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让教学更精彩纷呈

2022-06-07 06:59孙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阿长藤野三味书屋

孙宏,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实验中学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兼职导师。

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文章篇幅偏长,而教学课时有限;有一些文本内容过深,而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提出了“长文短教”的观点。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长文短教”,指的是在只有一两个课时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的特殊处理:先解决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问题,其它问题暂时搁置。尊重课时安排要求,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最为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坚持学有所得,不必在教学中面面俱到,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常态。

中学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意蕴丰富,有学者穷其一生,都在研究鲁迅先生,依然觉得博大精深。我面对中学生教学,因此处理鲁迅先生的作品,多半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使教学走出繁文缛节,尽可能让课堂呈现异彩纷呈的效果。

(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文章,既充满着浓浓的童趣,又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该文作为经典篇目,我执教过多次,这次又要带着学生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童年了。现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在执教中添加了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解析文本时有意识地运用体验学习法,效果不错。

首先,采用情景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幅较长,以前执教此文,在感知课文环节时多用默读法和跳读法,以求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本次上课把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美文共赏》栏目提供的情景动画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教学素材,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动画片总计15分钟,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和原文相比更具画面感,贴近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欣赏动画片时哈哈大笑,乐不可支。这部动画片对原文没有增删一字,因此学生欣赏动画片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音乐、画面、情节的刺激,他们对课文的印象更加深刻。动画片把“美女蛇的故事”和“我要去三味书屋读书”前的心理历程呈现得更为直观,前一个镜头让孩子们意兴盎然,后一个镜头让孩子们若有所思。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是其他教学媒介无可替代的。因为直观的画面刺激新颖,学生学习此文的兴趣更为浓厚。

其次,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引发学生集体回忆

体验式教学法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中并不常用,传统的体验式教学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但我在使用体验式教学法时更强调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在上课时,我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认为长妈妈讲美女蛇的真实用意何在?你有过同样的体验吗?2.你认同鲁迅先生上学前的想法吗?你有类似感受吗?3.你如何看待鲁迅先生上课开小差?你有类似经历吗?

讨论后明确提问的目的:問题一,大人们为了我们的安全,经常夸大外在的危险。问题二,家长经常用上学来吓唬我们,例如:不好好吃饭就送你去幼儿园,造成了小孩对上学的恐惧心理,认为上学是对犯错误的惩罚。实际上,这传递的并不一定就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问题三:经历太多了,上课开小差是多数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必然经历,无可厚非,我们今天也能理解。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极大地拉近了学生和鲁迅先生的距离。

最后,采用质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很多教辅资料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是这样归纳的:回忆童年的美好生活,批判腐朽的封建教育。然后经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后,我们明确:百草园当然是乐园,可是三味书屋也不是苦屋。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必须经历的学习阶段。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忆起以前开小差的学生年代,总能发现一种别样的乐趣:纵使被许多外在的条条框框约束,我们总能不约而同地留下一些率真的自我,是天性自然,无意识地超越了人伦纲常。

因此,鲁迅先生对于这段经历的叙述也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对封建教育的批判。最后,同学们讨论明确: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有在百草园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有离开乐园时的失落和疑惑,还有在三味书屋新奇的追问和课余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么天真和美好。童年是美好的,本文正是鲁迅先生在暮年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馨的回忆。

本文的学习共用两个课时,基本上算长文短教,主要采用体验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对于本文的景物描写、动作描写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这其实也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由于课时有限,只能在以后学习其他篇目时再补充分析。

(二)

再次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想简单重复过去的教法,于是我参考了杨中奎老师的教学设计,将课堂结构设计为层进式的结构。首先还是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动画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直观形象地进入文本,接着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平视的目光,力图还原鲁迅童年的生活,进而理解文章主旨,与往年的课堂相比又增添了另一种滋味。

课堂分成三个环节进行:

环节一:欣赏百草园

任务: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它究竟是个怎样的园子?请站在鲁迅先生的角度,以“我喜欢百草园的  ”格式,写出你的感受,小组交流。

