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

2022-06-13 04:36吴焰辉欧阳秀敏
关键词:校本党史建构

吴焰辉,欧阳秀敏

(三明学院a.党政办公室; b.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党史教育校本课程是大中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挖掘和保护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特色和保障党史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推进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阐明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1]这不仅提出了新时代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而且表明了加强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当前我国党史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普遍存在大中小一体化培养目标不明、内容重复建构、培育方法单一等问题。鉴于此,可遵循“同课异构”的实践逻辑,螺旋式推进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

一、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的价值意蕴

从教育实效、本质及规律上看,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可从优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切合学生成长规律、强化精神涵养上,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党史学习常态化发展的落实成效。

(一) 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是提升党史教育特色的重要形式

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既是推进校本课程大中小一体化建构的逻辑原点,也是提升党史教育特色的基础支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证明,在近代战乱频发的苦难岁月中,为了改变中国人民悲惨的命运,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浴血奋战,其革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然而,当前受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发展影响,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经济效益,而对当地的革命遗址遗迹进行过渡的旅游开发和不恰当的经济利用,导致各地普遍存在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利用实效不强、实践方法不当、党史学习教育特色不明等问题。因此,推进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一是推进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有利于以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特色。2021年3月,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2]深刻表明了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区域特色的必要性。由此可见,加强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不仅利于发掘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区域特色,而且利于将各地特色转化为大中小学党史教育的显著优势,从而以整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实效。二是推进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有利于形成红色文化保护合力。历史是时间长河中不可逆向演绎的时代产物,所以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实施有力的保护,也是当前全国各地在落实党史教育实践时所必须完成的重点任务之一。加强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可以充分组织大、中、小学相关教职员工和教育有关部门围绕当地党史教育课程的一体化校本建构问题同向同力、同心同德地加强合作,从而形成辩证统一的效益体系,既可协同合作共同挖掘、查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和编撰党史教育校本教材,又能以一体化协同推进党史教育校本课程促成资源的可持续挖掘与保护。三是有利于保障党史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展。历史证明,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实践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历史主题,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任务的完成和新的时代主题的呈现,而由“热点”转向需常态化发展的“重点”。党史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可在发挥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既弥补整体性教育上的不足,又能以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方式保障学生从小到大都循序渐进地接受和丰富对党史内涵的理解,从而有效保障党史教育的制度化与常态化推进。

(二)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是契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模式

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蕴含着内在、本质和固有的规律,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同样具有需要客观遵循的科学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作出指示,明确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鉴于此,推进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就体现为两个方面相互协同的价值意蕴。一方面,推进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可基于大、中、小学各阶段培养目标的不同,立足个体发生学的维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加强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和党史内容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同。另一方面,推进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可在教学实践中深化对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理性认知,从而在满足不同年代、不同学段、不同特征的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各个阶段党史教育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育人方法,由此在双向作用和共同促进中,激发各地学生螺旋式感知所在地党史内容的基本概况、发生机理、理论本质和实践价值。

(三)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是强化学生使命意志的有效方式

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的根本旨归在于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优势,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持续传承红色基因和不断强化学生的使命意志。毛泽东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4]这一论断充分说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中蕴含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对此,习近平也多次强调,要坚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努力做到在对地方红色文化寻根溯源的挖掘利用中,既引导广大师生明确今天的红色政权是无数革命英烈用鲜血铸就的,又教育广大师生理解“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5]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全面、系统、持续地讲好党史故事和巩固好我国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因此,推进党史教育课程内容的一体化校本建构和螺旋式拓展,持续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党史的兴趣,可在做好大、中、小学各阶段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不间断地以见微知著的教育逻辑,螺旋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对红色基因的认知、认同与践行,进而更能以对革命精神的递进式强化,保障新时代学生在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领域中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能逐步强化对党的初心使命的理解,能一以贯之地以感性认知和理性认同的统一践行好自己的初心使命。

