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翟理斯到宋贤德:《聊斋志异》英译本比较研究

2022-06-13 04:40张淑霞
关键词:聊斋志异译本文本

张淑霞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经典之作,共计494篇故事。《聊斋志异》从1842年传教士郭实腊翻译9个故事开始,在众多译者如卫三畏、阿连壁、翟理斯、禧在明、弗兰西丝·卡朋特、邝如丝、本杰明·贾、杨宪益和戴乃迭、莫若强等、美国汉学家梅丹理梅维恒、张庆年、闵福德、宋贤德等努力下,漂洋过海近180年,通过20多个英语版本慢慢走进了西方世界。尤其是2014年美国圣劳伦斯大学的英文教授宋贤德(Sidney L.Sondergard)完成六卷本的《聊斋志异》英文全译,《聊斋志异》无英语全译本的遗憾才成为了历史。[1]近年来,国内学界对《聊斋志异》英译本关注较多的为英国外交官及汉学家翟理斯1880年译本StrangeStoriesfromaChineseStudio、杨宪益戴乃迭译本SelectedTalesofLiaozhai、美国汉学家DenisC.Mair和VictorH.Mair译本StrangeTalesFrommake-doStudio、英国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的StrangeTalesfromaChineseStudio译本、2007大中华文库收录的四卷本SelectionsfromStrangeTalesfromtheLiaozhaiStudio,等等。宋贤德英译的《聊斋志异》虽然是目前唯一的英语全译本,但在学界还未引起很多关注。宋贤德六卷本译文StrangeTalesfromLiaozhai于2008-2014年出版。目前《聊斋志异》英译史上时间跨度最大的两个重量级译本当属翟理斯(Herbert A.Giles)1880年英译本(以下简称翟译)与宋贤德(Sidney L.Sondergard)2014年英语全译本(以下简称宋译)。

一、正文本译文的完整性与翻译策略比较

翟理斯的《聊斋志异》书名译为StrangeStoriesfromaChineseStudio,于1880年在英国出版,两卷共164个故事,在英国乃至欧洲都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除了正文外,副文本包括译者序言、《聊斋自志》《唐梦赉序》、标题、注释、附录。宋译本于2008-2014年陆续在美国出版,共六卷494个故事。除了正文文本外,副文本包括致谢、12篇《序言》论文、《聊斋自志》、标题、注释、参考文献,以及93幅具有西方色彩的黑白插图。

1.选译故事数量

从故事文本的数量来看,翟译本选择164个故事,翟理斯在序言的第三部分指出,他原计划想翻译整部《聊斋志异》,但是发现细看之后,发现其中的一些故事不适合他那个时代的读者,让他想起18世纪一些作者的粗糙文风。还有一些故事毫无意义,或只是稍作修改的重复之作,所以最后选择了164个他认为最好的,最有特点的故事[2](Giles,1880:xiii-xxxii)。而宋译本力求展现《聊斋志异》的全貌,因此包含了全部494个故事,是难得的英语全译本。

2.文本内容的完整性

从故事文本的完整性来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大创作特色在于其196个故事末尾加入“异史氏曰”,以此对故事进行评判,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翟理斯译本中选取的164个故事中共有75处“异史氏曰”内容,翟译只保留了其中 3 篇的“异史氏曰”叙事形式。[3]宋译为全译本,每个故事的“异史氏曰”都完整译出。

3.“不纯洁内容“的忠实度

从文本“不纯洁内容”的翻译策略来看,翟理斯译本为后人诟病的是其对原文中多处有关性的内容进行了明显的删减与改写,而宋译则相对忠实于原文。

例1:故事《胡四姐》中一处原文为:生就视,容华若仙。惊喜拥入,穷极狎昵。自言:“胡氏,名三姐。”问其居第,但笑不言。生亦不复置问,惟相期永好而已。自此,临无虚夕。[4]

翟译:Shang looked at her, and seeing that she had a pretty face, asked her to walk in.She then told him her name was Hu, and that she was called Tertia; but when he wanted to know where she lived, she laughed and would not say.So he did not inquire any further;andbydegreestheystruckupafriendship,andMissTertiausedtocomeandchatwithhimeveryevening[2].

宋译:Shang came over for a closer look, and found she had the stunning beauty of a goddess.Pleasantly surprised,heembracedherandledherinside,wheretheyimmediatelybecameveryintimate.She told him, “My name is Hu, Third Sister Hu.” When he asked her where she lived, she merely smiled and said nothing.Shang didn’t repeat his question,wishingnothingmorethanforthemtobetogetheralways,inlove.Fromthattimeforward,therewerenomoreemptyeveningsforhim[5].

