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先萍(南京农业大学)
学术界通常认为宜兴紫砂是用当地藏量丰富的含铁量较高的紫色、紫红色泥所制成,经高温烧成,一般多为里外均不施釉,具有一定气孔率的、色泽丰富的,并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诸装饰艺术于一体的紫红色陶器。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主要受三大要素影响:一是宜兴县境内含有的丰富且性能优异的紫砂泥原料,这是宜兴紫砂壶不断发展“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二是宜兴紫砂壶手工艺人,不断改良与精进得来的制壶工具,是宜兴紫砂壶的长久发展与创新的技术基础;三是历代手艺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与积累的精湛制作技艺与独特的审美,它是形成宜兴紫砂壶独特艺术风格的必备条件。
紫砂泥料作为紫砂壶制作的生产原料,被手艺人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笔者最初认识紫砂时,还以为紫砂泥是浸润的黄泥、黄土一般,是天然的粉末状,只要加点水就可捏塑成型。后来才知紫砂泥是矿体,开采时质坚如石,有“是泥非泥”的说法。这种块状岩石自矿层中开采出来后非常坚硬,需要放置在晒场中进行自然风化,经历风吹日晒,呈现如黄豆大小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拣,去除杂质,区分出优劣不同的块状矿石后,分摊成若干堆,然后,盖上草席继续风化,有些矿石的风化时间要长达数年之久,当地有“陶土堆上长野草,紫砂泥料才算好”的说法,这是因为当地人认为,野草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帮助陶土更好的分解并产生有机物质。风化过后,将会进一步地分拣,分拣完毕后,要使用不同目数的筛子进行“筛灰”,通过石磨或轮碾机碾碎,用不同规格的筛网筛选后,要放入缸中进行陈腐。而后倒在容器中,加适量水拌匀,再通过真空练泥捏练,直到泥料软硬适中,就地掇成湿泥块,俗称生泥。再用木槌压打,重复数十次,才能成为可以制作的熟泥。在宜兴,并非所有的陶土都能够制作紫砂壶,只有优质的陶土,才会用来制作紫砂产品,一些普通的陶土,主要用于当地的一些陶瓷厂用来制作水缸、餐具等日用陶瓷器具。练泥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提炼泥性的过程,紫砂壶表面的光泽度与紫砂泥纯度息息相关,纯度高的泥料会使得紫砂壶表面产生润泽的光。泥料的紫砂泥料的陈腐时间,也关系到紫砂壶质感的差异,此外,泥与砂的调配,要比例均匀,恰到好处,否则烧制后,在分布上难以产生特殊的包浆效果。通过与当地紫砂壶手艺人交流发现,宜兴紫砂壶的泥料是十分独特的,近些年,虽然其他地方也有陆续开采出紫砂泥,但因为内含的矿物质不同,外地的紫砂泥所作之壶,使用者在把玩后,壶身不能产生包浆。因此,紫砂壶手艺人在售卖时,常强调自己的壶使用的是“本山泥”,即由丁蜀镇黄龙山等矿山开采出的矿石,经过风化、研磨等一系列程序制作的泥。禁矿令发布后,宜兴紫砂壶制作的泥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在封矿前,做紫砂的家家户户,自己囤好的泥料。紫砂泥料作为紫砂壶重要的生产原料,也是一家人的生计来源,非常受手艺人重视,许多手艺人为了确保长久都有紫砂泥使用,以及保证紫砂泥的品质,便会在家中地下室或是车库囤积紫砂矿石及紫砂泥料,手艺人认为紫砂泥“就像粮食一样的,各家各户都要存一些。”二是向当地泥料大户购买。当下,宜兴在泥料开采、制作和售卖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宜兴丁蜀镇的街边随处可见炼泥、卖泥的工坊。这些工坊多数是私人性质,工坊里有专业的炼泥师傅,许多紫砂手艺人,由于做壶时间紧张,便会在工坊里买炼好的泥料,依据泥料的种类和品质,每公斤几十至几千元不等。手艺人强调,目前街边的泥料参差不齐,买泥料要找自己信任的渠道,最好能够从矿开始。泥料成品制作完毕后,工坊老板会将其整齐堆放在仓库中,并且将泥料进行烧制形成不同的“试片”,有些还会摆出对应泥料制作而成的紫砂器具,供买家参考。也有一些对作品严格要求的紫砂艺术大师,会从矿石开始每一步都亲力亲为,坚持使用自己调配的紫砂泥来完成艺术创作。
