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育人价值,让寓言教学价值最大化

2022-06-09 21:37马建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哲理

马建燕

寓言是教材中重要的文体之一,深受学生喜欢。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曾经指出: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这段话生动地揭示了寓言故事虽小但蕴含哲理的文体特点。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审视,寓言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成尚荣先生指出: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应回归到“育人”上去,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学科教学中。针对寓言自身的文体特点,学生不仅要感受寓言故事的精彩,同时还要能够体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这应该成为寓言教学的根本目标。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寓言类课文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借助多样阅读,感知课文情韵

语文综合能力包含了听、说、读、写,其中,朗读是发展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也是联结其他能力的核心要素。朗读课文是学生与课文进行对接和接触的有效路径。寓言类课文,是以故事性的特征展现出来,朗读能够感受故事情节的整体安排,体会课文故事的内在情致。

比如这个单元中的首篇课文是小古文《守株待兔》,由于语言表达形式和节奏都与当下的语法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引导朗读时,就需要设置多样化的层级要求。首先要能够朗读正确、通顺,读出小古文独有的节奏和韵律。其次要能够根据课后的注释,大体了解小古文的意思,在朗读中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第二篇课文《陶罐和铁罐》,就具有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朗读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写的铁罐与陶罐这两个不同角色,关注对话时神态和语气的描写细节,通过自主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能够与课文当中的角色进行对话,初步感受内在的情感,对蕴藏的道理形成初步的认知体验。这个单元的略读课文《池子与河流》,是一篇典型的现代诗,整首诗的语言自然而流畅,但同时又蕴含着独特的诗歌节奏。在教学这篇寓言时,教师就需要遵循诗歌文体的内在特点,将朗读的指导聚焦在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上,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作者在文章最后直接揭示的道理,形成认知上的共鸣。

对于寓言类课文的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在自主的朗读中就能对寓言所蕴含的哲理有所体悟。只有读多了、读透了,学生才能对寓言所蕴藏的寓意形成更加自然而真切的感知,从而为最终理解蕴藏的哲理奠定基础。

二、借助深度思维,关注寓言特征

寓言类课文有着鲜明的两张“皮”,一张是故事,一张是哲理。读懂故事难度不大,难点就在于揭示其蕴含的哲理。这个过程是学生从具体的故事情节走向更加抽象、更加理性的认知层面,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适当地降低学生理解寓意的难度,教师要让自己从单元整体的视角出发,将单元中的四篇寓言故事统整、罗列起来,采用多维比照的方式,引导学生探寻这些预言类课文的内在逻辑关联。

在学生预习了整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大体了解了这四篇课文故事的来龙去脉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完成这样的任务:分别提炼出这四篇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以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将相关要素填写在表格的相应位置中。经过系统化的比照和整体性的梳理,学生就不难从这四则寓言故事中发现其所蕴藏的共性特征:首先是寓言故事的起因都写得较为详细,都刻画了主人公神气活现、自以为是的特征。其次是整个过程写得相对简略,从而使读者的注意力更多地关注到故事的结尾上。故事最终的结局,都以主人公可悲的下场为主,有的是可怜的,有的是可悲的,这样就与一开始的起因形成了前后呼应的表达特征。这样的课文结构,正好与寓言故事篇幅短小、道理深刻的特征不谋而合,最终所展现出来的表达效果也形成了戏剧性的冲突和表现力强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比较和联系,学生对寓言类课文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在自身的思维意识中构建出寓言类课文的基本图示,对之后寓言类文章的自主阅读,甚至是创作寓言故事,都有了基本的模式。

三、借助语言表达,实施多元

解读

一个单元的寓言类课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写人,借助夸张的手法展现某一类具体人的内在特點;另一类是写物,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物以人格特征的方式展现出来,使之成为具有人之特性的事物。借助故事的情境,呈现出这一个人或者这一个物所具备的特点,而寓言的育人价值也就蕴藏在其中。因此,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强化学生对课文故事的内在思考,让学生借助说的方式将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从而为学生构建从理解到表达的认知通道。

鉴于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将寓言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与自身的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在教学了寓言故事之后,可以着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学习故事的真实感受。以教学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守株待兔》为例,这位宋国的农夫天天守着树桩,却没有再得到一只兔子,那其他的宋国人会怎么样嘲笑他呢?很显然,这个内容在课文中并没有提及。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则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中的故事,补充课文中的言行。再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时,教师就可以联系一次拍卖会:一件古代的陶器在拍卖会上拍出了天价。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铁罐奚落陶罐时的具体语言,说一说自己有怎样的感受,并且将这样的感受联系到自身的实际生活当中,谈一谈自己将如何对待他人的长处和短处,怎样才能和他人友好和平地相处。

以说的方式展现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并不是直接要学生提炼故事所蕴含的哲理,而是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课文故事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从而为揭示哲理做好铺垫。

四、借助实践练笔,深化寓意感知

很多寓言类课文中都会刻画一个夸张的人物形象。这就离不开对角色、人物对话和语言的描写。为了达成寓言教学的整体目标,教师就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课文当中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拓展与补充,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真正探寻寓言故事所蕴藏的寓意。

《守株待兔》是一篇典型的小古文,语言表达简洁而凝练,并没有涉及具体的人物对话描写,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紧扣相关的描写,引导学生补充人物的对话和语言。比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教师就可以紧扣这句话,要求学生关注宋国人说话时的具体神态,并且将自己所要表达的语言展现出来。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后习题当中的“阅读链接”所拓展的《北风和太阳》这篇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在相互比较中体会两者之间异曲同工的表达妙处,并相机点拨学生:“如果故事发生的情节是陶罐看不起铁罐,这个故事又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教师着力指导学生关注故事发展时角色的神态和语言,对原本的寓言故事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触发学生形成全新的深刻体验。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看似在进行表达的实践训练,但其表达的内容又正是他对于课文故事深入理解的直接体现,而学生在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中又反刍了对课文寓意的深刻理解,从而达到了读写结合的双重效用。

寓言类课文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不能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也不能局限在固有的寓意层面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观照的基础上,让学生与自身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从而借助寓言课文的独特价值,深化育人效能。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8FF2D804-96F5-4EBD-ACF3-BBCB9A18916A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哲理
陶罐(外一首)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对话显“品格”
值钱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