翟译有意避开“惊喜拥入,穷极狎昵”,只译为she walk in。“惟相期永好而已”则译成了friendship。而宋译则明确通过embrace,intimate,in love来表现两人的亲昵关系。

例2:故事《红玉》一处原文为:固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寝处。问其姓名,曰:“妾邻女红玉也。”生大爱悦,与订永好。女诺之。夜夜往来,约半年许[4]。

翟译:At length, however, she accepted the invitation, and descended the ladder that he had placed for her.In reply to Hsiang-ju’s inquiries, the young lady said her name was Hung-yü, and that she lived next door; so Hsiang-ju, who was much taken with her beauty, begged her to come over frequently andhaveachat.To this she readily assented, and continued to do so for several months[2]...

宋译:He insistently invited her, and then, when he put a ladder up, she climbed over and afterwards theywenttobedtogether.When he asked what her name was, she replied, “I’m your neighbor, Hongyu.” Xiangru was lovestruck,andsworehewouldloveherforever.Hongyu promised the same.Nightafternightshecameandwent,withtheassignationscontinuing for about six months[5].

很显然,翟译中“遂共寝处”、“永订与好”、“夜夜往来”没有译出,而且将二人的约会委婉地改为have a chat。而宋译毫不避讳地将went to bed together,assignations表达出来。

例3:故事《鲁公女》一处原文为:女曰:“感君之情,不能自已,遂不避私奔之嫌。”生大喜,遂共欢好[4]。

翟译:Rising up, he inquired who she was; to which his visitor replied, “Grateful to you for your love of me,Iwasunabletoresistthetemptationofcomingtothankyoumyself.”Changthenofferedheraseat,andtheysattogetherchattingforsometime[7](Giles,1880:238).

宋译:The girl replied, “I could sense your feelings towards me, andIcouldn’thelpbutforgettheusualconcernsaboutreputationandrunheretomeetyou.”Zhangwasoverjoyed,andtogethertheywererapturouslyinlove[5].

翟译中“遂不避私奔之嫌”、“遂共欢好”内容缺失,而改为coming to thank you myself;offered her a seat, and sat together chatting for some time。宋译将鲁公女的感情直接用rapturously in love 如实反映出来。

翟理斯译本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翟理斯与宋贤德对这些看似“不纯洁”内容的处理完全不同。翟理斯对“不纯洁”内容采取了删减和改写,而宋贤德则如实传递文本信息。两位译者对译文的不同处理,从他们的翻译思想可见一斑。翟理斯在《聊斋志异》[2]译本序言中明确表示,“希望能够引起西方世界对中国更多的关注,并且纠正一些(关于中国的)错误观点。一些无能不诚实的作者把错误观点兜售给读者,读者却信以为真。虽然有很多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书已出版,但是其中仅有极少数书籍的信息是第一手的,也就是说,很多信息并不属实……由于信息传递者扭曲了中国形象,导致中国的很多习俗不断遭到嘲笑和谴责。”虽然翟理斯在序言中声明会尊重事实,要让欧洲人更加清楚地了解原著所描写的中国,但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接受译文,翟理斯的译文还是不自觉地偏离了原文,难以保持原文的完整性,没有达到理想的忠实度。宋译本本着“展现全貌”的理念,在故事数量、文本完整性、文本内容传达方面将“保持中文语言文化的完整性”贯彻到底。宋贤德在与笔者的邮件(2021年11月)交流中①明确指出,他翻译《聊斋志异》有两个目标:一要保留中文语言与文化的完整性,不能将源语文化强行带入目的语或进行删改。二要帮助现代读者读懂这些能够反映永恒价值观、视角和情感的故事,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几个世纪之久的文物。宋贤德在译文卷首也提到,“要忠实地跟随蒲松龄的句法、标点和措辞……我反对将蒲的作品地道化,因为我发现,那些追求使用译者同时代的人使用的俚语和口语的翻译通常经不起时代的考验”

