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格局、作为:新时代地方志工作的理念创新*

2022-06-08 05:33左健伟
江苏地方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史志志书方志

◎左健伟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江苏南京 210004)

在很多人看来,地方志部门是二线部门、冷部门,工作宽松清闲,不显山露水,但是,近年来江苏地方志工作却冷事热做,主动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方志文化异军突起,方志产品异彩纷呈,方志影响力与日俱增。省政府领导评价道:你们将冷部门做成了热部门,做成了一线部门,甚至是火线部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称赞江苏地方志工作“为全国地方志工作树立了标杆,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积累了经验”。江苏的地方志工作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关键在于进入新时代后地方志工作的思路、格局、作为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思路决定出路

思想是决定性的力量,任何一个系统、一个单位,工作职能可能不同,但作为和贡献却不分大小。大部门有大作为,小部门也可以有大作为,关键是有没有思路,思路一变天地宽。江苏这几年工作的思路,主要变化在这几点:

(一)由原来每个单位相对孤立地开展工作,变为省市县三级联动

省地方志办公室虽然是小部门,但全省地方志则是一个大系统,每个市、县(市、区)都有地方志工作机构,全省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把这个体系上下贯通运用好,就可以产生以一当十的工作合力。江苏方志大讲堂、“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江苏地方志》杂志之所以影响力越来越大,就是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同心、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劲的结果。只靠省志办怎么可能打开这么大的局面,做出这么大的影响?

(二)把地方志从原来的封闭系统,打造成一个与社会主流密切结合的开放系统

省志办现在和主流媒体有非常良好的合作。地方志机构需要主流媒体,主流媒体有技术,有渠道和影响力,地方志机构有自己的优势,在这个资讯传播越来越短平快的时代,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技术和渠道,而是内容,所谓“内容为王”,这恰恰是地方志机构的优势。地方志和媒体合作,是强强联手。在深耕内容方面,地方志不仅发挥了地方志系统自身的人才优势,还发挥了地方志系统广泛联系专家学者的优势。最典型的是“跟着总书记看江苏”的专题策划,晚上通过新闻知道总书记到了江苏一个地方,第二天一早“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就推送有关这个地方前世今生的原创文章,而作者是这个领域最权威的专家,新华日报社的政务公众号“北京西路瞭望”,以及“学习强国”江苏平台对这个专题进行了全文全系列转发。省志办还和六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方志研究院,在省委党校设立省方志馆分馆,进一步扩大了优质内容来源。“水润江苏”“一城一诗长江行”“海上丝绸之路江苏寻迹”等专题,都是与高等院校合作的,因而“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就不是简单的地情介绍,而是有思想、有深度的文史作品。高等院校也通过跟地方志机构的合作,把深藏在象牙塔里的研究成果转变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

(三)从利用别人的平台,转变为打造自己的品牌

2021年《江苏地方志》杂志封面

地方志宣传工作以往是把自己的内容加载到别人的平台,比如“头条号”“澎湃号”“学习强国”等,利用别人平台的影响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但是如果仅停留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江苏省志办的工作,正在从利用别人的平台,逐步向打造自己的平台转变,树立了一个又一个属于地方志的独有品牌。“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每篇原创文章后面,都会标“方志江苏”,这就是品牌塑造。现在“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已经从原来“等米下锅”变为“稿件积压”,江苏方志大讲堂从原来每月1期,变为现在的每月2—3期。《江苏地方志》杂志经过三次改版,一次比一次精彩。2021年起杂志每期重点聚焦一个文化专题或文化现象,广受好评和群众喜爱。2022年,《江苏地方志》杂志将与省地方志学会联手,聚合社会研究资源,一期一个主题研讨,真正把江苏地域文化向深里做、实里做,并把研究成果通过杂志展现出来。《江苏地方志》杂志由此将实现新的飞跃。平台和品牌的重要性在于,一旦形成影响力和号召力,就可以自我强化,汇聚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现在“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很多作者,并不是地方志系统的,而是来自高等院校、作协会员和民间文史爱好者,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二、格局决定高度

