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光涛 刘向前 中交(长沙)建设有限公司
桥梁建设中,钻孔灌注桩是复杂地质条件下常用的承台基础形式,桩基位于岩溶发育区时,其施工过程极易出现偏孔、缩孔、卡锤、埋锤等现象,根据溶洞腔体大小及填充情况,其处理方法主要为回填法、灌注混凝土法、钢护筒跟进处理等。
其中以回填片石法最简便、经济,堆积片石岩体具有一定的承载特性,堆积岩体中间存在较多孔隙,表现为断续和各向异性特征,其镶嵌结构在外部压力下的承载特性不一,孔隙率对堆积岩体的受力破坏特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在压力作用下堆积岩体产生的侧压强度与片石强度、块径和级配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强度均匀和较好的级配能够减小堆积侧压,改善填充效果。基于此,为探究片石强度及其块径对岩溶区钻孔桩偏孔处理效果的影响,本文根据株洲北环大道新建工程为例展开研究,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株洲市北环大道工程为城市高架桥梁,全长2.2km,墩位较多沿线地形复杂岩溶发育较为强烈,桩基设计形式为嵌岩端承桩。桩径为1m、1.2m、1.5m、2.0m、2.2m的桩基,桩长在10~40m之间,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中风化砾岩、中风化灰岩,其中风化灰岩区岩溶发育。
先行施工的桩基Pz4-5-1桩径1.5 m、Pm46-1桩径2.2m,均为单柱四桩桩基,持力层均为中风化灰岩,在施工时均多次出现偏锤、漏浆现象,成孔时间长。由于岩溶区桩基数量多,项目工期较紧,且施工作业面受限,为确保按期完工,需提高溶岩区桩基施工质量及进度。因此,必须对工艺进行优化以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根据勘测资料,岩溶发育区岩石类型为中风化石灰岩,块状结构,岩体较硬,岩体倾斜,内部存在裂隙,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局部偶夹薄层碳质灰岩,溶洞埋深最浅4.2m,最深26.3m,高0.2m~21.1m不等,分布无规律,多数呈串珠状,有溶沟、溶槽、岩溶裂隙,溶洞多为全填充和半填充结构,充填物以粉质粘土为主,湿-饱和,软塑状,夹有砾石,砾石一般2~15mm,最大者30mm左右。部分溶洞分布及结构形状,如图1所示。
图1 岩溶发育区地质结构剖面
岩溶区地质环境复杂导致桩基施工难度大,施工中常存在漏浆、塌孔、卡钻、孔位偏移等问题。一方面由于溶洞中的裂隙发育,相互连接,且溶洞空间较大,因此在钻进过程中容易发生泥浆泄漏,另一方面由于泥浆浓度不够或泥浆不合格,桩孔壁不能形成有效固结的泥壁,泥浆容易从溶洞裂隙流失或被地下水稀释而降低护壁效果,从而发生塌孔,严重时还会导致桩基础附近的地面塌陷。孔位偏差则是由于溶洞引起的岩面起伏,孔底或半岩半土两侧岩体硬度不均,导致孔位偏差。
经过检查发现,岩溶发育区桩孔钻进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是垂直度不符合要求。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分析产生偏锤的各个原因,得出10个末端因素,如图2所示。
图2 引起偏锤的基本因素
经过调查,在正常施工钻进冲程(1~1.5m)下,成孔速度快但偏孔严重,而采用0.8m左右的小冲程,桩孔垂直度改善不理想,且成孔速度慢,需多次反复抛填,影响施工进度。
地勘报告中桩孔基岩强度在90MPa以上,而进场片石平均强度位于40~50 MPa 之间,片石块径在60~100cm之间,施工过程中发现,与桩径相比,片石块径过大,对偏锤修正作用不大,片石块径过小,锤击时易碎,修孔效果不佳,片石强度和块径对偏孔的修正效果具有明显影响。
由此分析可知,修正偏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对不同孔径桩基采用相同规格的片石回填处理溶洞,适应性不强;抛填的片石材料强度不足;锤击冲程与成孔效率和成孔质量不协调。
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钻锤平面受力不均匀是发生偏孔的根本原因。常用回填片石法,为不均匀地质层人为构造出与基岩强度接近的钻孔面,使冲击锤均匀受力、顺利成孔。
堆积片石在钻锤加载初期,片石堆的内部空隙较多,块石在外力加载下极易发生滑移,整体承载力处于最弱的状态,受力变形量大。同时,岩块之间相互挤压导致块体破裂,镶嵌结构改变,而随着钻锤冲击次数增加,岩体破碎程度增大,其内部空隙逐渐被破裂块石充填压实,整体结构趋于稳定,最后形成均质结构面,减小偏压,达到修孔的目的。
针对本工程的地质条件,选择了岩溶发育区中心地带的桩基进行试验,试验桩号分别为P m4 6-3、Pm46-4、Pes10-1、Pz4-5-3。根据现场情况,制定了不同强度、块径的片石以及钻锤冲程对偏孔修正效果的影响试验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试验方案
根据桩径选用相应块径片石的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块径片石对偏孔的处理结果
由表2可知,对2.2m、2.0m、1.5m桩径桩基,分别采用块径范围在120~140cm、80-120cm、50-80cm之间的片石处理偏孔问题,桩心偏位值能较好地控制在标准范围以内。
采用与基岩强度接近的片石(80 MPa)抛填,与低强度片石(50MPa)抛填效果进行比较,记录钻进效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片石强度对偏孔的修正效果
由表3可知,运用与基岩强度接近的片石回填桩基,偏孔处理效果较好,其桩孔平均偏位值均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抛填后分别采用0.3m、0.5m、0.8m、1.2m四种冲程,比较每0.5m进尺后偏位情况,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冲程控制在0.5m偏孔修复效果较好。
表4 不同冲程下每0.5m进尺桩孔偏位值
通过工艺改进后,桩基钻孔施工平均每天进尺增加69%,桩基成孔周期缩减71%,工艺改变前后进度对比如图3所示。桩基成孔后经第三方检测单位对所有桩基一次性成桩质量进行检查,共查验288个点,合格率达到了100%,溶洞区所有桩基均为一类桩,全部通过验收。
图3 进度对比
根据不同片石强度和块径对回填法施工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解决了岩溶发育地质中桩基施工钻进的偏孔问题。结果表明:
(1)片石的强度与基岩强度相当时,能够改善钻头的均匀受力性能,从而减小桩孔偏位值。
(2)回填的片石块径过大仍会产生偏锤,块径较小,堆石承载力不足。以桩孔直径的二分之一左右为宜,此状态下堆石的骨架承载力较好,在钻锤的冲击下产生自然碎裂进行结构重组,可获得更稳定的承载结构,使钻头均匀受力,改善桩孔垂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