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军
信阳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南 信阳 464000)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一般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早期疼痛与消化性溃疡相似,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较为迟钝,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腹胀,随病情发展,疼痛间隔时间会逐渐缩短,持续时间延长,疼痛程度加重,体质量减轻,胃癌晚期,患者会伴随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1-2]。据统计,胃癌发病率高达5%~10%,仅次于肺癌,在全部恶性肿瘤中致死率居首位,临床需及时诊断给予有效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生命[3]。临床主要治疗方式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但术前需给予患者有效分期,排除非适应症病例,且胃周围分布较多动脉血管、器官等,手术复杂,难度大,术前了解患者胃周围动脉解剖及变异关系,可减少手术不确定性,提升手术成功率。CT是临床常用检查、诊断技术,检查快速、无创,CT三维重建可重建患者病灶情况,了解病灶结构及与周围组织、器官、血管关系,在临床广泛运用[4],故本次研究旨在观察多平面CT三维重建结合CT增强扫描对于胃癌术前TNM分期诊断及动脉解剖关系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信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00例胃癌患者,女性45例,男性55例,年龄25~79岁,平均(57.33±5.24)岁,纳入标准:经胃镜初诊为胃癌;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精神障碍患者;合并全身感染、免疫系统疾病、脏腑功能不全者。所有患者术前进行多平面CT三维重建结合CT增强扫描。
1.2检查方法先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再对薄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具体如下:患者检查前禁食8 h,前15 min服用温水1 000 mL,注射山莨菪碱10 mg,再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采用64排螺旋CT(飞利浦,Brilliance nanoCT)进行扫描,参数:扫描层厚3 mm,电压120 kV,电流250 mA,从膈顶扫描至双肾下极,于肘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3.7 mL/s注射非碘离子增强对比剂100 mL,动脉期监测腹主动脉,静脉期延迟60 s。扫描结束后,将所得图像以1.00 mm薄层重建后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选择较好显示原发肿瘤及与周边解剖关系的图片进行多平面、多方位重组,重建肿瘤与胃周血管解剖结构,生成图像。由2名从事腹部CT工作5年以上的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医生及1名肛肠科医生协商读片,观察是否可实现对肿瘤解剖位置、胃淋巴结肿大情况、局部侵犯深度、肿瘤转移等判断,并给予肿瘤TNM分期,评估患者腹腔胃右动脉、肝总受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等主要分支血管起源,及其受患肿瘤侵犯情况。
1.3观察指标①经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后对患者进行TNM分期,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诊断准确率。②评估患者胃右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等主要分支血管起源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术前T分期诊断结果经病理诊断,17例为T1,20例为T2,41例为T3,22例为T4,经术前CT诊断,14例为T1,18例为T2,39例为T3,21例为T4,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35%、90.00%、95.12%、95.45%,见表1。
表1 术前T分期诊断结果[n=100,n(%),例]
2.2术前N分期诊断结果经病理诊断,45例为N0,30例为N1,15例为N2,经术前CT诊断,41例为N0,27例为N1,14例为N2,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11%、90.00%、93.33%,见表2。
表2 术前N分期诊断结果[n=100,n(%)],例
2.3术前M分期诊断结果经病理诊断,71例为M0期,29例为M1期,术前CT诊断65例为M0期,诊断准确率为91.55%,26例为M1期,诊断准确率为89.66%(Z=0.050,P=0.950)。
2.4动脉解剖关系经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后对图像进行分析,脾动脉显示率为(100例)100%,胃左动脉显示率为(100例)100%,肝总动脉显示率为(100例)100%,胃右动脉显示(53例)53%,其中胃左动脉起源于腹腔动脉三支型的89例,腹主动脉1例,脾动脉1例,53例胃右动脉中9例起源于胃十二指肠,39例起源于肝固有动脉,5例起源于肝总动脉,手术过程中在清理淋巴结及处理血管时,对存在特殊分型及血管变异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保留胃左动脉发出的左肝动脉,切断胃左血管分叉上方,防止产生左肝缺血,CT图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取得良好一致性,见图(1~4)。
注:1.肝总动脉;2.脾动脉
图3 腹腔动脉三维重建图 图4 门静脉、腹腔动脉、胰腺、脾脏三维重建图
胃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并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临床表现为食少、便血、吞咽困难、体质量减轻、胃脘饱胀感等,若癌肿转移,会产生骨痛、咳嗽、腹水、腹泻[5]等症状。幽门螺杆菌可诱发胃黏膜上皮增生,促进细胞增殖,导致关键癌基因突变,促进胃癌的发生。产生长期吸烟、饮酒可诱发胃癌,饮酒及吸烟对胃黏膜刺激较大,可损伤粘膜细胞,且诱发胃炎,导致胃内胃酸含量降低,利于大量细菌繁殖,进而产生亚硝胺类致癌物,导致产生胃癌;EB病毒、不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等均会诱发胃癌[6-7]。临床需及时给予诊断、治疗措施。
CT是通过X线束扫描患者某一部位,探测器接收到透过该层面的X线并转变为可见光,并进一步经过计算机处理检查诊断疾病的技术,具有诊断快、无创、无痛苦等特点,可明确病灶及远处转移、淋巴转移、周围侵犯情况,在临床广泛运用[8]。在CT图像中,正常胃壁可呈现2~3层结构,厚度在5 mm以下,在胃癌中,患者胃壁呈增厚状态,给予动脉期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可根据病灶动脉期胃黏膜层、静脉期强化区贯穿情况区分T分期;胃主要转移途径为淋巴转移,根据转移情况给予N分期;胃癌远处转移主要为腹膜腔、肺、肝脏,其中以肝脏转移情况最常见,根据患者远处转移情况给予M分期,有效分期可为患者制定有效治疗方案[9]。本组结果表明:经术前CT诊断对T1、T2、T3、T4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2.35%、90.00%、95.12%、95.45%;对N0、N1、N2分期准确率分别为91.11%、90.00%、93.33%对M0、M1分期准确率分别为91.55%、89.66%,说明多平面CT三维重建结合CT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诊断准确率较高。
术前了解患者动脉解剖情况可减少手术不确定性,提升手术成功率,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可观察患者病灶解剖结构及周围动脉、器官、组织变异情况,提升对患者病情了解程度[10]。本次研究中,脾动脉显示率为100%,胃左动脉显示率为100%,肝总动脉显示率为100%,胃右动脉显示53%,其中胃左动脉起源于腹腔动脉三支型的89例,腹主动脉1例,脾动脉1例,53例胃右动脉中9例起源于胃十二指肠,39例起源于肝固有动脉,5例起源于肝总动脉,手术过程中在清理淋巴结及处理血管时,对存在特殊分型及血管变异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保留胃左动脉发出的左肝动脉,切断胃左血管分叉上方,防止产生左肝缺血,CT图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取得良好一致性,说明多平面CT三维重建结合CT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诊断中,可有效分析动脉解剖关系,便于手术时给予相应处理。
综上所述,多平面CT三维重建结合CT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诊断准确率较高,可有效分析动脉解剖关系,便于手术时给予相应处理,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