紫砂泥料因为矿藏的成因不同,泥色表现的特点、质感也不同。手艺人买泥料时,不知道泥料好不好,往往只能看一个大概确定,至于可以烧成什么样,有时候经验丰富的老手艺人也不能把握。因此,通常在手艺人批量购买泥料前,会向炼泥工坊的老板处取一些泥料的小样,买回家尝试烧制,这一步被称为“试泥性”。他们认为即便是同样的矿石,经历的不同炼泥师傅的锤炼都会非常不同,手艺人将泥料比作我们人的性格,有些泥料温和,有些泥料暴躁,因此,刚做壶的第一步就要试“泥性”,通过摸索泥性,手艺人来了解泥料的“脾气”,也就是手艺人常说的“好不好做”。如果试验后满意,手艺人便会再进行大批量的购买,这在当地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对于泥性的把握,主要依靠多年制壶经验的积累。在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中,紫砂师傅也常常会和徒弟去强调:“七分泥性,三分工艺”,泥性要把握好,明白“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时候不能做”,要学会“摸泥性”等等。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在泥料的最佳状态下制作,手艺人往往要忍受许多生理上的辛苦,如在炎热的夏天也很少打开空调,以防止空调的干燥将泥吹干。手艺人为了不错过泥料最好的状态,往往废寝忘食,在访谈当地手艺人贾师傅时,她直言,为了做壶,错过饭点是常有的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紫砂成型工具在实践中产生,经过不断完善,凝结了无数紫砂艺人智慧的结晶,紫砂工具与传统的紫砂工艺是相辅相成,须臾不可分离的,它不仅关乎艺人操作的方便,还与作品的质量直接挂钩。
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工具,如图1 所示,其数量大小有上百种,质地有木、竹、铜、铁、钢、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种材料。徐汉棠大师在制作紫砂壶时,非常讲究工具的制备,曾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写有《琐谈紫砂成型工具》,对紫砂制作工具做了详细系统的介绍。通常,鳑鲏刀、搭只、拍子、明针,这类紫砂的通用工具都要提前制作好,以备使用,而专用工具则是边做边补充,如篦只、线梗、勒只等。紫砂工艺中,要针对紫砂产品的类型、尺度、形式、结构等条件来设计制作专用工具,这样利于解决工艺制作中的具体问题。有时由于制壶设计样式不同,甚至要求一把壶,一套工具,这就要求手艺人拥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所谓“功夫在壶外”。国内众多陶瓷品种,唯有紫砂制作有这种特征。王明康在《印象紫砂》书中认为,其溯源与古代吴文化有着根本的联系,即吴地先进的农耕方式。在不同季节、农活系统而分工极细的各类农具,与之有异曲同工的传承关系。紫砂成型的基本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木搭子、木拍子、尖刀、转盘、矩车、线梗、明针、脂泥板、脂泥筷、矩底、鳑鲏刀、勒只、篦只、覆只、木鸡子、竹拍子、挖嘴刀、铜管、独个、虚坨、水笔帚等等。工具制作时有很高要求,比如,打泥片的“搭子”轻重要适当,形状要与制壶者的习惯相适应;擀身筒的“拍子”,线条要对称,厚薄要均匀;用于通嘴、琢泥、转足等的“尖刀”,曲线要到位;“鳑鲏刀”的刀身要平、刀尖要圆;用于划圆片子、开口用的“矩车”要规范;用于勒线条的“线梗”要与壶形曲线相一致等等。在当地,制壶工具一般不共享,每一位紫砂壶手艺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制壶工具,这些工具有自己制作的,还有部分是由市场上买来后,根据手艺人的使用习惯进行调试,变成自己“顺手”的工具。笔者曾亲身尝试用一个男艺人的木搭子锤泥,发现木搭子较重,捶一会儿就会觉得手酸,这就属于“不顺手”的情况。艺人们需要对整个紫砂成型工艺要有系统、全面的了解,要懂得各种工具的不同用途和规格,不但要考虑在使用上的方便,还要保证触觉上的舒服。在访谈青年紫砂壶手艺人杨师傅时,他说学艺时期,印象最深刻的事便是师傅教他打磨工具,当时80 岁高龄的师傅,为了制作一把工具,一直打磨到深夜,可见老艺人之认真,也能从中洞悉紫砂成形过程中,工具的重要性。
