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冉龙升 曾津津
石榴,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正如我国56 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2021 年以来,宜昌市民宗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指导各地创新开展“三峡·红石榴”志愿服务,将民族工作融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带动基层干部群众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成为“三峡·红石榴”志愿者,宣传政策、启发大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努力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长开长盛。
会同相关部门健全完善信息共享、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等工作机制,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向基层延伸。
部门协同办实事。定期协调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沟通会商,研究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城后的开店办证、子女入学等问题,引导少数民族经营人员遵纪守法,将自身事业发展融入城市发展,实现“进店经营”率100%。在枝江市开拉面馆的回族群众李忠祥,疫情期间号召亲戚朋友捐款买口罩支援疫情防控,文明创建工作中引导多家拉面馆规范门面标识、提升店面形象,教育亲戚朋友“珍惜我们的发展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上下联动解民生。健全完善市、县、街道、社区服务网络和市、县两级服务中心,将城市民族工作下沉到基层,定期走访、精准摸排,实现社区“一站式”“窗口化”服务管理。2021 年12 月,宜昌市第七次党代会闭幕后,市民宗委深入伍家岗区各族群众代表中宣讲会议精神,征集群众“微心愿”,形成任务清单,督促相关街道、社区一一跟办落实。会后第三天,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图乐迪·麦麦提的“微心愿”就变为现实:伍家乡共前村相关人员帮他妻子办好了医保卡,他说:“我老婆身体不好,有了医保卡我放心多了。”
干群携手聚民心。充分发挥民族工作干部的职能优势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带动作用,定期组织专班深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开展大走访活动,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有效拉近了干部群众之间、各族群众相互之间的距离。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在夷陵区创业的蒙古族群众王华军,每年邀请在宜昌开拉面馆、烧烤店的边疆地区同胞及其家人聚在一起拉家常、交朋友。面对外界的褒奖,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希望他们都能在宜昌找到家的感觉。”在伍家岗区创业的维吾尔族群众阿娜热古丽·麦麦提敏,坚持春节慰问社区空巢老人,疫情期间她带领10 多名老乡参加社区物资配送,以实际行动回馈带给他们温暖的这座城市。
围绕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城后居住、养老、入学、创业等多方面问题,着力超越认识局限、破除思维定式,构建有广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服务模式,健全完善服务管理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坚持“跑在前”的服务管理理念。积极为各族群众开展送政策上门、送服务进店、送关爱到家的“三送”活动,提升服务管理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工作实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五峰土家族教师刘雪莲,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系列活动返回宜昌后,第一时间走进社区讲堂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用亲身经历为各族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开学前夕,市县两级民宗部门排查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新生入园需求清单,协调教育部门依法依规研究解决,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子女入学入园率100%。
开展“点单式”的政策法规培训。针对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的现实需求,灵活组织开展政策宣讲会、技能培训会、法律知识讲评会、就业信息介绍会,让少数民族同胞事业发展越来越好,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感情越来越深。在宜昌高新区开烧烤店的维吾尔族群众图杜木·托合提,店面发展好后坚持把爱心送进长阳深山,为孩子们捐赠爱心书包。在宜都市生活的维吾尔族群众阿卜杜拉兄妹,爱学习、讲诚信、懂感恩,专注发展特色餐饮带动周边30 多名群众就业,目前兄妹俩都已在宜都买房安家。
落实“全周期”的服务管理举措。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居住登记、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编印《服务指南》深入社区进行宣讲,协助各族同胞更好融入宜昌。回族群众马牙古白带着妻儿在西陵区开拉面馆已7 年,政府部门和街道社区给他的热情周到服务让他铁了心要在宜昌生活,近期他多次向社区报名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他说:“走了很多地方,还是觉得宜昌好。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我们也要尽力。”
始终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加强现代文明教育,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举办“沉浸式”群众文化活动。指导基层利用春节、国庆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非遗传承、包粽子、看电影和“感党恩、促团结、永远跟党走”“广场舞动民族情、乐坛唱响团结曲”“各族群众心向党、载歌载舞庆丰收”等集体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活动中自我教育、相互融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土家族“文化女愚公”刘光菊组织举办的资丘镇第46 届民族文化艺术节,300 多名民间艺人参加山歌、南曲、土家婚俗等民族文化表演,各族群众在艺术节期间歌舞出了共创美好生活的同心圆。阿布杜羊杂餐饮店宜昌大区负责人张显,坚持定期组织员工学说普通话,举办美食节、茶话会,帮助员工接送子女入学,让20 多名维吾尔族员工与其他员工融为一体,各族员工安居乐业。
开展“情景式”语言文字教育。以西陵区、伍家岗区、宜都市等地为试点示范,健全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机制,采取老师领学、线上导学、情景剧表演、爱国歌曲大家唱、经典诗文诵读、孩子教家长等多种形式,帮助各族群众提升国家通用语言和规范文字水平。在宜都市开烧烤店的维吾尔族姑娘茹仙姑·斯莱曼,从参加培训到自觉自学,从说话怯场到主动上台表演情景剧,学好普通话让她尝到了甜头,她还义务担任了社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点的老师。
营造“家园式”社区人文环境。指导人口多元的伍家岗区建设社区、西陵区石板溪社区等单位以文艺表演、家电维修、摄影书画展、知识问答等形式,推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展示才华、满足微心愿、收获小成就,营造了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浓厚氛围。居住在伍家岗区建设社区的土家族群众章平锋,定期组织志愿者为社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开展“筑爱暖心”服务,搭建了各族居民共享社会温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