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6-07 04:46郑玥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肛裂肛管括约肌

郑玥

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是指人体的肛管皮肤发生撕裂或破裂,多发生于肛管的正中部位,长度约为0.5~1.5 cm[1],其临床表现为疼痛,多是由于排便引起的,主要是由于排便时排泄物会使患者受损的黏膜产生刺激,在排便结束后疼痛可缓解,但是在肛门括约肌收缩时也可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疼痛、便血,血液多附着在大便的表面,血量较少,且颜色鲜红等症状,同时伴有便秘,由于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粪便内的水分被吸收,进而导致便秘的发生,瘙痒主要是由于肛裂溃疡面及分泌物对肛周皮肤产生的刺激导致[2]。而内括约肌切断术是临床治疗慢性肛裂最常用的手术方法,经研究发现,对肛裂患者应用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现将实施方法和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84 例肛裂患者开展研究,根据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9 例;年龄18~59 岁,平均年龄(36.97±9.85)岁;其中前侧裂口15例,后侧裂口27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19~60 岁,平均年龄(37.82±9.79)岁;其中前侧裂口16 例,后侧裂口2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3]:①经医学检查为肛裂的患者,符合手术标准,需进行手术治疗;②无沟通交流障碍或精神病史的患者;③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4]:①伴有其他内脏疾病的患者,例如心、肝、肾等;②患有其他肛肠疾病的患者,例如:溃疡性结肠炎、肛瘘等;③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麻醉及其他术前准备。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距患者肛缘1~2 cm 处及肛门的5 点处和7 点处下纵行切口,并将止血钳经切口处伸入患者体内,将食指伸入患者的肛门,然后将患者内括约肌的下段切断,并将创口上方边缘的黏膜进行修剪,最后进行引流、止血、缝合,且术后应监测患者的身体指标和排便情况,按时换药。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取截石位(5 点或7 点),在距肛门1 cm 的位置行下纵向切口(长度约为0.5 cm 左右),然后将食指伸入患者的肛门内,并将纹式钳从切口处伸入患者的体内,将内括约肌挑出,并在其下段1 cm 处进行切断,最后进行电凝止血,纵向缝合,术后对患者的切口进行加压包扎,同时术后应监测患者的身体指标和排便情况,按时换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周水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切口疼痛、排尿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肛周水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发生切口感染1 例,切口疼痛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76%(2/42);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3 例,切口疼痛2 例,排尿障碍3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8/42)。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P=0.043<0.05)。

3 讨论

肛裂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12~24 的年轻女性和55~64 岁的中老年男性,且肛裂的发生率约占肛肠病的20%[5],而肛裂主要是指患者的消化道出口的肛管组织齿状线与肛缘中间的部位表面裂开,进而形成小溃疡,而诱发此类疾病的因素有:①机械性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便秘或腹泻导致肛管周围皮肤受到损伤,而长期反复发生损伤可导致患者的皮肤全层裂开,进而形成溃疡,导致肛裂的发生、肛管狭窄,多是由于先天性肛门发育异常或外伤、手术等因素导致的,而对于此类患者发生便秘时极易导致肛管皮肤撕裂的发生;②血供,是指肛管后中线皮肤的血液供应减少,进而形成缺血性溃疡,导致肛裂的发生,且此种因素还会对肛裂患者的伤口愈合产生不良影响,且血液供应减少多是由于肛门内括约肌发生痉挛,肛管内压升高导致的;③感染,是指患者的肛管皮肤发生裂开后受到细菌的侵袭,进而导致感染的发生,形成溃疡,诱发肛裂;④精神因素,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以使人体的肛压升高,进而导致肛门内括约肌的反射活动增强,进而增加患肛裂的风险,不仅如此,肛门外伤、女性分娩、肛交、炎性肠病、性病等也可诱发肛裂的发生[6,7]。而临床上还将其分为急性肛裂和慢性肛裂,急性肛裂是指患者的肛裂病史在8 周以内,且临床表现为肛管纵行裂口;慢性肛裂是指患者的肛裂病史超过8 周,临床表现为1 个或多个裂口,且呈慢性周缘瘢痕增生以及裂口处发生肛乳头增生和裂口的基底部可以看见内括约肌[8]。对于肛裂临床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一些保守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且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肛门皮瓣技术和内括约肌切断术,而在所有的手术治疗方法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内括约肌切断术,由于内括约肌具有消化道不随意环形肌的特性,极易出现痉挛和收缩的情况,括约肌痉挛是导致肛裂患者疼痛及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而此种手术方法主要是通过切断患者部分肛门内括约肌达到治疗效果,其治愈率约为88%~100%[9,10],虽然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良好,但是会导致一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在进行手术治疗时一定要止血彻底,否则极易导致切口感染的发生,且预后效果不佳,因此提出对患者应用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进行治疗。

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是指通过切断患者的部分肛门内括约肌,进而扩大患者的肛周,减轻患者肛管痉挛的情况以及改善患者病灶部位血液供应情况[11]。而传统的开放式内括约肌切除术在进行手术时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且患者术后疼痛明显,而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在手术时对患者的肛门内括约肌进行电凝止血可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进而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较小,可有效减少创口内血肿和创口感染的发生,且改良后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横向缝合和加压包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进而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因此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可有效弥补传统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的不足,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降低了手术治疗的风险,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肛周水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可有效缩短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和手术时间,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以及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手术安全性,更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肛裂患者应用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进行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肛裂肛管括约肌
妊娠合并肛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肛裂可以自愈吗?如何保健
肛裂需要在饮食方面注意些什么?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女性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功能性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特点
排便的奥秘
花椒水治轻度肛裂
治肛裂,我用“温水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