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渔号子

2022-06-08 05:33杨九华
江苏地方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号子帆船渔船

◎杨九华

(江苏东台 224200)

弶港渔号子之起锚号子表演(东台市地方志办公室 提供)

弶港渔号子,江苏东台黄海上一道鲜活灵动、永不褪色的风景。她是渔民们的集体原创,来自耕海牧渔生活的长期积累和向海图强的情感抒发。弶港渔号子2011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车号子、牵篷号子、起重号子、测水号子等原汁原味的号子,犹如永不离海的鸥群,又犹如潮头欢奔的浪花,在大潮小汛间,传颂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领)外外外,相里汪哟

(合)外汪哟

(领)外外外,相里汪哟

(合)外汪哟

(领)外外外相里汪哟

(合)外里外相汪哟……

历史上,弶港平底方头的木质帆船,因其在潮涨后能远航、潮退后可搁滩,故又称之为沙船。沙船泊滩时,船首用大铁锚固定,船尾用小铁锚固定,确保“半日潮”上涨时船体平稳。泊滩沙船乘潮远征时,需要用船上盘车将大锚小锚绞上船,方能起航。这首渔船上的盘车号,是由大山走向大海的新四军将士们的起锚号、壮威号、御辱号、守海号。

1941年10月5日中秋节凌晨,进驻东台三仓的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亲率师直部队指战员,东行三十里,赤脚越滩,登上锚泊在弶港七里丫湾的11艘红帆船。

天亮时分,来自大洋深处的早潮奔涌上涨,11艘红帆船上的指战员六人一组围于船头甲板上的盘车周围,各用一根木棍塞于绞车上方的方孔内,两手一前一后搭于两根木棍上,他们唱着弶港渔号子,由船上渔民领唱,指战员们合唱,推拉绞车旋转,将红帆船锚泊的大铁锚绞上船头搁稳。潮头托起的11艘红帆船,由弶港熟悉海况的船老大把舵,编队驶向巴斗以东海区,进行三天作战演习,探索活水、活沙、活滩海区海战技能。

“看太阳,早见胭脂晚有风;看月亮,敞口要起风,闭口要来雨;看海水,飘浮黑沫花即将来风暴。”“七潮八潮如马跑,少汛水流快,闷汛流平稳……”船队浩浩荡荡航行间,各个船上的船老大一边把舵一边讲述着气象谚语和潮汐常识,指战员们静心聆听,铭记心间。

10月6日,演习船队抵达演习海区,正值潮落露滩。巴斗渔村的赶海渔民们一手拎着网兜,一手拿着叉子,抓紧潮退滩露几个小时的时机,从渔船上下船登滩实施采贝作业。站立“咸菜瓢”指挥船的粟裕师长,眺望此情此景,高兴地说道:“沙洲海宝多,齐舞赛贝场。军民手拉手,劳武好传统。”参演指战员们听到师长发号令,纷纷下船飞奔海滩,“乡亲们,教教我们采贝的技巧吧!”“好,我们做示范,你们学着踩”,小取作业的渔民们见到子弟兵,个个兴高采烈地当起采贝作业教员。

“双手后背,双脚叉开,左右移步,上下踩晃,蛤出泥沙,俯身拾起……”年轻好学的指战员们竖耳听,认真学,一支烟时间就掌握了采贝的基本要领。

潮涨前,渔民们又到11艘军演帆船上教会战士们洗净四角蛤外壳泥沙,投入白水煮开,蛤张壳露肉,其汤乳白,清鲜爽口。

10月7日,海上军演船队主演科目是海上冲浪、海上射击、海上投弹、海上蹦船、海上避险等科目,圆满完成军演任务后,红帆船队凯旋回港。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弶港的海鲜、弶港的盐蒿,成为军民克服后勤补给困难,就地取材的“军粮”食品。海鲜、盐蒿背后的红色故事传颂至今。

(领)腰侧来

(合)哎

(领)腰弯来

(合)吭来

(领)吭来

(合)哎

(领)吭唷的相来

(合)哎

20世纪60年代前,弶港出海渔船均为平底方头的木质帆船。木质帆船以风帆为动力,用木舵进行导航。渔船上一般使用4至5片合帆篷,即:插花、头篷、大篷、小篷、稍篷。渔船升帆后,顺风顺水每小时航速5海里左右(即9公里左右)。枕着涛声追梦,捧着海水润志,吃着海鲜长大的渔家女,最爱这首牵帆号子,争做牵帆赛海的女强人。头裹纱巾赤脚奔,与浪共舞寒与暑,起锚升帆又测水,女人男人同赛海……