图1 紫砂壶的部分工具,喻先萍,2020年12月,宜兴丁蜀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0816-2008紫砂陶器》认定:“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的特种黏土制成的,呈色以赤褐为主,质地较坚硬而透气性能好的无釉紫砂陶器,其中壶类产品应以手工打接、镶嵌成型法制成”。但与当地手艺人交流后,笔者发现,并非所有紫砂壶都能通过全手工完成的(如一些筋囊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模具),从某种角度来说,全手工壶是指只要可以手工成型,就不借助模具制作出来的紫砂壶。宜兴紫砂壶基本由六部分组成,包括壶体、壶底、壶纽、壶盖、壶把、壶嘴,每个部分需要单独成型、最后用脂泥(紫砂泥加水调和而成)粘连起来。简单而言,紫砂壶制作可分为设计、做生胚、烧制三道程序。
紫砂壶以其天然朴雅的材质、多姿多彩的形态、温润如玉的质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世人珍如拱璧、宝若珠玉。设计是做紫砂壶的第一步,也是当今成为一名紫砂艺术大师很重要的精神——创新。旧时紫砂往往以仿古代茶壶以及瓷壶造型为主,现今,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以及高校的艺术人才的流入,手艺人对于紫砂的创新创优意识,也在逐年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紫砂壶以新的内涵和生机。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王小龙和高丽君大师,曾在《砂海双龙——王小龙高丽君紫砂艺术》中表达在两者关系上要以辩证的心态去分析,不能一谈到创新,所有与传统有关的都一股脑儿地舍弃。对于紫砂艺术而言,“传统”是前辈艺人历尽千辛万苦、毕智穷工创造出来的宝贵的经验与财富,必须珍惜和爱护。同时,可根据现代社会和艺术发展的规律有所选择、有所补充,使传统艺术更加完美,还可在继承的基础上立足创新,赋予紫砂艺术以新的丰富内涵。无论是构思设想还是制作装饰,如能将现代意识、科技知识和进一步发掘到的大自然的灵秀与神韵,融入创新作品中,使古典审美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就能使作品产生新的生机和活力。继承是人们为进一步发展采取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而创新与发展并存,才是艺术前进的本质所在。强调创新,并非就是摒弃传统,恰恰相反,创新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并推动传统艺术向前发展。二老还强调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量力而行。创新是一个目的,而制作技艺是为了实现“创新”这一目的而必须具备的手段。同时,创新还需有创作灵感和爆发力,厚积而薄发。那种绞尽脑汁、文不对题、随意拼凑、胡编乱造,甚至以丑为美的所谓创新,只能是昙花一现,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二老把创新的前提要求和衡量标准提炼归结为“24 字诀”,即功力到位,开悟开窍;继承传统,形新意妙;赏用皆美,灵光闪耀。
通常将紫砂壶制作完成且尚未烧制的状态被称为生胚(如图2 所示),完成了烧制后的被称为“熟胚”。生胚制作需经历打泥条,做身筒,做壶把、壶嘴及壶盖,刻绘装饰及阴干等多道工序。
图2 生胚,喻先萍,2020年12月,宜兴丁蜀镇
打泥条:把泥块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俗称打泥条、打泥片等。首先,用木搭子把泥块拍成泥段,再反复捶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和泥条。这个过程需要力道均匀、有节奏地由两边向中间捶打,捶打的动作能够帮助泥料里的空气排出,等泥被捶得干湿程度、软硬程度,都刚刚好,且表面无小气泡的时候,才能开展后续工作。而在笔者尝试捶泥练习时,旁边的手艺人评价手感是对的,判断依据为捶泥声听起来“对”,而具体什么样的声音才算“对”,手艺人没有说出来,只说是感觉。
