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宾
游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游戏中通过建立一个安全温暖抱持的环境,鼓励他们表达情感,引导儿童自主游戏,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游戏氛围。父母在与“熊孩子”互动游戏中,可以采用规则类游戏、角色扮演、幻想类游戏让儿童控制自己的冲动和行为,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心理学上,自我调节是指一系列让我们能克制自己去做那些想做却不符合我们最大利益的事情的冲动,同时去做那些符合我们最大利益事情的控制技巧。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根据要求制订和完成计划等方面。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游戏代表了儿童想要整合自我经验以及自我世界的愿望。通过游戏过程,儿童体验到了在现实环境中难以获得的控制感。对儿童来说,游戏和学习、爱与睡眠同等重要。儿童游戏的能力不可或缺。游戏是儿童学习技能、管理生活的方式。他们从游戏中学习到的技能是其他任何场合都无法替代的。
正如维果茨基所说“在规则游戏中,儿童得放弃自己当下的冲动,根据游戏规则协调自己的每一个行为。”规则性游戏的突出特点是游戏规则外显,游戏的角色内隐。通过规则类游戏,儿童需要协调自己与他人的行动和关系,控制与调节自己的冲动性行为,学会遵守规则,学会自我调节。比如木头人、红绿灯、抢椅子、“西蒙说”、叠叠乐等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父母应该设法随时保持和儿童的沟通交流,不仅仅是言语方面的交流,而是需要父母利用非言语沟通,包括形体、表情、语态等,达到全身心的投入。
角色游戏是幼儿依照自身思想意识,通过模仿和想象有效借助真实的器材,以自身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肢体语言动作以及表情等来扮演某种人物角色。比如扮演医生和病人的游戏:A来扮医生,B来扮病人,“医生”控制着听诊器,“医生”指挥着“病人”,“病人”按照要求做相应的动作,而后角色对调。就像规则游戏中那样,规则是角色扮演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要扮演一个角色,儿童必须自愿遵循相关规则,明确哪些行为与特定角色一致。遵循规则需要自我调节,因为儿童必须控制自己的冲动反应,并遵循角色所规定的内容。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观察到,儿童在这种游戏中表现出了比日常生活中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前运算阶段,儿童会自发进行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又叫幻想游戏,是指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进行表征的游戏形式,通常是用幻想、想象、虚构、假装或者基于故事的形式,比如儿童假装有一个游戏王国,可以借助玩具,让他们自主想象王国的设施、人物、规则等,尝试自己控制和主导游戏王国,在幻想中慢慢按照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行事。在幻想类游戏中,也可以让儿童利用故事的形式去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遨游在自己的幻想游戏王国,同时要注意引导儿童发展一套游戏规则,这样才能发展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与儿童的游戏过程中,父母要理解和接受儿童的内心世界,多用儿童自己的语言去与他们沟通交流,不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游戏;针对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细节去评价,游戏时要多表扬,不能空洞无物,更不能批评。在儿童全身心地投入游戏时,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自主游戏,培养专注力,做到不干扰不打断。
在与儿童游戏过程中,要建立自由随意的氛围。任何决定要尽量让他自己做,这样才能给儿童提供承担责任和增强控制感的机会。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地表达自我后,会慢慢将自己的情绪沉浸到游戏中,表达自我的情绪,以达到疏解情绪的作用。父母做到全程跟踪而不打扰的状态,融入式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在儿童给出需要父母回应的场合后,以抑扬顿挫的声调做出回应来传达理解与情感,同时引导儿童具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化情感为具体的事物。
在游戏中,父母要注意引导儿童自主游戏。游戏中,父母要有孩童心态,脱去成人的伪装,去尊重儿童,去贴近儿童,而不是指导、高高在上。父母要放低心态,与儿童一起游戏,而不支配游戏。儿童是游戏的国王,他才是真正掌握游戏主权的人。
游戏是一种本能行为,儿童在出生后就会玩,游戏始终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游戏过程中,儿童学会模仿成人,练习和掌握生活技能。在与他人游戏过程中,儿童学会情感技能,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学会完善自我。儿童在游戏中探索、体验世界,在游戏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合理满足自己的需要,如何控制自己不合理的需求。家长们,尽情地与孩子游戏起来吧!97DEF0DC-E8E7-487A-8B28-365E44187B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