以上为“不纯洁”文本的例子,那么不涉及“不纯洁”信息的文本中,翟译和宋译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是否如实传递?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选择一个代表性文本进行说明。《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中,除了大量爱情主题的作品,还有许多故事反映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思想内容丰富深刻。《促织》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作,不带任何“不纯洁”内容。该故事深受大众喜爱,大多数知名译者均选择了翻译该故事,其代表性不言而喻。该故事讲述老成、朴讷的成名及其一家为一只小小的促织所受的磨难和痛苦。[6]《促织》是最受评家重视和青睐的名篇佳作,虽不足两千字,它有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动人的力量、很高的价值,是古代短篇小说当之无愧的艺术精品[6]。下文对《促织》的文化专有项英译进行分析,来比较翟译和宋译的文化信息传递。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A.Nida)曾将文化专有项分为五类,即生态文化专有项、物质文化专有项、社会文化专有项、宗教文化专有项和语言文化专有项[7]。本文对名篇《促织》中的文化专有项的英译进行量化分析,选择的文化专有项包括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五个方面,共65个。生态文化专有项包括螳螂、油利挞、青丝额等;物质文化专有项包括连城拱璧、琴瑟、名马衣缎、裘马等;社会文化专有项包括宣德间、操童子业、蠢若木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宗教文化专有项包括神卜、望空代祝、唇吻翕辟、焚香以拜等;语言文化专有项包括蹲石鳞鳞、奄奄思睡、抢呼欲绝、气断声吞、徘徊四顾等。比较结果发现,翟译与宋译对于《促织》故事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差异较大。翟译《促织》故事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为异化和归化相结合。宋译则采取了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这一策略与宋贤德“保持中文语言文化的完整性”的理念是相对应的。

二、副文本译文的翻译策略比较

1.书名译文

翟译本《聊斋志异》的书名译文为StrangeStoriesfromaChineseStudio,宋译本为StrangeTalesfromLiaozhai。相比之下,宋贤德的译名与国内名家的译名更为接近,如杨宪益戴乃迭译为SelectedTalesofLiaozhai,莫若强等译为SelectedTranslationsfromPuSongling’sStrangeStoriesofLiaozhai;大中华文库译为SelectionsfromStrangeTalesfromtheLiaozhaiStudio。宋贤德在邮件交流中指出,他没有将“聊斋”二字译为studioofidleness/laziness/loneliness,是考虑到“聊斋”是蒲松龄给自己取的书斋名。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蔡九迪,曾在访谈中就宋译的书名说到:“聊斋”一旦采用汉语拼音Liaozhai加以对译,便进入了中国话语体系中,这对于聊斋海外传播是一次质的飞跃。[8]也可以说,宋贤德教授的StrangeTalesfromLiaozhai这一译名,是建立在《聊斋志异》英译史多年积累的文化资本基础之上,带领西方读者走进其中国话语体系。

2.标题译名

翟理斯对《聊斋志异》标题的翻译主要采用了以意译为主的方法。国内学者严苡丹指出,

翟译本只有 2 则故事的篇名是完全按照原文进行翻译,即《任秀》(Jen Hsiu) 和《张不量》(Chang Pu-liang),其余篇名则添加了阐释性文字或根据情节内容重新拟定标题。另外,在翻译篇名时,翟理斯使用西方的一些文化意象来引起读者的认同感[3]。乔媛指出,翟译本164篇故事中,有99篇是蒲松龄以人物命名的单篇故事,在翻译标题时,翟理斯直译标题中人物姓名的仅有28篇,而在翻译另外71篇故事标题时翟理斯均进行了改写[9]。这些标题,主要采取了音译与解释相结合,以及直接意译的方法。李海军也提出,翟理斯翻译《聊斋志异》故事标题时采取归化翻译策略。[10]

宋贤德对《聊斋志异》的标题翻译,主要采取以音译与直译,异化策略显而易见。《聊斋志异》以事件命名的标题约有42篇,根据原标题的句子或动宾结构,分别采用句子、动名词短语进行翻译,如《捉狐》译为Catching a fox。直接以人名命名的标题112篇,基本采用音译法,如《聂小倩》译为Nie Xiaoqian。此外,约有91篇人名标题带有“公子”、“相公”、“女”、“氏”、“神”、“仙”或官职,宋译基本采用直译法。如《秦生》,译为Scholar Qin。约有285篇以动植物、妖怪意象命名的标题与其他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命名的标题,宋译也基本采用了直译。如《棋鬼》译为The Chess Ghost。对于少量文化意象特别明显的标题,宋译则在直译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注释来补偿语义,如《四十千》、《五羖大夫》、《魁星》、《嫦娥》、《红毛毡》、《曹操冢》、《齐天大圣》 、《秦桧》等。以《五羖大夫》为例,该标题译为Grand Master of the Five Sheep Fleeces,但同时文内添加注释,对该典故中的百里奚进行介绍,“This title was given to Bai Lixi, who served as a counselor of the Duke of Mu during the seventh century B.C.E.When Bai was captured by some men, Duke Mu offered to pay five sheep’s fleeces as a ransom for him, “offering no higher ransom lest the captors should deem their prize too valuable”.In later usage, the phrase alluded to “a ruler’s respectful treatment of worthy ministers”, and popularly signifies a person who starts out impoverished but later becomes wealthy”[5]。

