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 静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研究中心,甘肃 成县 742500)
随着2017年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正式启动,各级各类师范类院校在规范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面临着严峻考验,其中实践教学作为专业认证的重要考查部分也需要不断规范化与科学化。那么,在认证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如何健全和完善其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从“合格”到“卓越”的转变,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陇南师专)作为全国首批承担教育部“卓培”项目的唯一一所专科学校,也是全国第一家接受教育部小学教育专业二级认证的试点打样专科学校,学校以认证为契机,紧扣认证理念和标准,在实施“卓培”项目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探究适合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农村卓越小学教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陇南师专面向农村培养卓越小学教师为例,就地方师范类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进行探讨,以期获得一些参考和启迪。
有学者[1]认为,师范类院校应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向社会培养兼具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合格产品”。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启动。2018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对卓越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其中,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从2014年的“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2]变为2018年的“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其实质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卓越教师的培养质量,也是从注重外在形式到更加关注内在质量的一种转变。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仍存在东西部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低及教学点数量大等问题。教育部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4]显示,甘肃小学校数共计5 252所,其中教学点数5 155个,复式班988个。可见,激发师范生服务农村教育的内在动力,为甘肃乃至西北农村地区培养能扎根农村、适应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并且有发展的卓越小学教师是陇南师专一直以来的办学定位,如何坚守师范初心,实现学校错位发展,满足甘肃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是着力探索和实践“综合+一专一特”农村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关键动力。在培养过程中,不断健全和完善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专业理想与师德的树立
师范生专业理想与师德的树立是在其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培养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下得去”“留得住”的农村卓越小学教师,必须通过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与师德,培养其热爱农村小学教育事业、践行学生为本的理念,立志成为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同时,通过全程实践教学还能帮助师范生以身边优秀教育工作者为榜样,坚持立德树人,立志成为“四有”好教师。
2.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形成
教育教学理论离不开真实的实践情境,只有根植于真实的实践情境才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有学者认为,系统化、结构化的教育实践体系促进了准教师专业品质与专业能力的双提升[5]。实践教学为师范生感受理论知识的价值提供了场域,能够培养其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所学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小学教学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师范生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夯实专业技能。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师范生逐步发展成为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综合、“教得好”的农村卓越小学教师。
3.专业发展与反思的促进
终身学习理念要求师范生要不断学习国内外最新小学教育理论,具备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而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离不开师范生对真实教育问题的不断研究与反思。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能够不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其对本专业不断探究与反思,以获得独特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成为勇于探究、敢于创新、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的农村卓越小学教师。
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规范师范类院校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10月我国开始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2020年开始,教育部选取两所专科层次师范类院校进行小学教育专业二级试点认证,意味着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启动。专业认证是一种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也是从源头上规范专业建设、推动专业特色发展、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的一项重要举措。《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其“合作与实践”部分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目标,要求“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6]。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架提供了思路,为“怎么做”指明了方向。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n.Rogers,1902—1987)提出,他主张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7],要求关注学生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即以师范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为中心来设计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从学生入学起,全程关注其专业发展的需求,无论是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的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到最后实践教学的评价,全程以师范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为立足点和归宿,进而促进每个师范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全面综合发展。
2.以毕业要求为导向
专业认证要求“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以毕业要求为导向,即对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具体指标点,反向设计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有针对性、及时地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以提高师范生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和培养结果满意度[8]。
3.以专业持续改进为目标
专业认证背景下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通过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与综合评价,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评价机制,突出实践教学评价的诊断与改进功能,以此持续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进而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为最终目标。
1.对标毕业要求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有学者[9]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以目标性为基本原则,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来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陇南师专小学教育专业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依托教育部“卓培”项目,在长期对西部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和对用人单位调研的基础上,定期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现行毕业要求从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特长发展、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9个维度描述了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要求,涵盖《标准》的8个指标。陇南师专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严格对标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的具体指标点制定实践教学目标,以形成对毕业要求的合理有效支撑。现行实践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培养适应西部农村小学教育需求、高质量专业化的卓越小学教师,涵盖小学师德、小学教育环境、小学班队工作、小学见习工作等基本要素。通过全程的教育实践,促使师范生深入体验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构建全方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现代小学教师素质、能力结构要素以及培养规格要求,陇南师专小学教育专业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的变革意识,按照专业认证要求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试验,已形成了突出“实践取向”的课程体系,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时在课内学时中占比仅为31%,加上教育实践环节的840学时,实践学时的占比高达50%。构建了由教育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研习、毕业论文)、德育实践(师德讲堂与德育实践)和综合实践(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劳动及教育调查)三大模块构成的全方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实践、德育实践和综合实践对应的学期、时长、具体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详见表1。