我喜欢百草园的泥墙根一带,那儿有许多植物,绿色的,红色的,一片花花绿绿,充满了无限生机。小动物们也在这儿举办音乐会,油蛉是主唱,沉沉的男低音回荡着,一旁儿的蟋蟀和黄蜂也都忙着伴奏,弹琴的弹琴,助唱的助唱,好不热闹!一旁的斑蝥忙着制造演出效果,一团团烟雾让人觉得十分神秘,晚风轻轻拂过,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相拥摇摆,似乎在为他们喝彩。(唐梓箫)

我喜欢百草园的动物,那黄蜂在菜花上翩翩起舞,那叫天子高兴得直奔云霄上去了。那油蛉在泥墙根附近唱起了歌,蟋蟀和鸣蝉在一旁伴奏,蜈蚣和斑蝥像是两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躲在断砖下不敢见人。(韦韬)4402CF9B-B5B8-4C48-A5B8-DEA2E0821ABA

我喜欢百草园的声音,昆虫们组成了一个乐队,向大家展现他们的才华。听,蟋蟀把琴儿弹得多带劲!仿佛是一个深沉的乐者,陶醉在优美的律动中。油蛉是一位歌唱家,那磁性的低音令人沉醉其中。斑蝥发出“啪”的声响,仿佛在为交响乐伴奏。可别忘了黄蜂,“嗡嗡”的,一定是在帮油蛉伴奏吧!(赵玥)

……

环节二:游玩百草园

任务:百草园的一草一木那么有趣,童年的我会在百草园玩些什么呢?请站在鲁迅先生的角度,以“我喜欢痴痴地看  ”“我喜欢认真地听  ”……的格式写出你的体验。

我喜欢痴痴地看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时不时摘几颗覆盆子,放在嘴里,咬着,任汁液从嘴角留下来,留下紫红色的印子。(孔艺潼)

我喜欢认真地听油蛉和蟋蟀合奏的乐曲,可真好听。油蛉打开歌喉,蟋蟀施展琴艺。歌声婉转动听,琴声余音绕梁。一旁的蜈蚣和斑蝥在认真地享受着音乐。斑蝥还不断地为他们加油打气呢,真是一场精彩的音乐会。(潘骊文)

我喜欢不停地拔何首乌根,因为我听人家说:吃了像人形的,便可以成仙。我一直在拔,脑中却是在想着成仙后与嫦娥嬉戏,与玉兔捣药的情节。一直不停地拔着,也导致了墙的损坏,不过我倒不在意,成了仙了,父亲也就无法呵斥我了,多快活啊。(何承敏)

……

环节三:参观三味书屋

任务:带着依恋和不舍,鲁迅先生还是告别了百草园,来到了三味書屋,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站在鲁迅先生的角度,以“三味书屋的   ”格式,写下你对三味书屋的认识。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个和蔼的,高而瘦的老人,有着白白的胡须,还有着白白的头发,戴着一副大大的眼镜。先生学识渊博,为人方正质朴,却又有些死板,对我问的关于“怪哉”的问题不予回答。(陈诺)

……

环节四:认识鲁迅先生

任务:印象中鲁迅先生是正直严肃的,紧锁的眉头透出他对国对民的深深忧虑,通过学习本文,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童年鲁迅是怎样的形象?请以“我看到一个  的鲁迅,因为他  ”格式,写出你的感受。

我看到一个调皮的鲁迅,因为他沉迷于拔何首乌,导致了泥墙被毁,他趁老师不注意,就在上课时画《西游记》和《荡寇志》的绣像。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共只用了两个课时,因为问题设计比较简单,前面又有动画片的铺垫,同学们对文本非常熟悉,文章的描写唤醒了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每个孩子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是非常活跃的。下课铃响了以后,9班有很多孩子围着我要表达自己的看法,10班则有很多孩子还在奋笔疾书,让我非常感动。长文短教,课堂简约,但是效果却是丰厚的、学生受益是长期的。

(三)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几乎按照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作者通过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深深的怀念之情。面对这篇文章,我不知道如何裁剪,最终长文短教,快刀斩麻,用一个课时处理完了这篇文章。

首先,归纳事件,分析形象

本文主要通过叙事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在执教时,将归纳主要事件作为第一个教学目标。上课后直接展示问题:课文记叙了阿长的几件事情?通过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阿长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默读课文,能够很快归纳出写了阿长的五件事情:称呼的由来;不好的习惯;古怪的仪式;长毛的故事和买《山海经》。