以下为翟译与宋译的部分译名对比。

表1 翟译与宋译《聊斋志异》部分故事标题译名

翟译标题移植了西方的意象,如上述表格中的The Rukh,Solomon,the Flower Nymphs,Purgatory等,这一现象在正文本中也时有出现。而宋译中大量采用音译与直译,有助于建立《聊斋志异》自己的中国话语体系。

3.注释

翟译本和宋译本都非常注重通过注释向英语读者传递文化信息。

翟译共759条注释,对《聊斋志异》出现的社会习俗、社会礼仪、宗教、节日、饮食、历史人物、诗句等进行了介绍,以及文本中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补充说明。这些详细的注释有助于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宋译本六卷近2000条注释,同样详细地对中国文化进行补偿说明,注释内容包括风俗、节日、文化意象、诗人、作家、帝王、中国古代功名、官职、大量诗词、典故、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朝代年份、历史事件、古代地名、时刻、医学名词、常见乐器、古代书籍、宗教神怪意象等都做了详细注释。宋译对中国古代常见的功名秀才、进士、举人等采用先拼音加注释的方法。如“秀才”在文中译为xiucai,脚注为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5]。功名在故事频繁出现,译者多次做出注释,起到让读者熟悉这些文化意象的作用。宋译中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翻译尤为典型,宋译基本都是以拼音出现,然后在注释中解释概念及换算方式 ,如丈、寸、尺,亩、担、升、里、钧、斛等。注释中介绍了1寸等=1/3 分米,约 1.33 英寸。此外,宋译中保留了一些性话语汉语特色,通过注释进行了说明,如《娇娜》中的“异史曰”提到“颠倒衣裳”,注释中解释其出自《东方未明》一诗及实际含义。宋译对文本中一些不易理解的句子或诗句的出处也进行了注释,如“胡”为“狐”的同音字。

以故事《瞳人语》为例。翟译对该故事中的“清明”、“钱”进行注释外,在文末亦对“瞳孔中有人形”进行说明,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文本内容。宋译对地名“长安”、“清明”、度量衡单位“里”、“芙蓉城”、“秀才”、“光明经”进行了注释,内容更为详细。两个译本对“清明节”的注释较为类似。文中的“从驰数里”是个概数,不是具体长度,但宋译还是对“里”与英语的mile做了清楚的区分。另外,文中的仙境“芙蓉城”,翟译直接译为the City of Immortals[2],宋译则译为the Hibiscus,然后在注释中加以介绍,此外在这一注释中宋译还进行补充说明,将其与希腊神话中的类似故事情节进行类比,In terms of consequences, Fang’s sighting of the lady is analogous to Teiresias’ sighting of the goddess, Athena, and his mother, Chariclo, bathing—for which he was blinded[5],引起读者联想,加深印象。

翟译与宋译的丰富详尽的注释,对如实传递《聊斋志异》中的中国文化信息,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4.多模态翻译视角

和翟译本相比,宋译本还有一处明显不同,在于宋贤德结合多学科的研究,从多模态翻

译视角出发,采用全新插图的方式,使译本更贴近读者。在《聊斋志异》的英译史上,在文本中采用多模态视角插图形式的著名译本并不多见,文本中带有大量插图的仅有闵福德英译本和宋贤德英译本。闵福德译本约有100幅传统插图[11]。宋译本共有93幅全新插图(卷一16幅,卷二18幅,卷三17幅,卷四17幅,卷五14幅,卷六11幅)。但这些插图具有强烈的西方色彩,和传统的《聊斋志异》插图风格迥异。宋贤德表示,插图的作用是帮助现代读者读懂故事,而《聊斋志异》的传统插图内容为作者蒲松龄时代的人物风貌,年代过于久远,对于西方读者而言,并不一定能够起到增进语义理解的作用。从某种程度来说,读者还要非常费力地去读懂图片,有可能还会增加新的阅读障碍。而西方色彩浓厚的插图,能够拉近读者与这些古老故事之间的距离。

从以上微观层面的正文本与副文本的译介特征来看,翟译本和宋译本在完整性与忠实度方面有一定差异。翟译本为选译本,在“不纯洁”文本的处理方面采用了删减与改写,带有一定程度的跨文化操纵;从正文文本与标题整体来看,翻译策略为归为和异化相结合。宋译为全译本,翻译策略以异化为主,符合作者“保留语言与文化的完整性”的理念,同时从多模态翻译视角出发,采用大量西式插图,以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两个译本都具有丰富的注释,推动中国文化信息的传递。

