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艺
一、引言
在一部舞蹈作品形成的过程中,舞蹈形象的塑造不仅是作品的主题表达,作品审美意境的营造,更直接影响到整部舞作的成败。舞蹈《白鹭》的编导高岩老师,通过对白鹭的生活素材和生命意识进行选择、加工、提炼,将白鹭的形象具体化,渗透出高岩老师所要呼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了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传达保护自然的意识,引起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
二、动物形象塑造在舞蹈作品中的艺术价值
舞蹈中的动物的形象早在远古时期就出现了,通过人体来模仿动物的外形,再到后來图腾的出现,通过图腾对动物的模仿,表达了人类追求内在精神的渴望。塑造动物形象要对动物生活习性、动物的生活状态,还要对动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舞蹈中的突出的情感精神进行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材料进行加工提炼,进行二次创作。创作出来的形象以独特的动物的角度叙事视角来出发来表达艺术性,叙述出动物形态特征、方式、生活规律,进一步探索动物的形象给我们带来的象征意义,从审美方面挖掘出动物身上“美”的符号。比如杨丽萍老师的《雀之灵》中美轮美奂的孔雀,以及《翠狐》中小狐仙幻化成人的灵动表现等,这些舞蹈作品将动物的情感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
三、运用山东秧歌塑造舞蹈《白鹭》的动物形象
2008年11月9日济南日报根据济南市民的评选结果,选出来白鹭为济南市鸟。专家组也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证,最终一致认为济南是著名的泉城,市鸟以水鸟为宜,适合在泉城生长。而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以山东著名的秧歌形式来表现白鹭的形象,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
(一)山东秧歌概述
“山东特有的生态环境和风尚习俗孕育了北方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种类之一的——山东秧歌。”山东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是等合为一体的舞台表演形式,在我国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产生于人们劳动之中的山东秧歌受到了山东及全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山东秧歌主要以胶州秧歌、鼓子秧歌、和海阳秧歌为主,三大秧歌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以往秧歌都是每逢年节用来庆祝增添喜气的表演,后来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搬上了舞台,并规范起来成为民族民间舞教材。现在的山东秧歌不仅活跃在田间,也活跃在舞台。
(二)以山东秧歌动作语汇塑造“白鹭”形象
舞蹈《白鹭》的开始部分以胶州秧歌为主,其余大部分的舞蹈动作以海阳秧歌为主。在胶州秧歌的体态特征中是以动力脚为运动支点,带动腰身及上身各部位的扭动,形成了“拧腰、让跨、腆腮”的三道弯体态,就像白鹭一样也是脚带动身体,并运用胶州秧歌的“抻”和“扭”,以简单的形式实现人与动物的形象转换。“抻”是力的延伸,在塑造白鹭形象时有很多延伸的动作,比如上推扇、身旁转扇等,塑造出白鹭在河边或是水田地里伫立的形象。而“扭”是力的对抗所形成的“三道弯”,表现白鹭的在步行时脖颈儿收缩成的三道弯。在舞蹈《白鹭》中,舞者通过上肢铲扇、压扇和推扇的动作,似在表现白鹭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或者是进行求偶表演。通过下肢动作碾步、正丁子拧步等动作,表现白鹭伺机捕捉食物的动作。不仅让单个动作有了灵魂的注入,还增加了情感渲染。舞蹈《白鹭》以四肢为语言,将白鹭的纯真典雅的形象塑造的更加传神、更加鲜活和灵动。
而海阳秧歌常以“灵活自如”来描述其特点,不仅只有“扭”的固定动作和姿态,构成元素也是十分多样。海阳秧歌有前、后、左、右、上、下不同的表演方位,所以在舞蹈《白鹭》中的动作大部分是由海阳秧歌完成的。海阳秧歌的整体审美特点可以概括为“圆道”,“圆道”体现出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中国古代素来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可见对“圆”的重视,所以也将“圆”融入了各类思想和艺术中去。海阳秧歌的“圆”的有许多的表现形式,如体态上的倾,动作中的缠绕、拧等,围绕圆心的圆心式舞扇,如缠头扇。舞蹈《白鹭》通过海阳秧歌“圆道”的体现,更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白鹭生活捕食嬉戏的画面,将白鹭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的恬静之美展现出来,也把观众代入到对白鹭形象的想象中,充盈了对白鹭生命意识的感受。
在舞蹈《白鹭》后半段中更多的运用了海阳秧歌中“一惊一乍”动律,就是强发力,慢延伸,是强弱弱的节奏,通过这种对比强烈特点可以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通过“一惊一乍”的动律特点来表现白鹭听到枪声后的仓皇失措,与之前的悠然自得形成鲜明对比。“乍”是演员的肢体表演。后半段枪声响起之后,灯光频闪,伴随着舞者大幅度的旋转追、追逐、跳跃等动作表现白鹭内心的恐惧。这一扣人心弦的舞段也表达出编导呼吁人们自觉保护濒危物种,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舞蹈《白鹭》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编导高岩老师在《白鹭》这个作品中,将前半段着重塑造白鹭的自然之美、自由高贵的形象,和后半段枪声响起后,白鹭惊慌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由得心痛,也让我们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们对于白鹭的滥捕滥杀,让白鹭也已经被列为濒临灭绝的动物名单之上,由此可见人类对白鹭乃至自然界的伤害非常之大。
除了珍稀动物白鹭以外,还有上海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朱鹮》,同样也是呼吁保护珍稀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题材。“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远的珍稀。”这是《朱鹮》的艺术总监陈飞华先生提出来的,由于人类直接或间接对自然的伤害,已经有139种鸟类从地球上消失了,所以不管是舞剧《朱鹮》还是舞蹈《白鹭》,都是在向人们传递着保护自然的深刻意义。
结语
作品《白鹭》前半段以白鹭的生活素材为内容,以山东秧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二度创作出白鹭的形象,用舞蹈肢体语言来表达“形”,更用舞蹈来表达“情”,也更是将传统文化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将白鹭的生命意识、自然之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从白鹭的日常捕食,嬉戏中我们感受到白鹭的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让人心生向往。后半段以白鹭遭到人类的猎杀为主题,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进一步引起观众的反思,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
参考文献
[1]隆萌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程思.浅议“舞蹈形象”在舞蹈作品中的重要性[A].戏剧之家,2017.
[3]邵德兰.海阳秧歌的训练价值和动作规律[A].青年文学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