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课程融合的探索

2022-06-11 11:46田斐崔世林陶太洋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田斐 崔世林 陶太洋

摘要:“大思政”格局下[1],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电类课程教学,是必要、可行且有深远意义和价值的。以“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课程教学为例,探索在电气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思政教育;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校课程建设主要着力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来开展,在立足市场需求开设专业,立足岗位开设课程的导向下,同时坚持“德育为先,教学为重”,实现“有效教学、实效德育”。

新工科提出人才培养应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程专业认证对学生毕业要求在人文、社会及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通用标准。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光荣而艰巨的重要使命,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教育部在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校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3]。

“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这门课程是学习从传统火力发电、核能发电转向绿色能源发电的“基石”。随着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国家为推动分布式发电应用,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并提高绿色能源的竞争力,颁布了《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本文以“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为例,制定具有专业性和思政教育特色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在理解、掌握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并以国家时事政策为背景,通过课程思政的引领,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升职业责任感,结合行业特色激励学生提高专业素养,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能源电力建设进程中去。

二、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和目标

梳理“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课程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教学基础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设计体现在教案、PPT、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载体上,实现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例参照。

以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的为引领,结合新工科、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利用课程优势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考核评价方案等方面将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培育相结合,实现课程全方位育人,是本门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的总体目标。基于产出导向的理念,在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下,确定“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任务,明晰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对应点的关系,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结合课程具体内容与授课形式,进一步提炼思政要素,形成思政内容体系。通过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实践,实现对学生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4]。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出发,构建思政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思政的标准化。

三、思政教学的改革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1.明确教学目标、修订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总的统领,是教师上课备课的依据,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在微观融入点进行思考,更要通盘考虑整个课程体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融入到教学中,特别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注重系统设计德育递进路径,并体现在课程标准中。“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课程可以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岗位要求三个方面融入课程培养的德育目标。从产业发展方向,我国绿色能源发电已经不断创新发展,高压直流、交流输电已经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四个自信。同时,我国与国际先进的绿色能源发电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决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行业需求方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电气技术的专门人才,是提升国家电力行业实力的重要一环,我国实现民族伟大振兴需要大量的掌握先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人才,将电气专业学习和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岗位要求方面,电气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更好地服务于电力行业和社会。

2.开展专题教研、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和思政理论课教师组成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小组,从内容上对“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这门课程系统化梳理思政元素,利用“专业+思政”载体,教学团队共同研讨、分工合作,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教学研究,例如“超级电网”、“西电东送”、“电网黑启动”、“透明电网”等专题,定期开展“电力中国”专题教学研究,以本课程为载体,将本专业的“中国实力”及时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环节。首先,根据“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课程标准和教材,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和重构,围绕专业+思政设置具体内容。通过引入现实案例,譬如对世界电力工业史上较为严重的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分析,例如1996年7月,美国爱达荷州输电线路发生故障;1998年1月,由于冻雨使电线冻结折断,加拿大东部300万人在7余天中失去电力供应;我国2008年初春一场历史罕见的冰雪灾害造成约1.1亿人口停电,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分析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一些是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一些是误操作引起。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技术和人为因素分析,以此强调发展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的重要性,在学生意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发展的眼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作为未来电力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严谨工作作风和职业素养。EDF9D268-8426-41CA-9B2F-15B3BC3114E4

3.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载体在进课堂,具体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实现课程思政进头脑的关键。如何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教师是设计者[5]。因此,“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任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教师团队通过专题嵌入、团队协作等方式,增强思政育人效果。

4.调整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方式

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角度,向人文素养、专业素质、职业胜任度、社会责任感等多方位延伸。在课程考核环节,除了考查学生的“专业”之水平,还应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之高低。

四、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法

1.实施方案

在课程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教学基础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课程内容设计时融入思政元素,力求在讲课时将思政教育内容以幽默诙谐的语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自然和谐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6、7],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感与获得感,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对应的课程育人目标。

(1)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任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2)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的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实施方法

(1)精心设计、巧妙安排

课程思政不是茫无目的的随意灌输,需要通过任课教师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深入挖掘课程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对应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与教學目标一一对应,并在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以及考核等各环节中加以体现。例如,课程中的目标1要求树立电力系统科学、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加入综合能源规划、用户需求侧管理、智能电网等内容,同时通过介绍电力行业中的中国领先技术,将电力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要求巧妙嵌入;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将学生查阅资料、讲解PPT、开展现场讨论、老师点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参与度更高,教学活动更有效,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更高。

(2)注重结合时事热点

例如2020年初疫情开始时,适时引入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中电力设计保障顺利施工和运行,各省下调电价助力复工复产、医院供电的可靠性和非疫区的生活用电保障等实例,既有力说明了电力供应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同时又展现了在防疫战线建设上的“中国速度”与“中国态度”[8]。通过结合时事热点,学生学习的热度瞬间被点燃,课程的讲解不再枯燥、抽象,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直观,同时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

(3)注重结合工程实例

授课过程中注重结合时事工程实例。以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为例,通过现场图片展示、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大国工程”,强化了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信心,同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电力发展报告、十四五电力规划等内容作为课外拓展资料发布给学生,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有益补充,努力做到课上课下有思政,思政育人润无声。

五、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

“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课程立足电力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掌握电力系统新能源领域理论知识、提高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以及思辨思维和创新精神,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1.知识传授方面

讲授分布式电源的类型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储能设备的种类和特性、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和微电网的构成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分布式发电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的发展对电力系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课堂讲授以PPT和相关视频结合的方式进行。强调电力系统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必然性,理解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微电网的建立是对传统大电网的有益补充和有力支撑。激发学生对新能源新技术学习的兴趣。

2.能力培养方面

注重学生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世界电力工业史上较为严重的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分析,分析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一些是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一些是误操作引起。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技术和人为因素分析,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眼光解决电力系统中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3.素质目标方面:结合“一带一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紧密联系我们前面所讲的专题“西电东送”、“特高压输电走廊”等重大工程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和“分布式电网”等行业热点,引导学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9],意识到环境的保护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认识到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作为电气专业的同学们思考自己身处这场时代洪流中所应努力的方向和该体现的价值。在对世界电力工业史上较为严重的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小组讨论中,让同学们意识到作为未来电力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EDF9D268-8426-41CA-9B2F-15B3BC3114E4

六、结束语

“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我校电气类课程思政的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实现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化教学,带动了电气专业其他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10],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更好地呈现出了热爱祖国、热爱专业,为电力事业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乔晓瑜.“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理论观察,2021(12)25-27.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件)[R].2020.

[4]张珂,郑中华.基于课程层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2(1)104-106.

[5]眭晓红,靳晶晶,许丽萍.新时代课程思政下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103-104.

[6]陈丽城,邓鹰飞,申毅莉,郑永梁,王彦庆.“电路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21(12)90-94.

[7]贾国海.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农业工程与装备,2021(12):53-55.

[8]周静,叶青.思想政治工作在应对急难险重任务中的作用[J].企业文明,2022(1):104-105.

[9]于小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内涵、价值指向与世界意义[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7-21.

[10]王志新.从“三全育人”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J].思政教育,2022(2):63-65.

基金项目:

南陽理工学院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NIT2020KCSZ-049《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NIT2020KCSZ-086融入工程实践与课程思政的《电机学》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南理工[2019]22号,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一流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一作:田斐,女,南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电气传动等。

二作:崔世林,男,南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等。

三作:陶太洋,男,南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电机控制,电气传动等。EDF9D268-8426-41CA-9B2F-15B3BC3114E4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