地方志工作如果只局限于“一本书”,那么格局必然狭隘。地方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说两千年前的方志人记录区域历史是编一本志书,那么到今天如果我们还只是在编一本志书,我们如何对得起两千多年的方志文化?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地方志编纂的思路、展现的手段、工作的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几年江苏地方志工作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地方志不再局限于20年一修,而是紧贴时事

地方志每隔20年一修是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的法定工作,必须做好。2022年年初,江苏省志办在给省政府提交的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几个工作:一是“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经过11年的编纂整理,现已全部出版,总共编了530册,满满一大屋子的书籍,有的同志说,规模可能相当于“四库全书”的体量。这不仅是江苏有史以来最大的旧志整理项目,也是全国最大的省级旧志整理工程,是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二是二轮省志编纂全部完成。二轮志书用了15年时间,省志连同市县区共编纂了110部、271册,3.35亿字。这个体量非常庞大,时间跨度也相当惊人。应该说,地方志的同志们为党和人民留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不能15年或20年才向省委、省政府报告一次成果。15年、20年,我们的同志可能都换了一茬又一茬,地方志办公室的主任也换了三五个了。因此,地方志工作必须要改变,要从地方志的本质和本源去寻找出路。地方志的本质、本源就是记录历史。新闻从业者有句话,叫“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每天都在发生,方志人必须时不我待,找到为中心工作服务的切入点。

第一个切入点是即时记录。省志办把已经一本年鉴变为了五本书,一个全时序的系列产品。月度有《江苏微记录》,当年度有《江苏记录》,第二年有《江苏年鉴》中文版和英文版,2022年起正在做《江苏五年纪事》。《江苏年鉴(2021)》写的是2020年的事情,《江苏记录(2021)》写的就是2021年当年的事情。《江苏记录》是一种即时性记录产品,也就是2021年一结束,一本20万字关于2021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书籍就出来了。《江苏记录》以其时效性、丰富性连续三年入选省“两会”会议资料,深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好评。2021年全省有8个市县的即时记录产品入选地方“两会”。2022年,全省13个设区市有12个提出要编纂即时记录,这充分说明地方志为中心工作服务的做法,得到了全省同志们的认可。如果全省市县区地方志工作机构有30%或50%的地方志产品能够每年上“两会”,那么地方志就能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做更大的贡献。

第二个切入点是主题志鉴。从2019年以来,江苏省志办每年都主动策划主题出版,从策应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江苏省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图志(1949—2019)》,到策应建党100周年的《江苏地方志·红色地名》专刊,再到策应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志》,还有2022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正在编写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小康答卷——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纪事》等,都被省委宣传部列为主题出版物。地方志编纂的产品,只要主题和成果足够有分量,就一定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2019年,南京博物院得知省志办正在编纂《江苏省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图志(1949—2019)》,就提出联合举办“江苏重大建设成就展”的设想。最后这个展览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档案馆、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地方志办公室和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省委书记带有关部门领导也来看了。方志人要手上编纂着志书年鉴,心中时刻装着党和国家的大事要事。

第三个切入点是重大事件实时记录。2020年,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个重大事件,省志办不是等到疫情结束了再来编纂,而是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就同步收集资料进行编纂。《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省级抗疫表彰大会上使用的书籍,就是因为省志办实时抓住了这项关系全局的大事,同步记录,同步编纂,同步出版,在重大事件取得阶段性进展时,就能给党和政府呈送地方志的编纂成果,展现党和政府的工作成效。表彰大会那天的场面很震撼,每个代表的桌上放着两样东西,一个是表彰名册,一个是40万字的《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好书赠英雄!《生命至上》亮相表彰大会,全景呈现江苏抗疫历程”,媒体对这本书的报道也是铺天盖地,这既是对抗疫英雄的礼赞,也是地方志为抗疫做出的贡献。这项工作最大的启示是:时效对一本书至关重要,抓住了时效,就能发挥最大的杠杆效应。

