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凤 王爱武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受能力,即语感。朗读是一种出声的学习方式,也是古人最为推崇的培养语感的方式。低年级教材非常重视对朗读的训练,每一册教材都有具体的要求。二年级上册提出的朗读要求是:分角色朗读,能对比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角色的心情,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因而加强朗读指导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原因,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下面就以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指导学生朗读的策略。
一、树立标杆,在示范中激发朗读兴趣
二年级学生接触课文的时间还不长,对于如何学好语文还没有丰富的经验,如果只是把朗读课文的具体要求一一罗列出来,而没有具体直观的示范引导,学生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根据低年级学生爱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范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可模仿学习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学习怎么去朗读。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课文中的小蝌蚪好奇心非常强,它为了寻找自己的妈妈,不断向碰到的人询问谁是自己的妈妈。为了让学生借助朗读更好地感知小蝌蚪的好奇心,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教师播放了动画片,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画面中感受小蝌蚪先后与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对话的情景。动画片中各个角色说话的语气、语调都不相同,给学生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就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在自由朗读课文时,学生就纷纷模仿动画片中出现的音调进行朗读,效果非常好。
在朗读课文之初,教师就利用动画片中的对话先入为主,给学生的自主朗读起到了一个表率作用。视频中的朗读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材料,还给学生树立了朗读的信心,学生在“模板”的指导下,掌握了朗读的方式,同时也获得了朗读课文的动力。
二、创设情境,在点拨中提高朗读水平
朗读指导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有侧重的指导,以赞许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语音、语气、语调去朗读课文。针对学生在朗读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则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正确朗读。
《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人物比较多,在朗读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各个角色说话时的心情,读出说话的语气。如小蝌蚪刚刚出生时是“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教师就用多媒体演示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的场景,然后让学生选择是用轻快活泼的语调朗读还是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学生肯定都选择前者。第1自然段有很多词语都是偏正结构,朗读时就要把中间的“的”字读得又轻又短,把中心词读得略微重一些。为了指导得更加到位,教师首先出示“大大的脑袋”这个词组,示范朗读后让学生跟着朗读,等学生学会了以后再出示其他的词组让学生练读,最后合成一个句子进行朗读。这样,从词组到句子逐步引导,学生就掌握了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小蝌蚪由于找妈妈心切,在向鲤鱼妈妈、乌龟询问的时候应该是急切的语气,而鲤鱼妈妈正在教小鲤鱼捕食,说话的语气很温柔,语速适中,而且会把“四条腿、宽嘴巴”读成重音来强调青蛙的特征。乌龟说话的语速应和它平时走路的模样联系起来,可以读得稍慢一些,在读“不是、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时读出重音,以示强调。当青蛙妈妈看到孩子们时脸上会露出笑容,所以在读青蛙妈妈的话语时也应该带着笑意去读,读出妈妈对孩子的慈爱。
低年级学生的识记能力以直观形象记忆为主,在朗读的时候利用视频、图片等创设阅读情境,进行朗读点拨,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朗读要素,从而水到渠成地提高了朗读水平。
三、多维比较,在辨析中明确朗读因素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都喜欢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辨析中促进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进行朗读。
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第2自然段中:“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在朗读时,有的学生将重音放在“长出”上,有的学生则放在“后腿”上。到底哪一种读法更加贴合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呢?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采用比较的办法辨析理解。学生在联系上下文后认识到:小蝌蚪的身体原本是圆溜溜的,突然长出了两条后腿,说明小蝌蚪开始发育了,这是一个惊喜,应该都读出重音。学生达成共识后再读这个句子,朗读中就体现出了小蝌蚪的惊喜之情。再如小蝌蚪遇到鲤鱼妈妈时是“迎上去”,遇到乌龟的时候则是“追上去”,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含有这两个词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并用动作比画一下,比较“迎”和“追”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迎”的意思是小蝌蚪在水里游的方向和鲤鱼妈妈游的方向是面对面的,小蝌蚪在游的时候看见了鲤鱼妈妈,鲤鱼妈妈也看见了小蝌蚪。而“追”字说明小蝌蚪在水里游动的方向和乌龟游动的方向是相同的,小蝌蚪在游的时候看到了乌龟,而乌龟没有看到小蝌蚪。因此,在朗读这两个词语的时候,语气也应该不一样,读“迎上去”的时候,小蝌蚪的心情是满怀希望的,读“追上去”的时候,小蝌蚪的心情是非常急迫的。
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发现,感悟能力也会增强。在朗读指导的时候,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辨析,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来朗读课文,使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表演激趣,在演绎中提升朗读能力
课文是用静止的文字表达内容,而朗读则是用声音把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朗读时如果加入适当的表情、动作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则会增添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演绎中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
如朗读第2、第3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六人小组的学习活动,在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学时,一位学生做解说员读课文中叙述的部分,一位学生扮演小蝌蚪,一位学生扮演鲤鱼妈妈,一位学生扮演乌龟,其余学生扮演小鲤鱼。小组成员可以先根据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也可以变换角色进行排练。在排练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对话部分给予指导,如小蝌蚪的语气是真诚的、急切的,鲤鱼妈妈很亲切、很热情,乌龟对小蝌蚪的呼喊感到很好笑但又很认真地回答等。排练结束后,以小组表演的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并让学生进行互评。因为学生都“研究”过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动作来表演课文内容,所以互相观摩以后就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进行讨论,作出的评价更加真诚、自然、有效。如“我觉得××同学在朗读小蝌蚪追着乌龟叫妈妈的时候,心情特别迫切。”“我觉得××同学在朗读鲤鱼妈妈说的话时特别和蔼可亲。”“看了大家的表演以后,我觉得自己在朗读乌龟说话的时候态度过分严肃了,应该带着善意的微笑去读。”
表演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而互评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同伴的朗读,用善意的提醒去帮助同伴改进朗读,用恰当的反思来明晰自己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朗读表演,互相取长补短,提升了朗读能力。
朗读是低年级学生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挖掘各种朗读因素来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朗读活动中,利用树立标杆、创设情境、多维比较、表演激趣等多种策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福山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