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安保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方法的革新,以便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信息采集与认知世界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创造力及想象力,所以教师应高度重视阅读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前言: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活动虽然也依然十分关注学生是否可以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却并不仅限于此,反而更为看重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认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应该是以个人思考、表达为基础的,应该切实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成果,而非通过教师讲解直接将阅读结论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之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随之调整阅读教学形式,促使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表达,使其带着情感去阅读文本。下面,本文将具体展现如何才能逐步提高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以竞赛为辅,开展比赛阅读
竞赛是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动力,老师可以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阅读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地成长。
初中生都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每学期可以安排在班上举办一次讲述自己关于课外阅读故事的比赛,内容可以是书上的故事,也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这种比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广泛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每年暑假,都会可以开展各种阅读征文比赛活动,活动既可以是老师根据教材推荐书目的阅读征文竞赛,如《水浒传》读书征文比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讀书征文比赛等,也可以是老师根据学生阅读情况自己命题。通过及时评比,大部分学生在比赛中获奖,学生不仅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而且更加自觉进行课外阅读了。只有从学生自身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性[1]。
二、以问题为媒介实现合作交流
当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脑力创作活动,每一个初中生所得出的阅读结论都不会完全一致,在解答阅读问题时,学生也会因为自身的思考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问题答案。那么,我们是否要引导学生形成一致结论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而且我们要尽量发散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确实实现自主阅读。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则要以问题为媒介组织小组合作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各个问题的答案,使其通过多元讨论形成阅读认识,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阅读能力。
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得出丰富的问题答案,使其顺利实现自主阅读,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了阅读探究活动,使其共享阅读智慧,也希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现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问题讨论中,组内每个成员都必须要表达个人观点,但是不可重复某一个阅读共识,而且要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的最佳答案,归纳有效的阅读结论。
三、加强阅读教学主体同化与调和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主体、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从表象到深层的融合过程。而后现代教条主义则把学生主体绝对化,忽视其他主体深层的本质的事情。就此,加强阅读教学主体同化与调和,才符合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学生主体与作者主体的同化与调和
阅读课堂是个特殊的阵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既有学生主体,也有作者主体。而就学生主体来说,其课堂思维应站在作者的角度。心中有作者的思想,有作者的行动,有作者的言语,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层探究。常常在教师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上看到“走近作者”这么一个环节,这是好事。但仔细听来,只是作者的简介,并非触其思想与言行举止。要“走近作者”,那是在文本上做文章。看看他写了什么东西,想想他怎样去写,怎样去表达情感,怎样去描摹事物。一旦出现与作者“心有灵犀”之时,学生主体也就同化了作者主体。而两者的深度同化与调和,则是阅读教学的最大赢家。所以说,加强学生主体与作者主体的同化与调和,意义非凡[2]。
(二)注重学生主体与文本主体的调节与同化
后现代哲学认为文本主体广而无质,宽而无度。这违背了文本主体有本质的立体性原则。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主体尊重文本主体的本质性问题,教学效果尤为显著。换句话说,阅读主体的开放是有度的。阅读教学的深化不只是学生主体的自信就可了事。只有立足文本内在本质的东西,教学实践才有成效。而文本主体独特的内在因素往往是潜在的,不显露的。其在被学生主体同化的境况下,才能得到有效解读。就此,注重学生主体与文本主体的调节与同化,应该说是改变陈旧的阅读教学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四、以人文对话展情境,实现情感共鸣
为了促使初中生在阅读课上实现自主思考,我们就要尽量引导学生代入个人思考。显然,虽然文学作品记录的是作家的真实经历、文学想象,但是有一些文本内容却能够展现出现实场景,可以让学生受到思想启迪,而这也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则应重视人文对话,以和谐、平等的自由沟通创设阅读情境,及时唤起学生的人生记忆,据此促使学生分析文本内涵,使其顺利实现自主阅读。就如在《春》课文阅读活动中,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喜爱之情,每句话都非常鲜活,好似在我们的眼前勾勒出了春天的样子,情感非常充沛,能够让每一个读者沉浸其中。为了让学生顺利进入阅读情境之中,我就在阅读课的导入环节询问学生最喜欢哪个季节,让学生自由谈论个人对春天的印象。比如,有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最喜欢春天,因为春天代表着色彩、代表着温暖,更加代表着希望与生机。当看到学生们都进入情境中之后,我就让学生们认真阅读了《春》这篇课文,让学生认真阅读作者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科学协调师生关系,有意识地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让学生切实自主阅读,使其在有意义阅读活动中实现全面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波丽. 历史材料阅读对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75.
[2]陆春亚.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华夏教师,2019(21):18-19.
[3]闫晶晶. 基于PISA阅读素养观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紫藤萝瀑布》教学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7):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