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萍
随着教育部双减政策的落地,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已是不争的事实。双减之后,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效率,这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应该有较大的改观,课堂上应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从构建师生和谐关系、改进评价方式、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几方面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信心,从而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流程设计,忽略了捕捉学生的信息,只带着少部分优生走过场,缺乏对学生全员性的关注,不能调起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率偏低。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避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文就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谈几点做法。
一、营造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会做孩子朋友的人不可能做一个好老师”。不愿意为孩子服务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好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从心里热爱学生愿与他们交朋友,他们才愿意接近我们,亲近我们,我们才能把他们教育得更好。在教学老师总是抱怨:学生难教,教师难做。究其原因,主要是師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和谐合作,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提供平等、民主、团结的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轻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我班有一个男生,他平时不爱说话,朋友很少,学习成绩中下。我发现他比较自卑,但对老师一句简单的表扬他都会兴奋半天。因而在做工作中,我十分注意捕捉他的优点给予肯定,使他感到老师是信任他,在乎他的。为了锻炼他,我课后多给予他辅导,让他提前准备,课上上台展示,他的变化得到大家的认可及赞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学习热情越来越高,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幅上升。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学生的转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又如教学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的单位后,让学生在桌子上量一量桌面有多少平方厘米,课本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用手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量一量教室有多大。多数学生动手量教室,可有两三个学生开始就没动,他们在看、在想,然后说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太小了,用来量教室的面积太麻烦。这时提出:那我们该怎么办,应该学习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了,好,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用它来测量教室的面积可能更好一些。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更不是教师高高在上,简单的知识给予,应当是宽松氛围中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而这一切都始于师生和谐的关系中。
二、改进评价方式,促进学习动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墙,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赏识的。因此,合理的、富有鼓励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促动其提高学习质量。现实中,纵观教师的课堂,评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评价语言单调、模糊。对什么情况都只会说“好,很好,太棒了、你真棒!”等,这样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状态,辨别不清。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师这样评价,会无形中耽误一批学生。单调、模糊的评价也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变得麻木不仁,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者其他表现不做评价,有时无意义地重复学生的话:还有的教师评价语言、评价方式运用不恰当,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要把握评价的时机,及时引领学生的发展,多给学生鼓励,尤其是那些内相不爱说话的学生和那些“学困生”。对于学生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当给予合理的评价,尽力设置多样化答案的问题,做到激励式评价。在进行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后,有个教师是这样评价的,教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了三角形的定义,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是观察获得的,具有稳定性是通过实验获得的,我们还通过摆发现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很多,有鼓励性的、挑战性的、批判性的等等。无论是哪种评价,教师始终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三、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能提出一个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更是难能可贵。环境是产生问题的土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数学上的激发,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刺激产生感官上的冲突,从而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教师要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索热情。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笔者从学生喜欢吃的冰淇淋蛋卷入手,拿出一个空冰淇淋蛋卷纸盒,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你想知道什么?”教师设问,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我想知道它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我想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了,进一步燃起把一个个问号,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又如:教学《时分秒》、《年月日》时,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小时有多少分,一分有多少秒,一年有多少天、大月、小月如何分布等知识后。我是这样激发学生提问的:“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哪些知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提出的问题真是五彩斑斓,年历是根据什么制定的?“为什么一天有24小时而不是10小时”,“为什么有‘上午时’‘下午时’?”“为什么有北京时间”,而没有听说过“云南时间”。这些问题不见得教师一定要回答,但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只有敢于提问,并善于思考,带着问题成长,这样学生真正才是学习的主人,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四、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核心,就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过去整堂课由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少讲、精讲、甚至有些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学和合作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唤发出生命的活力是现在教学上说的最多的话题。但问题不能停留在一个口号,关键是要把握好:还什么——时间、空间、主动权?为什么还?怎样还?这些问题的尺度,才能促使课堂生命力和效益的最大化。因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场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场所。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性的精神、健全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必须要真正成为一种探究、发现、创新、成功体验的历程。例如,笔者在进行“计算圆的周长”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们进行思考,怎样才能计算出圆的周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提出了一些办法,比如:用绳子将圆缠绕一周,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将圆四周涂上颜色,进行滚动,通过滚动痕迹就算出圆的周长等等,给出一些圆的实际模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实际的测量,看哪位同学测量的速度最快,结果最为准确。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氛围十分融洽,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在学生测量结束后让其进行思考:如果圆特别大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计算其周长呢?在计算圆的周长时有没有个固定的公式呢?圆和长方形的区别有哪些?借助于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对圆的周长公式进行进步的理解误。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将数学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具体,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