三、宏观历史文化语境的比较

文本的译介特征由译者决定,而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文化信息传递忠实与否与译者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操纵或文化和合又深受译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影响。翟译与宋译的诸多不同,除了译者自身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以外,与两位译者所处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1.翟理斯翻译《聊斋志异》的历史文化语境与跨文化操纵

翟理斯于1867-1893年在中国长达26年的外交生涯,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中国社会历史,不难发现,对中国人民而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接踵而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野蛮入侵,使中华民族遭受了罕见的深重苦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经济和政治方面来看,翟理斯时代的英国是在经济和政治上得到飞速发展的世界强国。19世纪40年代起,英国完成了首次工业革命,经济飞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还不断进行殖民扩张,将殖民政策延伸到世界各地。从社会文化方面来看,翟理斯生活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 (1837-1901)。该时期的英国社会讲究文明和礼貌道德,并形成了维多利亚时代风尚,当时的人们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诸如尊重、勤奋、节俭、节制等重要品质。[12]受维多利亚主义的道德风尚影响,当时人们对性的话题十分敏感,作家在小说中也尽力避免。

《聊斋志异》英译的第一时期(19世纪40年代-20世纪40年代)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展壮大后在中国实行殖民主义扩张的历史文化语境里。当时,西方文化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中国文化则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相当数量的西方知识分子滋生出了强烈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意识。[10]这一时期中英两国读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语境视差,原文中的背景知识与西方读者的背景知识很不一样。而且从译者角度来看,虽然翟理斯在翻译思想中阐明要如实介绍中华文明,但他在批判其他作者歪曲事实的同时,为了增加西方人对中国的好感,为了使英语读者更好地接受译文,由此不难理解翟理斯翻译时对原文进行了较多删减和改写,译本部分偏离了原文,如上文所述,对《聊斋志异》中有关男女爱情及性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改写。同时,为了让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翟理斯选择在标题、注释和正文本中移植西方意象来代替原文意象,也就是采取了归化和异化比例相当的翻译策略。原文就此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译文被迫向读者靠近,这和当时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两国的历史文化语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解释了翟译中的跨文化操纵现象。这种归化式翻译策略在弱势民族文学向强势民族文学圈内打入的初期,似乎又是一种必需的“暴力”手段。[13]

2.宋贤德翻译《聊斋志异》的历史文化语境与文化和合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是《聊斋志异》英译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总体特征体现为“文化多元化”。[10]宋贤德于2008-2014年间完成《聊斋志异》的英语全译本,正处于第二时期的时间轴最右端,是“文化多元化”的最集中体现。从政治经济方面来看,和翟理斯相比,宋贤德时代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年来,中国历经沧桑巨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快速提升,极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能力和力量。从社会文化方面来看,当今世界进入了多元文化的时代。西方主流理论家逐渐开始关注文化的多元发展问题,他们正在从西方中心论中走出来,试图了解他种文明。[14]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宋贤德译本无处不在的直译与异化策略,也表明《聊斋志异》的原文获得了与译文平等共处的机会,原文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正是中国国力强盛带来的民族自信心,促使译者怀着自信建立《聊斋志异》自己的话语体系,也是文化和合的体现。

从《聊斋志异》的历时研究来看,历史文化语境对译者行为及译本特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埃文-左哈的多元系统论的角度来看,[15]翻译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世界的语言、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等多个元素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活动。这也解释了《聊斋志异》英译随着历史文化语境的变化,由跨文化操纵走向文化和合的现象。

综上所述,翟理斯与宋贤德译本的从跨文化操纵到文化和合的历时演变,也说明了不同时代译本的差异,译者策略的差异,是受到国内外各种外部环境的历史变迁影响,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中国与英语国家存在很大的语言差,英语国家学汉语的时间远远短于中国人学英语的时间,学汉语的人数也远远小于我们学英语的人数。可以说中国人了解西方的程度,远远高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这也造成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双方的文化心态也不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对文化心态、文化信息的传递有很大的影响。西方看待其他国家的态度,影响着译者对待文本的态度,或者居高临下、俯视文本,或者如翟理斯一样,怀着如实传递信息的理念,但是翻译过程中又受时代限制,采取了删减和改写。随着中国的不断强盛,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也会如《聊斋志异》的英译史一样,忠实度与完整性不断提高,最终走向文化和合。

猜你喜欢
聊斋志异译本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成语连线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