被老一辈打鱼人亲昵唤称“海的女儿”的丁先兰,是弶港渔家女中传奇式的代表。

15岁那年的早春二月,丁先兰首登“三八号”木质帆船,驶入烟雨苍茫的家乡海。在橹声樯影间,她很快融入赶海渔民的行列,在甲板上熟练掌握了推拉旋转的盘车技巧、在帆桅下侧腰弯腰的扯蓬动作,还学会了一人立于船头测水时哼唱的测水号子,一声声呐喊和着一阵阵涛声,构成了海风传扬的交响乐章。在大潮小汛间,她勇抗风浪,勇抗晕船,在黄鱼洋撒下丰收网,在东沙滩喜采斧文蛤,在条子泥钩出大竹蛏,在蒋家沙捧出“雪莲花”(海葵)……

在牵帆赛海的渔船上,天生好奇的丁先兰不时地发问老渔民们:“家乡海的海水为什么是黄色?”“家乡海的沙洲为什么这么多?”“家乡海的鸥鸟为什么能领航?”“家乡海的鱼、虾、蟹、贝为什么格外鲜?”在一个又一个的发问中,她读懂了家乡海,她爱上了家乡海。她深知渔船“煮鱼无盐”的滋味,她更深知渔民“生活无调”的苦闷。为此,她执意跟随父亲丁长山前往东沙海域捕获凶猛的虎头鲨,回岸后将虎头鲨鱼皮完整脱身晒干,制作起渔家特有的乐器——“渔鼓道情”。在此后的日子里,天边朝霞时,她手捧渔鼓道情坐船头;在海上明月时,她手捧渔鼓道情坐船尾,一边击鼓,一边唱起《船头谣》《浪花调》《海之曲》。鱼儿水下听,鱼鸟绕桅飞,和调的渔民乐开了怀。

大海无风浪三尺,大海风吼风险高。一次,丁先兰和渔夫们正在洋面放网作业,天色变脸,乌云翻滚,特大风暴急速奔袭渔船而来。帆船像水瓢一样在大浪中上下跳跃,随时有被涌浪吞没的危险。一个又一个大浪把帆船捧上几米高的浪尖,然后又重重摔入浪谷,轰隆响声,反反复复,情系船员生死的船老大声嘶力竭地召唤大家用绳索相互捆绑在船栏上,又把刚满16岁的丁先兰和两名大几岁的女孩子绑在船舱里,万一发生海难,好让灾后家人寻尸收尸。半小时后,风暴远去,有惊无损。渔船进港后,丁先兰回到家中,扑在妈妈怀里放声大哭:“妈妈,我再也不去海上啦!”丁先兰的嚎哭声,引得全家人抱团而泣。夜深人静之时,丁先兰躺在竹编床上喃喃自语:“我是长女,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爸妈生病不能干重活,我不出海,家人的生活来源怎么办?”几天后,丁先兰又一次走进心生敬畏的大海。

“丁先兰是一位传奇式的帆女。”这是乡亲们的众口一词。

16岁那年,丁先兰积极报名参加了和平村基干民兵组织,一年后便荣任“女民兵尖子班班长”。在那个风云激荡、惊涛拍岸的岁月,海上练兵备战成为常态。一次军民们牵帆出海,举行实弹射击比武,丁先兰凭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过硬本领,首发命中浪窝波涛间的浮动目标,被参赛指战员和民兵们誉为“海上神枪手”。

弶港海边,春夏的平流雾、秋冬的辐射雾影响着对海对空的观察视线,丁先兰带领女民兵在军垦大堤上的战备碉堡值勤时,总能准确判断海涂草滩升空的定时信号弹和飘移不定的磷火(弶港渔民称“鬼火”),从未漏报过一次海情和空情。

17岁那年,丁先兰被选为“弶港军民宣传队”的小主持人,根据江苏省军区首长指示,她和演员们足迹江苏沿海,把“黄海女民兵”“军民一家亲”“采贝”“织网”等文艺节目送进各个军营。

在尔后的四十多年间,丁先兰延续着浓浓的“鱼水深情”。2009年,她创办“弶港渔妹子艺术团”,艺术团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国国防报》、江苏电视台“长江视野”栏目、江苏文明网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丁先兰和她带领的渔妹子艺术团。2016年8月,她带团前往镇江慰问四十年前从军弶港海防守备连的125名退役军人,镇江丹徒电视台跟踪拍摄播宣。丁先兰深情演唱的原创歌曲《兵哥哥渔妹妹》,至今仍是许多退役老海防兵心中最甜蜜的回忆。

