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具身德育实现途径探析

2022-06-11 02:56孙海龙
当代体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身体德育情境

孙海龙

体育这项通过“身体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学科,将具身德育的“切身体验”更加贴切、直接的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育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有着“先天”的直接“具身”优势。本文综合分析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围绕问题入手,提出体育教学具身德育的实现途径,为体育课堂教学德育价值的实现提供参考。

1 研究缘起

学校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7年印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也强调: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

传统德育教育最大的弊端是“离身”性,将德育作为一种单独的知识通过特定的德育教育活动或者课程去“灌输”给学生。注重德育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往往将学生的“切身体验”忽略掉。具身德育主张“身心一体”,强调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强烈联系,注重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切身体验”。而体育这项通过“身体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学科,更是将“切身体验”更加贴切的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所以体育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有着“先天”的直接优势。

2 具身认知与具身德育的基本内涵

2.1 具身认知

所谓“具身认知”是指人的认知根植于身体,是在知觉以及行动过程中通过身体和世界之间的互动塑造而来的。在这里,叶浩生将具身认知定义为主体身体体验引入认知过程的第二代认知科学革命。他认为人的身体在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来认识周围世界。殷明则直接将具身认知定义为“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来认识周围世界”。不管哪一种观点,都将“身体体验”作为“具身认知”的重要落脚点。

2.2 具身德育

“具身德育”是指基于“具身认知”的德育,是身体经验与道德认知、判断相互影响的过程。强调身体动作发展对学生道德素养形成的特殊作用,重视身体与环境的互动,通过“身体、情境、行动、认知、情感、养成以及开放”相统一的德育模式,从知与行两方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3 体育教学的具身德育便利

体育教学是有“具身德育”的实践便利的,这是源于体育学科的特点——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一门学科。这里的身体练习很好的契合了具身认知“身体体验”的核心要素。

3.1 身体练习本身具有的挑战性

身体练习,首先要让身体动起来,这本身是要克服一定的身体惰性的,需要主体有练习的直接动机和具体行动,而且越有挑战性的身体练习,对于这种动机和行动要求越高。比如800米的课堂测试,排除先天性的条件和后天练习的差别,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说,在这项测试当中,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要“咬牙坚持、克服极点”,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极大的动机支持去克服身体的极度“难受”状态,这也就是我们所鼓励学生要做到的“顽强拼搏、超越自我”。这就是体育的身体练习过程中的德育教育的点。而这样的“点”,可以出现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很多时空、很多项目的学习过程中。

3.2 创设多样化的具体德育情境

还要从体育基于身体练习特点说起。身体练习一定是在某一种环境或者某一种情境下发生的,而这种情形下的认知是基于身体的,也一定是由周围环境或者情境引发的。再拿具体的体育案例来讲,比如学校的运动会,比如班级的篮球赛,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的“身体练习的主体”——学生,他们才能“具身”体会到如何与他人进行公平竞争,如何与同伴进行协同合作,如何遵守规则、相互尊重。

3.3 体育本身倡导的更高精神追求

从“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再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体育的更高精神追求,也是体育教育的追求和重要教学内容。通过身体练习,学生最终获得的不仅是“身心健康”,更是对体育更高精神追求的理解和践行。

3.4 助力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养成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从多个方面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对于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锻炼、课外活动等一系列体育参与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具身”参与运动技能学练,通过“具身”参加体育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与自我意象,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主观幸福观,降低其焦虑与抑郁水平,有助于其养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 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4.1 对德育教育的整体忽视

这种整体的忽视,首先源于體育教学不该有的“功利性”。对于初中生来说,体育考试纳入中考,这体现了国家对于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关注,但是这也催生了体育教学的“功利性”现象——一切为成绩、一切为升学。所以就出现了“考什么练什么,怎么考怎么练”的极端,导致很多的体育课堂背离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一切围绕分数的体育教学,德育教育也就变得可有可无,在学生的眼里,本来深受欢迎的体育课也就变得“枯燥乏味”。其次,源于体育教师德育教育意识的缺失。这可能不仅仅存在于体育学科,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力量,教师德育教育的意识是课堂教学德育目标达成的先决条件。

4.2 忽略学生的“切身体验”

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切身体验是贯穿始终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契机也正是源于学生“具身”体验的过程中的特定时刻,所以需要老师密切关注课堂,把握学生具身体验出现的这些关键节点。而往往在现实教学当中,因为对成绩、结果等的关注,导致教师往往会忽略这样的必要时机,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具身”结果的直接说教或者点评,错失了“具身德育”的教育契机。