二、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的现实困境

鉴于对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地域特色的考量,当前各地教育有关部门或已出台相应政策推进党史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或已组织党史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团队并设计完成了相关学段课程的编写工作。然而,从现有各地方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的成效来看,仍普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层次不明

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中,对培养目标的层次区分不明是制约当前各地党史教育现实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2019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大中小学中螺旋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仅要注重区分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明确好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各阶段在使命担当、政治素养、理想意识、道德情感等目标培养上的区别,而且还要明确好各个阶段目标之间的异同点和衔接度。[6]然而,当前从各地方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的实际成效分析,在培养目标上,不少地方仍存在对此无法清晰界定并加以合理区分的问题。究其缘由,一是理论认知不足。当前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对为何需要以及如何层次化区分大学、高中、初中、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论阐释基本上是从宏观上加以指示,这在一定程度上易使一些对文件精神解读和理论把握不深的地方教育相关部门陷入笼统化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因此,这些地方的教育有关部门对如何清晰界定当地党史教育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及如何相应地与大中小学阶段的其他课程相统筹的问题上均存在微观认知上的不足。二是缺乏实践交流。当前立德树人系统化发展还处于探索和推进阶段,各地教育有关部门虽已努力在大思政理念的引导下全力推进“三全育人”机制,也形成了大中小学校本课程“同课异构”的机制,但各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交流还明显薄弱,导致一些地方在对当地党史教育大中小一体化育人目标界定上成功的经验也还无法得以有效推广,因此容易造成部分地区仍基本遵照国家统编教材要求笼统化推进党史教育,从而对课程培养目标缺乏契合当地教育实践和学生成长需求的科学界定。

(二)课程内容存在重复

课程内容的合理化建构,是保障党史教育校本课程大中小一体化育人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还存在开发不当和保护不力的问题,这既导致可有效利用的党史教育资源存量有限,更影响了党史教育校本课程大中小一体化内容的合理建构。另一方面在党史教育校本课程教材的编撰上,尚还缺乏能够有效衔接和协调大中小学一体化建构的教研团队,一些地方的教育有关部门也还无法有效整合团队力量,合理地从知识、情感、理论、实践等维度建构党史教育大中小一体化衔接的内容体系。总之,从现有已推行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区域的实效分析,这些地方均普遍存在课程内容重复讲授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易导致党史教育校本课程的课堂出现“炒旧饭”的现象,而且也会因为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和层次化不明的本质,而影响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育人方法保守单一

个体发生学表明,思想不会仅停滞发展于认知阶段,人对知识的认识与学习不仅会螺旋式推进,而且会随着时代发展和人的成长环境的变化而寻求创新。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和多元变革地创新教育方法。然而,当前在党史教育校本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各地大、中、小学阶段仍主要采用“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实践参观为辅”的方法,这种方法因模式固定和层次衔接不足,容易使教育成效陷入两个方面的困境。第一,容易造成学生因内容重复和模式固定而习惯性对待课程内容,进而产生对课程学习的厌倦。习近平指出,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应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特征,科学“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7]可见,打破固定单一模式,构建形成契合学生成长规律,以及多元化、螺旋式发展需求的教育活动,是提升党史校本课程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第二,容易因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的限制而造成对党史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厌倦。如上文所述,当前一些地方仍基本存在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力度不足,不少党史教育展馆立体化、科技式和生动性传播的实效不强等问题。不仅如此,随着人工智能化发展,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实践诉求和科技眼界普遍已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倘若在党史教育校本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教学中仍采用传统、单一和固化的育人方法,也固然会降低学生感知党史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兴趣。

三、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的路径选择

辩证唯物主义表明,发现问题的目标在于解决问题,基于对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的重要性和现实性问题的把握,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切实有效推进党史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

