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庆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标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提出的主要目标是激发阅读兴趣。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编入了文言文,虽然每篇文言文的字数不多,但都能把一个故事的情节完整地呈现出来。由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区别很大,学生在理解文章意思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如果在教学时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凸显“趣”味,以轻松、好玩的方式教文言文,那么学生就会对文言文产生好感,从而乐意去读、去品、去悟,获得文言文的启蒙教育。笔者就以《铁杵成针》(四年级下册)为例,谈谈在课堂上趣教文言文的策略。
一、导语激趣
课堂伊始,学生的心思还没有完全集中到学习上来,此时如果设计一个小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以独特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引出本课的学习话题,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迅速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
比如在教学《铁杵成针》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古诗《静夜思》,让学生说说作者是谁,还会背诵他写的哪些诗作。这首诗是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读过他的许多诗篇,所以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背诵李白的诗篇,如《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接着播放一段微课,重点介绍李白的诗作和文学成就:李白出生在公元701年,从小十分聪慧,五岁的时候已经能背诵六甲,是当时名副其实的神童;十五岁时,他出口成章,写得一手好诗,受到了当时上层名流的赏识。李白一生博闻多识,他所写的诗,用词精美,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字里行间充满了飘逸灵动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被称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听了微课的知识介绍,学生对李白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接下来,教师突然话锋一转,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小时候读书逃学的事吗?”学生感到很奇怪:一个著名的诗人,小时候怎么会做出逃学之类叛逆的事呢?他不学习,怎么能成为一个大诗人呢?于是他们都把探究的目光投给了老师,师导入话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关于他小时候的故事吧。”这样就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想要学习这篇文言文的兴趣。
好的导语设计,能让学生的学习思维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发展,这样就为学生阅读文言文创造了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意探究新知识、新技能。
二、动画激趣
趣味课堂需要教师不断加入多样化的元素来创新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许多文言文小故事都被拍摄成动画片,动画片能给人带来直观、形象的画面感,学生都很喜欢。课堂上如果给学生观看与所学内容一致的动画片,学生就会感到新颖有趣,学习兴趣会被调动起来。
在教学课文之前,教师备课时从网上下载了《铁杵成针》的视频故事在课堂上播放,这样学生就对故事的梗概有了大体的了解:李白小时候很贪玩,虽然聪明但不爱学习,有一天,李白逃学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位老婆婆蹲在磨石旁磨着铁棍,他好奇地问老婆婆在干什么。老婆婆头也没抬,回答道:“我在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老婆婆停下手抬起头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受感动,心想:做事只要不怕困难,天天坚持,什么事都能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人。精彩的动画镜头让学生对这个故事内容有了好感,那么文言文又是怎么表达这个故事的呢?学生就非常想读一读课文,根据动画片所讲的内容,对照着课文中的注释,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的意思,如“未成,弃去”的意思就是逃学,“逢老媪”就是李白在路上碰到了一个磨铁棍的老婆婆,“感其意”就是从老婆婆的话中深受启发。
小学生对动画片有着一定的热情,教师把与课题相关的动画片在课堂上播放,借学生共同喜爱的元素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整个教学的进程就变得非常顺利。
三、诵读激趣
古人学习文言文,最为推崇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因为诵读是读懂文言文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课堂上多样的诵读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把学生带到文言文的意境中,感悟古诗文的韵味。
在学生理解《铁杵成针》的课文意思以后,让学生通过领读、齐读、配乐读等形式反复诵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又准又快,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这样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文言文的印象,还树立了学生學习文言文的信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出示去掉标点的文言文,告诉学生古时候的文章都是没有标点的,试着按古人读书的方式把没有标点的文言文读一读。学生根据对文言文的理解,大胆地尝试读,读了几次就能把没有标点的文言文读通顺了。教师又出示繁体字书写的文言文,告诉学生古代书本上的文章都是这样的繁体字,试试读一读繁体字的课文。学生非常感兴趣,根据已有的对课文的印象对繁体字进行猜测,竟然也能慢慢地把这些繁体字都认读了出来。再变换排版形式,出示竖版形式的文言文,告诉学生古时候的文字都是竖着排列的,试着按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形式读一读。看到文言文有这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学生都感到兴奋不已,纷纷大声地诵读起来。由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即使第一次见到竖着排版的文言文,也能很流利地把它朗读出来。最后教师出示书上的插图,让学生看插图想意思,试着用文言文把课文背诵出来,大多数学生居然能背出来。
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增强了朗读的趣味性,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即使诵读课文已经结束,但是这些语言文字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了学生脑海中。
四、表演激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情肯定是有趣味的,他们感兴趣了就会踊跃参加,积极投入,那么表演活动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对课文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深入思考,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铁杵成针》一文所述的故事很短,那么怎么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呢?这就需要对它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创造性的表演虽然有点难,但是学生只要“稍微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教师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结合刚才动画片里看到的情景,给这篇文言文加上适当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等,把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讲具体,说清楚。比如,李白是因为什么而不想读书了,李白和老婆婆之间的对话是怎样的,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以后想到了什么,后来才回去继续学习的。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给这个故事“添砖加瓦”,如李白看见老婆婆磨铁棒,会不解地问:“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而老婆婆可能会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李白被老婆婆的精神感动了,会这样想:“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也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无论做什么事请,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
学生在角色表演中,创造性地加入了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变得更加完整了,这样表演以后学生还会很有成就感,产生想要学习更多文言文的欲望。
虽然学生学习文言文比学习现代文的难度要大很多,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加入多种“趣”味元素以后,学生就会感到文言文是那么有趣,内涵是那么丰富,从而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文言文。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南丰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