4.3 缺乏“灵魂”的德育说教

把德育机械地看作道德知识的讲授,却对道德知识怎样养成学生内化的道德品质以及外显的道德行为缺乏重视。

5 体育教学具身德育的实践途径

5.1 创设多样化、复合型德育情境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的,学生的“具身体验”也是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并且左右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境。教师能否引发学生的具身效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产生具身体验,都取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的设置为个体具身体验的产生创造条件,使具身反应成为可能。

对学生自身兴趣和跑步积极性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自身的内部因素,还包括一些足以影响跑步时的心理状态的外部因素,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转变外部环境的办法帮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力和跑步的积极性。例如有些学生会在同伴的鼓励和加油声中跑得更快,而有些学生则需要通过与同伴的竞争才能够激发自身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学会迎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来开发运动时的潜力。例如班级里的男生在进行1km耐久跑训练时,可以让女生在旁边进行加油和呐喊,男生在女生的鼓励和观看中会更积极地表现自己,在跑步时竭尽全力,以此来达到成绩的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进行耐力和体力训练时播放一些适合体育运动的节奏性较强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跑步的动力,以此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比在跑步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体力消耗上要轻松一些。通过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学来辅助学生进行耐久跑,可以减轻耐久跑在学生心中的负担,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去面对,更加勇于战胜自己。

5.2 全方位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初中体育渗透到德育教育的目标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不断增强对生活的热爱,确保遵纪守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集体意识,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勇气。一方面,根据初中的性质,它提供了非常广泛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在提高初中教育质量方面。另一方面,初中德育对促进体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育内容以引导学生积极心里为中心,这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个人素质。初中德育体现了初中德育的重要性,有助于引起教师特别是教师的重视。他们不仅要有体育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德育教育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不是专门的教育,它是适时产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某个特定情境下应运而生的,它是随时可能出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所以,体育课堂教学要达成德育教育的目标,教师就要对基于特定教材的课堂教学环节有一个前期的“预判”,提前将德育贯穿、定位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准备部分的“安全、纪律”,到特定教材的特定“德育点”,给课堂做一个全方位的预设,准确把握德育教育的契机。

5.3 强调运动技能学习的实践性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学科,而这个学科的“身体练习”也必定是以一定的教材——运动技能的学习作为媒介的。运动项目、运动技能,这也是体育教学需要深入挖掘的“具身德育点”。不同的项目,有不一样的身体练习侧重和挑战,就像长跑需要耐力,需要突破自我;篮球需要技术熟练,更讲求团队合作;体操需要“保护与帮助”,要求学生信任同伴,同时对同伴要有极大的责任心等等。在这些特定项目的“具身体验”教学情境中,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这样的“德育点”一定会出现,而当这些点出现的时候,就需要老师准确的把握住。

5.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身体,会产生不同的身体体验。不同的身体体验又造就认知上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果。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创设不同能力水平群体的不同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感觉“被关注”,而增加这部分学生课堂参与的实践机会,增加他们“具身体验”的机会和更丰富的体验。另一方面,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能力水平上获得相同的成就感,这本身也是德育教育实践的具体途径。

5.5 让更多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养成健全人格

竞赛能激励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促进学生个体的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习惯,激发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等,这一切正向的“德育点”,是不需要教师刻意去创设,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在竞赛这个具体的情境中的,老师要做的就是准确的发现这些“点”,把握这些“点”,放大这些“点”,提升这些“点”。

5.6 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毛主席对全国人民发出的倡导,“少年强则国强”则是对青少年儿童的殷殷期望。在新教育的浪潮下,如何增加学生的运动兴趣,达到教学目标,提高锻炼效果,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显的尤为重要。初中体育是在游戏活动下进行活动,强调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学生主动学习。而初中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学生不能主动选择,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关注,倾听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初中教师要致力于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要求,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缓解学生的入学焦虑,给学生建立安全感,帮助学生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重过程轻结果,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创设深度学习活动,初中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学习,进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教师执教《直线前滚翻》,教师积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剪刀石头布、垫上团身滚动、拍皮球、不倒翁等多种游戏进行练习,带领学生跟着前滚翻口诀练习并强化前滚翻动作要领,是一节非常扎实的体育课。教师执教《后滚翻》课堂教学片段。教学中教师在课的开始用问题情境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根铁丝怎样滚起来,如何像篮球一样滚得远。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动机,以至于最后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课堂上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体现出了有小组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体验尝试法等方法。由于后滚翻动作是技术难度较高的运动技能,教师还通过让学生进行同伴互助的方法,使学生能更快的掌握此项技能。

体育学科的特点赋予了体育教学得天独厚的德育条件,“具身德育”的理论也给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体育教学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体育,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系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具身认知的中学体育互动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20009)。

(作者单位: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

猜你喜欢
身体德育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de身体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