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研习、毕业论文。教育见习在第2—4学期分散安排不间断,每学期集中一周时间,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编队进入小学听课、观摩,深入观察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了解小学、了解小学生、了解小学教师。教育实习在第5学期集中安排,采取实践基地实习、顶岗支教实习或“实习—就业一体化”教育实践,全方位体验课堂教学、班队工作等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研习以教育观察、教育调研、教学活动研习、教育活动研习、教研活动研习、实习总结等形式贯穿全程。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为教育调查报告,以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德育实践以课堂教学和德育讲堂为抓手,全程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为师范生了解、参与、研究小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平台,促使其教师基本技能、教学基本技能不断提升,培养其综合教育素养与能力。而入学教育与军事教育、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劳动和教育调查等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对师范生参与社会性工作提供了平台,促使其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持续丰富其实践性知识。
通过设置数量充足、形式多样、周期长的实践课程,不断加大师范生职业规划指导和师德教育课程比例,初步改变了在培养过程中实践类课程设置不足、目标任务不明确、“师范性不强”等问题。实现了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全程实践课程体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思行”的有机统一及毕业要求的达成。
表1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按照认证理念和标准,要健全与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最后必须落实到机制和体制上来。学校和学院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相关规章制度,学校先后出台《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实践教学实施方案》,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明确各类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与要求、时间安排、内容与形式,规范了教学实践流程和基本要求,形成程式化、常态化的教学实践模式。
此外,建设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借助“习训云”App实习教育管理和实习就业信息云平台,为师范生提供跨时空、个性化、开放性的指导,实现对教育实践全过程质量监控管理,通过手机签到、实习报告、问卷调查等可以帮助学校进行数据量化分析,实习学生在平台上上传实习周报、月报、实习考评、实习总结等对其进行实习管理;实习指导教师上传指导记录、教师指导实习周报、月报等进行工作记录,发挥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指导作用,是对传统教育实践管理方式的极大补充。通过这些举措,不断完善师范生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
4.搭建校内外协同实践教学模式
协同育人是达成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重要保障机制,是支撑毕业要求的实践能力类指标。陇南师专小学教育专业不断深化高校与小学协同育人机制,与小学形成多维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初步构建起了校内、校外两个实践训练体系,内容上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形式上螺旋上升的“圆环型”校内外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校内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包括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学科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微格综合训练,校外实践教学的主要途经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和其他,师范生的实践形式从观察活动到实践活动,具体内容详见图1。
此外,对师范生教育实践实行全程“双导师制”,对导师的遴选、工作要求、实践指导、考核标准等均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保证了“双导师”队伍建设的有序开展,形成了数量充足、稳定性强、权责利明晰的制度,以保证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实现管理人员和师资互聘,选聘高校优秀教师担任协作小学科研副校长,对协作小学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和科研培训,既可以提高小学一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科研水平,同时也能够加深高校教师对基础教育实践的感知。选聘协作小学教学名师担任教法课教师,承担《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与优秀教学案例解析》等8门教法课的教学工作,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师同上一门教法课,高校教师利用其专业知识指导教法课的理论部分,小学教师利用其丰富的教学经验指导教法课的实践部分,这样的指导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师相互学习与促进,做到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对师范生实践技能的指导也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建立“持续改进”的评价机制
按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评价要以毕业要求为准绳,找出突出问题,进行问题归因分析,提供再生意见,综合评价教育质量[8]。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属于薄弱环节,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对“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等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遵循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理念,学院建立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对实践教学中的出勤、听评课记录、教学设计等内容也进行评价,改变过去只关注对实践教学总结、报告等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综合运用课堂观察、访谈等多种形式,更加关注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以便于对师范生教育见习、教学实习和教育研习等重点环节实行有效监控,改变过去只注重对实习手册等文本的量化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形成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得对师范生的评价更为全面、真实,改变过去只注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通过不断厘清实践教学应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等问题,本专业已建立定期评价并修订实践教学体系的机制。依据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学生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实践教学过程及实践考核数据等,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定期评价和修订,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用于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案,最终指向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以面向农村培养卓越小学教师为指向,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全面、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决定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问题、考核方式的适切性问题、实践教学目标达成度问题等,这些问题还需不断完善。高校应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来反向设计其实践教学体系,倒逼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健全与完善,进一步做到理论教学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凸显实践、综合活动拓展实践,不断优化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实践导师队伍、完善实践教学监督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以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确保最终毕业要求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