做身筒:圆器常通过“拍身筒”法,方器则使用“镶身筒”法更多。以圆器为例,泥片打好后,先取下合适宽度的泥条和壶体上下部位的所需的圆形泥片,将泥条置于转盘上围成圆柱形,把相接时重叠部分用鳑鲏刀削去,用脂泥黏合,再使用竹拍子将内外接缝处慢慢地抚平,然后,就能开始打身筒了,打身筒所用工具主要是木拍子,先把壶底部打好,上好底片翻身,将多余泥浆处理好,然后,将一手的手指放于身筒内,指腹对着身筒,有节奏地拍打,并带动转盘转动,根据所作器型的大小,拍打时常和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个部分很困难,不仅需要手艺人有较好的协调性,还需要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也是许多人拜师学徒时,耗费时间最长的一个环节。身筒拍完之后,要将之前预留的底片和满片上好,首先要在壶口边缘涂抹上一层薄薄的脂泥,用鳑鲏刀挑着圆形泥片置于壶口,并轻轻刮去多余脂泥,继续拍打身筒和底部,并用手指轻轻按压抚平脂泥的连接处。身筒基本成型后,要把壶体拿起来,用尖刀在圆底中间戳上小孔,以便手艺人能够向里吹气,完成上述操作后,再用脂泥将小孔封好,这样可以帮助壶体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及中空状态,做到不变形。
做壶把、壶嘴、壶盖:这部分讲究“三点一线”即口、嘴、把成三点,最高点保持三水平,具体要将三者单独制作,再用脂泥粘连在壶身上。壶把的制作是由紫砂泥搓成泥段弯曲后而得;壶嘴是将通嘴尖刀插入毛坯最中心来回滚动,然后,将毛坯用手慢慢弯曲成嘴形;壶盖要用到脂泥粘接壶盖弧形的虚片,修整成预定的盖形后将其翻转,用力只将内部整理光洁,用小泥段搓成壶纽,装在壶盖上用脂泥粘接好后,再用特殊工具,将各部位的细节处理好。壶把、壶嘴和壶盖的制作与安装,非常考验艺人的工艺,由于不同的泥料以及烧成的不同温度所产生的收缩比不同,需要手艺人在制作时提前考虑收缩情况,要做到烧成以后壶盖能够严密且通转,壶嘴出水流畅、形态优美,壶把高度合适与壶身搭配和谐,便于抓握等等,需要艺人丰富的经验以及对“泥性”成熟的把握。
装饰刻绘:紫砂壶装饰是凭借器形为载体,通过运用特制的工具和技法,在壶上加以装饰点缀,其作用为增添作品的艺术审美,增强文字底蕴和民俗文化情趣,雅中见俗,俗中寓雅,在雅俗共赏中,诠释手艺人对美的畅想。这一步骤主要以贴片、刻字为主,同时,还包括了捏塑、泥绘、镶嵌、彩釉、绞泥等等。通常由专门做装饰刻绘的师傅完成,根据装饰师傅水平高低和装饰难度,每把壶需付几千至几万元不等。也有手艺人自己完成,紫砂装饰需要手艺人对于美术、书法篆刻类有较好的掌握,是审美高低的集中体现。也有手艺人会与书法篆刻类的手艺人或艺术家进行合作,准备两把生胚,制作完成后,和刻绘的手艺人各分得一壶。
阴干:做好的茶壶首先要阴干,目的是一定程度上蒸发胚体中的水分,如果泥料中含有的水分过多,在烧制时会因为水分快速受热而导致壶身爆裂,也就功亏一篑了。阴干的时间长短,要根据所选泥料的特性来定,一般需要三天左右。阴干期间要减少触摸、搬运,以免磕碰或在壶面留下印记。阴干后,至此整个壶的生坯制作已经完成。
目前,紫砂壶烧制以推板窑和电窑为主,所使用的燃料有煤气、电等,不同的窑所产生的温度或窑变都有差异,手艺人会根据自身习惯和器具要求的不同,选择将壶送往不同的窑。而壶摆放的位置不同,温度不同,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甚有讲究。手艺人会依据泥料可承受的窑温以及作品想要呈现的色泽选择烧制一或两遍,一般烧制两遍的情况居多,在第一遍烧制完成之后,还会对壶口盖进行再处理,这一步被称为“整口工艺”,可以帮助壶口盖更加严密。“整口”完毕后,会再将壶送入窑中进行二次烧制,二次烧制完成以后,便可以进行售卖了。还有一些紫砂艺术大师对于作品要求更加严格,往往会对壶进行多次烧制,以达到最满意的色泽效果。
紫砂壶的外在价值是实用的饮茶器皿,而其内在则是有鉴赏价值的美的艺术品。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无数兴废衰荣,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今日的样貌,未来也将不断发展。每一把紫砂壶,皆是独一无二的,泥料、工具、制作手法和手艺人的审美、经验习惯,对于所作紫砂壶的样貌都有很大的影响。手艺人通过长年的修炼,将自身个性艺术思想、风格特征融入了作品,不断创造赏心悦目的艺术造型。多年积累的制壶经验及艺术修养,帮助紫砂壶手艺人做出一个个高质量的作品,而期间折射出的“工匠精神”,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