(一)强化全员联动,螺旋式界定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螺旋式界定,是统筹发挥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的先决条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8]表明目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方向和必然旨归。由此可见,有效推进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的首要前提,在于要目标体系上层次化和螺旋式地构建科学的实践方向。这就要求,一是要理论指导先行。当地教育相关部门要扮演好“领头雁”的角色,要组织聘请由党史、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等领域的相关专家,针对当地大、中、小学生的成长特征和需求,从理论维度科学解读好党史教育在各个学段培养目标界定上的层次化差异,并制定出契合所在地地方特色的党史教育校本课程层次化目标体系。二是要实践落实上螺旋式推进。各地教育有关部门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专家所制定的层次化目标体系,有机且分门别类地融入到各地方党史教育大中小各个阶段教材汇编的相关工作之中,形成小学阶段重启蒙性,中学阶段重常识性,大学阶段重探究性的教材体系。三是要构建协同对话机制。各地教育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当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根据所在地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特征,广泛沟通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衔接机制。

(二)协同各方力量,系统化丰富教育内容

党史教育校本化建构是发挥优质资源及培养时代新人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振兴民族等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9]因此,协同各方育人力量,扎实丰富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的育人内容则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可通过如下几种路径有效形成社会合力,切实发挥各地党史教育的资源优势。首先,要从教育者维度着力,要加强大中小学校立德树人实践的系统性,要在充分挖掘各地党史内涵的基础上,科学解读各地红色基因的精神实质,使各级领导、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都能在同向同行、同心同德中,既增强自身的理想信念,又在行政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统一中,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在落细、落小、落实的感知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构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从家庭教育维度着力,学校要通过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努力在加强对学生党史教育的同时,实现对家长的教育。譬如可充分利用微信、钉钉APP、班级小管家等新媒体,在微信公众号、钉钉群、小管家作业打卡等内容中增强地方党史的宣传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从宏观视角讲好党的百年故事,更要从微观维度讲好当地的党史故事,还要注意通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强化家长对当地党史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在相关话题的扩大讨论中,既拓展当地党史教育的范围,又能通过家庭维度有机巩固学生党史教育的实效。再则,要从社会环境维度着力,马克思说:“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10]因此,要注重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合作,要广泛联合省、市级红色文化研究、党史相关部门和宣传有关系统共同挖掘、开发、宣传各地红色文化资源,以此不仅加强对当地革命遗址遗迹的挖掘、开发、保护和传播,而且还通过协同创新,在共商共建共享的氛围中打造实体教育实践基地,共同为强化大中小学生的党史教育创设科学的社会环境。

(三)融合多元媒介,创新性制定育人方法

当代学生的成长特征决定了线上与线下教育相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互联网大国,截至2021年8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11]其中,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占比将近50%。(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积极突破“课堂为主导,实践活动单一”的固有教育模式,构建契合当代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党史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校本课程体系,这是在新时代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下有效保障党史育人实效的现实性问题。对此,第一,要拓展各地党史教育的资源存量。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要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和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充分梳理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内容,深入挖掘各地党史教育的独特优势,不断在原有资源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持续拓展当地党史教育的资源存量,为多元化推进党史教育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校本建构提供丰富而系统的内容体系。第二,要制定螺旋式发展的实践课程体系。要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大、中、小学生的成长特征,制定出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注重小学阶段从参观和认知教育着力,中学阶段从情感和认同维度升华,大学阶段以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从理论深度和理性感悟上深化,从而让学生即使在相同的教学实践基地上,也能一体化地达成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局部到整体、有主观到客观的逻辑升华。第三,要优化升级党史教育技术手段。学校可融合社会有关部门,充分立足新时代青少年“智媒土著”的成长特征和发展规律,科学利用智能媒介发达的技术优势,有效将数字化科技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中。例如,可在充分挖掘和梳理当地党史教育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引入AR/VR/MR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型、层次化推进的党史教育新模式。此外,还要积极组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的教职工,针对各个阶段学生的成长特征构建不同的网络宣传路径。比如对于小学生可在动画视频上着力,对于中学和大学生则可由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教师带领并启发学生,共同构建地方党史教育教学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设施,力求在线上线下的融合中,通过图片、文章、视频、音乐、语音并用的育人模式,激发学生认知、接受和认同地方党史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融合中,让学生充分领悟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价值魅力,进而达到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初心使命意志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校本党史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党史上的今天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