2013年1月18日,中共盐城市委、盐城市人民政府、盐城军分区授予丁先兰关心国防建设“十佳公民”的荣誉称号。

丁先兰创办的“弶港渔妹子艺术团”,八年间走出了一条由渔场到广场、由灶台到舞台、由海边到江边的传奇之路。在回忆这段赶海岁月时,她曾动情地说过,我在风浪里细品大海,感受大海惊涛、壮美、包容和奉献中,形成了我为人做事的品格基调。这辈子能成为大海的女儿,是缘分,更是福分。

嗨……嗨……五十节嗳来……

测水号里的“五十节”,用于区分航道水深水浅的量词。五十一节至五十三节,表示航道水浅,船要搁滩。五十节向内,逐渐水深。四十六节以下,船行无阻,就不需要用竹篙子测水了。

东台海域人称“百岛海”。东沙、西沙、竹根沙、蒋家沙等近百个形状各异、面积不等的沙洲上分布着数以万计的潮汐水道。在一日两次正规“半日潮”的冲刷作用下,这些潮流水道的深浅变化无常,一些海区的水下暗脊容易引发行船搁浅成险,赶海渔民们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探索出测水知水深、测水避沙脊的丰富经验,确保渔船安全抵达作业渔场。

弶港渔船从来不行“哑巴船”,在风一程雨一程、雷一程闪一程、雾一程霜一程的出海航行过程中,水手立于船头测水时哼唱的“测水号”旋律,犹如渔汛来临时的报喜曲回荡在春潮间、飞扬在春风里,一艘艘渔船上的悠扬测水号,传递着打鱼人水路奔富路的丰收喜悦。

改革开放40多年间,年复一年“二月春风唤鳗归”的渔汛始发日子里,千帆竞发、渔歌互答,南至长江口外侧海域,北至东台海域歪脚沙海区,数不清的涌浪“长堤”时近时远,数不清的欢鸣鱼鸟时聚时分,数不清的白色浮泡时隐时现,数不清的燕式鳗网时张时合,形成了世界海捕史上壮观多姿的海景图。

弶港渔民们在海上追鱼围捕实践中,不断革新捕捞网具,由第一代的堤外港槽的桩网捕捞,发展到第二代沙洲水深10米以下转脚网捕捞,尔后又发展到第三代大洋水深20米以下定置网捕捞,形成了南北千余海里,东西百余海里的大海淘金奇观。

弶港专业渔民杨八友,一支毛竹扁担和一辆独轮小车伴随了他半个多世纪,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拥有了一艘心爱的小渔船。年过七旬那一年,最令他开心的是测水号中“一夜富”。那是一个没有星月、没有渔火的深夜,他在横港港湾布下18口鳗网,潮涨潮落5个多小时,捕获了三万六千多尾细如绣针、白如美玉的白仔鳗。他上岸后逢人便说:“从8岁开始下小海,大鱼小鱼都见过,在距岸10多里的横港里捕到这么多鳗苗还是头一回。”

弶港渔家拥有的“父子船”“夫妻船”“兄弟船”以及“联户船”“邻里船”,实现优势互补同本同利,在渔船上广泛开展以“思想、信息、技术、资金、劳力”为主要内容的“五互助”活动,上演着属于弶港人特有的“吼着渔号闹丰收,耕海牧渔奔富路”的赛海喜剧。改革开放40多年间,累计驮回了60多亿元的四时海鲜,驮回了一串春天的故事,驮回了一座新城的崛起,海上延伸百余海里的船景与岸上延续百余华里的楼景,成为海内海外人士赏不尽、道不完的东疆美景。

涛声依旧,渔号远行。如今,弶港近千艘大小渔船,普遍装备了民用对讲机、彩色电视机、高频收音机、移动电话机以及船用起锚机,极大地改善了海上生产生活的保障条件。一代又一代赶海渔船上曾经使用过的航海小罗盘、照明渔油灯以及桅顶信号旗,已成为大海的记忆。

弶港渔民们首创的海上“激情广场”“漂流歌台”上举行的“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船头演唱会,深情表达了广大赶海渔民致富思源的感恩情怀。

滩涂日出(孙家录 摄)

猜你喜欢
号子帆船渔船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我家的“号子”
帆船
环保小帆船
找帆船
渔船上的谋杀
帆船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