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潇龙 王玉侠
探究静态拉伸、泡沫轴及静态拉伸结合泡沫轴松解的三种方式对急性下肢骨骼肌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效果。将受试者随机静息组、静态拉伸组、泡沫轴松解组、静态拉伸+泡沫轴松解组。所有受试者完成10组30m蛙跳,随后采用四种不同方式对受试者进行干预,并在实验前、实验后即刻、干预后即刻、运动后24h,进行足部反应时、两点辨别阈和主观疼痛感觉测试。(1)4组受试者在运动后即刻两点辨别阈与主观疼痛感觉指标均有升高趋势。(2)静态拉伸组在干预后即刻的主观疼痛感觉评价优于运动后即刻。(3)泡沫轴组在干预后即刻的主观疼痛感觉评价优于运动后即刻。(4)静态拉伸组在24h后与运动后即刻的主观疼痛感觉差值>泡沫轴组>静态拉伸+泡沫轴组。静态牵张与泡沫轴松解两种方式对骨骼肌急性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泡沫轴松解的方式可能更优于静态牵张方式。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运动训练就是通过给予机体一个合理范围内的刺激使机体在打破原有平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来应对这个刺激的能力,通过反复的给予机体刺激来使机体适应这种刺激,最终导致机体的运动能力的提高。因此可以看出来,疲劳与训练之间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运动性疲劳是个很常见且是非病理性的症状,但若不及时清理疲劳,将会导致“过度”疲劳的产生,并出现过度疲劳训练综合症,使机体发生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甚至出现器质性病变,从而影响运动员训练的进行,阻碍运动水平提升,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必须将疲劳和运动恢复理论相结合应用,加速身体对负荷的适应,把消耗和恢复作为一个统一过程,才能有效达到专项训练要求,提高运动能力,而去寻找到一种能快速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也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随着人们对体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发明了许多促进运动疲劳恢复的方法,最常见的方法包括静态拉伸和泡沫轴松解的方法。在这两种恢复方法的研究中,有研究者认为泡沫轴松解能较好地舒缓肌肉和筋膜,也有研究者认为静态拉伸能促进局部代谢加快疲劳恢复,但是目前关于静态拉伸与泡沫轴滚动的对比研究还比较少。本次研究是探究比较静态牵张、泡沫轴及其两者结合在内的三种方式对急性下肢骨骼肌疲劳恢复的效果,为应对日后训练中产生的骨骼肌疲劳提供更好的选择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选取12名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均为自愿参加本次实验。纳入标准:无下肢受伤史,无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神经损伤及感觉系统损伤,并在实验前12h至实验后24小时内无剧烈运动。
随机将12名志愿者均分成4组,分别称为对照组(N=3,运动后静息休息)、实验组A(N=3,运动后采用静态拉伸放松)、实验组B(N=3,运动后采用泡沫轴松解)、实验组C(N=3,运动后采用静态拉伸结合泡沫轴松解)。
1.2 实验方案
所有受试者进行10组30m蛙跳,若测试者在实验中无法完成规定的运动,则运动至力竭即可。
分别在运動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即刻干预后、运动后24h后进行皮肤两点辨别阈、足部反应时、主观疼痛感觉等级三种测试,并记录数据。
1.3 实验指标
1.3.1 两点辨别阈
测试仪器采用北大青鸟牌BD-II-201A型两点阈量规,实验人员手持两点阈量规并拉开到一定幅度,将其两端以同样的力轻触受试者的股四头肌皮肤。受试者闭眼并如实回答自己感受到的是“两个点”还是“一个点”,受试者回答是两点的最小距离作为皮肤空间阈值,测试三次并记录。
1.3.2 反应时
测试仪器采用得力50cm直尺(No.6250),被试者坐于椅子上双脚离地,脚尖朝墙。实验人员持反应尺,使反应池“0”刻度水平置于受试者脚尖前3cm处,并释放反应尺上端,被试者迅速用脚尖顶住反应尺,并记录数值。
1.3.3 主观疼痛感觉评定
采用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进行主观疼痛感觉评定。
1.4 干预方法
1.4.1 静态拉伸方法
动作参考图1进行,左右交替进行,每次不少于30s。
1.4.2 泡沫轴松解方法
动作参考图2进行,俯卧位,将泡沫轴放在股四头肌正下方,双手推动身体在泡沫轴上前后移动,然后交换腿进行放松。
2 研究结果
2.1 两点辨别阈