第四个切入点是超前谋划、超前编纂。地方志工作做到实时编纂还不够,还要努力超前谋划。要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大事要事作出预判,从而有针对性推出地方志成果。比如省志办编纂的《长江历史图谱》,就是抓住总书记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五周年这个时间节点,提前一年开始策划和编纂,从而能够在总书记视察江苏、在南京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由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长江历史图谱》,积极策应了座谈会,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光明日报》半版、《中国水运报》整版进行介绍,也引起了中宣部的高度关注。

(二)扩大方志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亮相全省抗疫表彰大会(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 提供)

过去的“一本书主义”不仅阻碍了地方志工作局面的打开,也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外界对地方志工作的看法认为就是编书的,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也认为自己是编书的。但在古代很多地志、地记里,古人用手画山川、画城池、画人物,古人做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影像志,在没有现代影像记录手段的情况下,他们就动手画。

地方志工作第一个要拓展的是影像,包括图片和音视频。影像就是有图有真相、有影有声音。有时候你写了一大堆的文字,可能都不如一张照片来得震撼,不如一段视频让人身临其境。所以地方志工作要高度重视老照片、老地图以及历史影像的收集整理,这是重要的史料资源,甚至比文字资料更重要。同时努力用影像志的方式去记录历史,“江苏名镇名村志”在全国第一次把影像引入志书,展现了全媒体志书的冲击力,自此之后江苏编纂的各类史志作品,都把影像作为编纂内容。

地方志工作第二个要拓展的是书籍本身。地方志办公室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任务是编修志书。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把地方志的工作范围从志书拓展为“志书+年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又把地方史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从那时起,地方志工作就是“志书+年鉴+史书”。这几年江苏地方史的编纂如火如荼。2021年《无锡史》启动编纂,2022年3月《南京通史》《海门传》正式发布。2022年以来,省志办负责人到省有关部门调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要编纂《新中国江苏工业史》,省侨联正在编纂《江苏华人华侨史》,所以江苏地方志工作已经形成志、鉴、史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

地方志工作第三个要拓展的是“馆”。很长时间以来,地方志系统一直在推进方志馆建设,但进展不尽如人意。问题在于,我们只把“馆”作为方志的展现形态,而不是作为历史的记录形态。千万不要小看“馆”,“馆”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形象化,它有其独特的展现方式和叙事逻辑,还有大量的原始资料和实物,这都是文字记录、影像记录所不具备的。所以历史可以通过文字来记载,可以通过影像来记载,也可以通过“馆”来记载。我们现在看到博物馆如日中天,非常羡慕,却对各类厂史馆、镇史馆、村史馆、校史馆视而不见。如果忽略了这么巨大的历史资源宝库,不仅对地方志工作是一个严重的缺失,也是对历史资料的一个巨大漠视。省地方志办公室一直在倡导史志馆联盟,史志馆联盟不是一个工作不工作的问题,而是一个理念和观念的问题。存在社会上的,存在民间的,存在各个单位机构内部的史志馆非常丰富,这个资源难道是博物馆能够囊括的吗?难道是旅游景点能够包含的吗?现在学生的校外学科培训不允许了,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这扇窗就是让孩子到百科全书式的各类史志馆去接受教育,去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譬如可以去南理工的校史馆、兵器博物馆学习军事知识,可以去国电南瑞的企业展厅体验电网科技,可以去南钢的厂史馆感受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如果把全省史志馆加起来,可能要有几千家,甚至上万家,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省政府在江苏地方志事业“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要加强各类史志馆建设、组建史志馆联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需要各地积极探索,做出成效。

《南京通史》首发式(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 提供)

三、作为决定地位

江苏省委主要领导给省志办工作的批示是“继续关心、支持、做好地方志工作”。在省委领导的心里,知道地方志工作不容易,他了解我们,关心我们,支持我们。2021年,省志办主送各地方志工作机构的通报,都抄送了地方党委、政府。原以为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那么忙,抄送的他们不一定会看,但从他们那么多的批示来看,他们不仅看,而且非常关心关注地方志工作。地方志的同志们要有自信,要知道党和政府是关心支持我们的,只要有作为,就一定有地位。只有作为才有地位,新时代地方志工作要特别关注三大作为。

