,以保证科学传播内容的真实性。而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科学传播者,受传播者自身能力限制等影响,伪科学、失真科学话题甚至错误意识形态的科学传播信息不断出现。这些都对政府做好科学传播内容的监管,营造正确且良好的传播生态环境提出了挑战。

(二)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科学传播内容是科学传播的基础,只有优秀的高质量科学传播作品才能真正提升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公众的科学思维,进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目前,科学传播作品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过于专业,晦涩难懂;有的过于娱乐,偏离科学。同时,科学传播作品的创作形式单一,科技新闻通常为通稿,多是综述性的事件介绍,以介绍某一领域的科技新闻或科研成果为主。

(三)传播手段相对落后

政府作为科学传播的主体,目前其开展科学传播工作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手段,主要依靠图书、期刊、博物馆、科技馆、科技日、科技周、特定主题日等开展相关活动。虽然很多政府部门也有相应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但这些平台的信息发布以政务信息为主,科学传播内容占比很低,且与科学相关的内容也大多以科技新闻为主。

(四)创作人才相对短缺

我国参与科学传播的工作人员主要有政府工作人员、科技新闻媒体工作者、科技馆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科技场馆讲解员、科普图书期刊编辑和对科学传播感兴趣的自媒体。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从事科学传播的工作人员较少,且从事具体科学传播内容创作的人员只占一小部分比例。此外,科学传播创作人员的作品呈现通常为图文形式,科普视频呈现形式相对较少。

四、新媒体时代政府科学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政府对科学传播的引导作用

我国一直注重利用立法来促进科普工作的发展和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虽然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科学传播工作,但是由于法律还不够全面,科学传播实践会遇到诸多问题。例如,科学传播大多属于公益性事业,投入较多、产出较少,制作一部科普片的投入要比制作其他视频节目的投入大,若没有政府的支持,一般行业很少涉足。目前,科学传播主要聚焦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与疫情有关的公共卫生问题、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保护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相关宣传报道占很大比例,其他领域的科学问题则相对较少。面对上述问题,政府需要考虑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解决科学传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舆论引导,提高政府应对科学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是舆论的主导因素,而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几乎可以与事件的发生同步。而人们享受信息传播便利的同时,也受到很多不利影响。如何引导公众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其对客观事件的分析能力已成为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及时加强舆论引导,帮助公众认清科学事件的本质和真相,并保持良好稳定的信息传播环境。

(三)拓宽内容范围,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稳步提升

科学传播的内容对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目前,人们在创作科学传播作品时,为了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往往仅注重内容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趣味性,忽视传播内容主题的选择。科学传播的主题主要是根据政府、科技人员和自媒体从业者的研究内容来确定的,而从不同用户的角度来满足用户需求的科普主题作品相对较少。科学内容涉及各个领域、扩大传播内容的范围是未来科学传播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全民科学素养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

(四)完善奖励机制,激发科学传播工作者创作热情

在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社会科学技术奖中,大部分是科学技术奖,与科学传播和科普有关的项目能获得此项奖励的比例非常低。例如,2020年有15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只有一项与科普相关的奖项。截至2019年2月,我国已设立297个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而与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直接相关的仅有4个,包括高士其科普奖、科技馆发展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和梁希科学技术奖[6]。对此,政府应完善科学传播领域的奖励机制,激发科学传播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促进科学传播内容创作的健康发展。

(五)规范学科建设,促进科学传播人才培养

目前,部分人认为科学传播没有技术含量,从事科学传播工作的人员在基层工作多年,没有工作成果,也没有与工作相关的职称评定,长期进行科学传播工作会影响自身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我国对职称评定进行了改革,不再以论文、奖励和成绩为依据,而是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依据。这项改革增强了科学传播工作者坚定从事本领域工作的信心,也增进了公众对科学传播学科的认识。2019年,为解决科学传播工作人员职称评定的问题,北京市推出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定标准,75名人员获得科学传播专业的相关职称资格,上述工作人员主要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专业领域的科学普及场馆工作者、科学普及研究工作者以及科普创作者[1]。在首次获得相关职称的75名人员中,一半以上人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这充分表明科学传播工作并非没有技术含量,而是需要一批既具备一定科学素养,又掌握科学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科学传播在我国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主要依靠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培养相关人才。而科学传播有其独特性,仅仅依靠其他学科的培养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探索高效的科学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结语

政府应当利用好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所带来的优势,发挥好科学传播工作的引领作用,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高自身面对科学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并通过完善奖励机制、规范学科建设等手段,提升自身科学传播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31)[2022-01-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3]新华网.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全文[EB/OL].(2011-11-17)[2022-01-09].https://

news.qq.con/a/20111116/000896_1.htm.

[4]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EB/OL].(2021-06-25)[2022-01-0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5]王勤业.新兴媒介与科学传播[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6]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社会科技奖励目录

[EB/OL].(2021-03-22)[2022-01-09].http://www.

nosta.gov.cn/web/detail1.aspx? menuID=174&con

tentID=2863.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新媒体
科学传播视域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介呈现研究
自媒体时代的科学记者:从“翻译”到“连接”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