由表2可见,与力竭运动前比较,不同组别受试者在运动后即刻其两点辨别阈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提示受试者可能在进行蛙跳后下肢神经系统机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紊乱。在干预后即刻只有泡沫轴+静态拉伸组数值明显下降,提示经过干预后下肢神经机能可能存在较大幅度的恢复。在运动24h后即刻,4组数值均较运动后即刻、干预后即刻有所下降,提示受试者在运动24h后,其下肢神经系统机能存在的紊乱情况均有所好转。
2.2 足部反应时
由图3可见,对照组、泡沫轴组在运动后即刻其足部反应时数值有所上升,而静态拉伸组、静态拉伸+泡沫轴组在运动后即刻其足部反应时数值有所下降。在干预后即刻,静态拉伸+泡沫轴松解组较运动后即刻数值改变不大,泡沫轴组较运动后即刻数值有所下降,静态拉伸+泡沫轴松解较运动后即刻有所上升。在运动24h后除静态拉伸+泡沫轴松解组较于运动后即刻数值有所增高外,其余3组均较运动后即刻数值均有所下降,且4组数据均较干预后即刻有所下降。
2.3 主观疼痛感觉
由图4可见,在运动后即刻4组数值均较运动前有不同程度上升,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的干预后即刻数值较运动后即刻数值均有所降低。在干预24h后,4组数值均较于干预后即刻数值有所上升,可能与运动后延迟性肌肉损伤有关,但是静态拉伸+泡沫轴组评价数值低于运动后即刻数值。
3 讨论与分析
3.1 持续高强度伸缩复合训练对下肢肌肉的影响
观察数据发现不同组别受试者在运动后即刻的两点辨别阈与主观疼痛感觉指标均有明显上升,提示受试者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骼肌疲劳。其原因可能是:(1)持续高强度爆发力训练导致了下肢神经系统机能的紊乱,从而导致人体感觉机能失调,人体在主观上对骨骼肌的控制能力下降;(2)大负荷运动后运动肌存在部分肌肉激活程度仍加剧的情况,因此产生了局部肌肉痉挛,导致了肌肉僵硬肌肉放松能力下降以及局部肌血液循环能力下降的情况。(3)高强度伸缩负荷训练运动强度较大,主要是依靠磷酸原与糖酵解供能为主,无氧代谢导致了大量代谢产物堆积以及pH值下降,而肌肉血液循环受阻导致了机体对这些代谢产物的清除能力下降,对肌肉内环境失稳的再平衡能力下降,最终产生运动性疲劳。
3.2 静态拉伸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静态拉伸组在干预后即刻的主观疼痛感觉评价优于运动后即刻,提示在大强度运动后采用静态牵张放松对即刻的肌肉疲劳恢复可能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其原因可能是:大负荷运动后发生局部肌肉痉挛,而在人体肌腱中有能够感受张力的变化的本体感受器——腱梭。通过缓慢的牵拉肌肉可以有效地刺激肌肉内的腱梭,使其发生抑制性神经反射,阻断肌梭的过度的兴奋,从而减缓了肌肉痉挛,使肌肉达到放松的效果。
3.3 泡沫轴松解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泡沫轴组在干预后即刻的主观疼痛感觉评价优于运动后即刻,也同时提示大强度运动后采用滚泡沫轴的方法对即刻的肌肉疲劳恢复可能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其原理可能是:(1)泡沫轴具有推拿按压的作用:运动时肌肉代谢废物增多,局部肌肉痉挛而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进行泡沫轴按壓能使肌肉局部有节律的压力增大,产生被动的肌肉泵,达到提高血流速度,加快代谢物的减退的作用,从而促进肌肉功能恢复。(2)泡沫轴的自我抑制作用:进行泡沫轴滚压时,肌肉组织不仅被有节律的按压,其长度也会有增加,从而激活腱梭,所以其作用机理兼具按摩和拉伸的特点,其效果具有综合作用。
3.4 静态拉伸与泡沫轴松解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对比
泡沫轴在运动后即刻与24h后的主观疼痛感觉指标差值大于与静态拉伸组的差值而小于静态拉伸+泡沫轴组的差值,提示可能泡沫轴松解+静态拉伸优于泡沫轴松解;泡沫轴松解优于静态拉伸。可能是因为:静态拉伸更强调的是通过反牵张反射来使“主动”舒张,其对血液循环的促进作用不及泡沫轴松解;泡沫轴松解则主要的是通过有节律的按压来促进血液内的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废物的排除,其次是它给予肌肉表面一定张力,也使肌肉进行反牵张反射达到肌肉“主动舒张”的效果。因此将其两者相结合,既可以更加有效的通过反牵张反射来抑制肌肉的收缩达到“主动松解肌肉”,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将肌肉中的代谢产物进行排除,加快肌肉内环境稳态的重建。
4 结语
静态牵张与泡沫轴松解两种方式对骨骼肌疲劳的恢复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泡沫轴松解的方式可能更优于静态牵张方式,而运动性疲劳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状态,其导致原因较为复杂多样,因此建议采用泡沫轴与静态牵张相搭配的方式进行恢复效果更好。
本文系南昌航空大学第十六届大学生“三小”创新项目(编号:2021ty001)。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