(一)锚定主业,下死功夫

地方志工作就是冷板凳,即使未来做得再红火,也要把它作为冷板凳来坐。要勤勤恳恳、心甘情愿去做文字的工作、案头的功夫。史志编纂就是爬格子,一笔一划没有半点捷径。如果我们对于地方志工作仅仅满足于显性工作,那就把主业给忘了。江苏地方志工作尽管拓展了那么多,但我们始终紧紧抓住志鉴编纂的主业不放。往年省志办对志鉴成果,只做统计不做通报,准确性比较差。2022年年初全省首次志鉴编纂成果通报出来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领导专门批示“方志中国”微信公众号全文转发,就是告诫地方志的同志,不能浮躁,不能把文字工作、案头工作给忽略了。勤勤恳恳地去做好主业,要下死功夫,这才能有作为。

(二)做有品质的史志作品

从1986年省志办成立以来,地方志编了三四十年的书。志鉴编纂了这么久,书籍那么多,我们有没有思考我们的书籍跟人民群众需求有差距吗?与现代时尚书籍有差距吗?跟现代编纂技术有差距吗?跟现代人审美有差距吗?书籍是给人看的,不是用来做摆饰的。如果对今天的人没有吸引力,怎么可能奢望对未来的人有价值。我们必须思考这几个差距问题。所有的差距都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江苏地方志这几年不断努力提升编纂品质。无论是文字表达的可读,图片选择的精美,还是版式设计、封面设计的时尚,不仅要在方志界做得最好,还要在出版界位于前列。《江苏地方志》杂志之所以成了“网红”杂志,全媒体“江苏名镇名村志”为干部群众喜爱,这不是因为我们是地方志就理所当然,而是因为做出了品质,满足了他们的阅读需求。

(三)不遗余力地宣传地方志

目前社会上了解地方志的人,可能不到10%。地方志工作机构成立三四十年了,我们自己系统内的人天天说自己重要,感觉就是别人不理解我们,不了解我们。其实,是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很不到位。如果对地方志了解的人增加1%,对江苏这个8000万人口的省份,就是80万人,对中国14亿人,就是1400万人。对地方志工作了解的人,哪怕增加一个百分点,对地方志工作局面都是一个大的改观。宣传地方志,就是扩大地方志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它高于志鉴编纂工作。2021年江苏省全系统编的书加起来400多部,这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但是如果地方志影响力扩大了,那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应该是历史的书写者。对地方志了解越多,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地方志工作中来。那么我们地方志的成果,就不是一年400部,可能就是4000部,甚至更多。

2022年以来,省志办每周都去省有关厅局调研,一家一家地跑,主动上门介绍地方志产品和我们的服务。我们给部门的同志提四个梯度的建议:最底线,是不是可以编一个部门大事记;如果大事记有了,可不可以编行业年鉴;如果年鉴也做了,那能不能做最出彩、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专题志书、专题史书;如果这个工作也做了,那能不能优先开展第三轮志书的试点,对整个行业的历史编纂提前启动。我们方志人,就是方志文化的使者、方志文化的种子,到哪里都要做宣传,就是让方志文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方志文化开花结果。

其实,两千多年的方志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它是存在于中国人骨髓里的。那么多单位、学校、医院建设史志馆,不是政府要求的,不是发展改革委规划的,更不是财政安排资金的,而是每个地方、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这就是方志文化。省有关厅局主动要求修编工业史、华人华侨史、盐业志、监狱志,这些都是史志情怀。所谓方志文化,就是对自己的历史和现在的所作所为非常自豪,不仅自己知道,还要让子孙后代们都知道。南京市方志办做了一项非常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就是把一个处改名为方志文化传播处。要通过一切可以通过的渠道、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不遗余力地宣传方志文化,让更多的社会组织、更多的市场主体,无论是企业、学会,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去修编它的志书、史书,制作它的影像志,建设它的史志馆。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我们才能说,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猜你喜欢
史志志书方志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省委史志研究室领导参加黑河市史志工作座谈会并调研指导基层史志工作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避免年鉴化倾向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