“称呼的由来”侧重表现阿长悲惨的命运,没人在意她真实的姓名,“不好的习惯”表现她的粗俗,“古怪的仪式”体现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长毛的故事”则表现她的迷信,“买《山海经》”表现了她以我的喜好为中心,体现了她对我无私的爱。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阿长的人物形象理解,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后明确:阿长是一个粗俗、唠叨甚至有点啰嗦的人。随着故事的发展,阿长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她对鲁迅真挚的爱以及身上的仁慈、善良等特点贯穿了整篇文章。鲁迅对她的情感也越来越深沉。她的身份是卑微的,其貌不扬,身上甚至有很多缺点,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鲁迅的成长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深切的关爱。

其次,长文短教,品析重点

“为鲁迅买来《山海经》”是本文最重要的情节,我在上课时,就将这个片段作为文章的重点,带着学生仔细品读。首先请同学朗读课文的19至29自然段,再次加深对这一情节的印象,然后展示问题并讨论:阿长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何反应?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问题1和问题2的答案可以在课本中找到:说了也无益,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作者不抱任何希望。当我看到了《山海经》时,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身震悚,因为以前没抱任何希望,当梦寐以求的《山海经》就在眼前时,作者喜悦震惊,一切太出人意料了。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是照应前文“长毛的故事”中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前者发自肺腑,后者带有戏谑之意,两相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恩敬重之情。

最后,随堂练笔,指导选材

品读完“买《山海经》”的情节后,我带领全班齐读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这两段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之情。感情含蓄内敛的鲁迅,极少在文章中直接抒情,这两段文字足以看出阿长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整篇文章的结构一波三折:古怪的仪式(不以为然)——长毛的故事(产生敬意)——打死隐鼠(敬意消失)——买来《山海经》(伟大的神力)。文章的情感一张一弛,呈螺旋形推进。结构上先抑后扬,跌宕生姿。4402CF9B-B5B8-4C48-A5B8-DEA2E0821ABA

鲁迅写阿长不仅写出她善良的一面,也展现出她饶舌、迷信的一面,这样写不但无损阿长的形象,还显得更加真实。人都是优点缺点并存的,在写作时,我们一定要多角度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阿长生前看到了这篇文章,她会怎样对鲁迅说呢?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了随堂练笔。

练笔展示:

哥儿,谋害你的隐鼠真的很抱歉。还有睡觉的姿势不是我所能控制的。但是哥儿,你这样背地里说人闲话也不大地道吧?你还记得我让我很感动,以前和你在一起的时光让我很快乐,谢谢你,哥儿!(韦韬)

(四)

《藤野先生》长文短教教学简案

《藤野先生》課堂简案

执教:孙宏 整理:刘海琦(华南师范大学实习生)

一、课堂导入

鲁迅先生在日本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写成了文字,也化作了一朵花,他在晚年慢慢地拾起,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藤野先生》。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直接描写人物、以人物作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并不多,我们初一学习了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这篇文章写了他的老师,本文的主人公藤野先生就是他在日本学习期间遇到的一位老师。

二、浏览课文

师: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先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翻开第六课,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文章,思考两个问题: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哪些事情?

(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熟悉文本)

三、小组合作:归纳藤野先生的形象

师:记得作家池莉曾经说过:“人的一生是差不多的,都是从出生到死亡,但是人的一生又各不相同,是由不同的细节、不同的镜头组合而成,因为镜头不一样,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其实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中,也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来构成的,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四个镜头。请同学们品读第六到二十三段,任意选取一个镜头,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写完之后四人小组交流。

【这个环节一定要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鼓励大家积极发言。】

四、分析课文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在课文的倒数第二段已经交待得很清楚了。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四件事我们可以归纳出藤野先生的形象,作为写人的文章应该就可以结束了?可是在这篇文章,他还写了其他的事情,明明是写藤野先生,前面一到五自然段,写的是他在东京的时候。后面还写了看电影的事件,还写了匿名信的事件,跟藤野先生毫无关系。他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情?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好,我们先来看前面五段,为什么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的事?是否多余?请同学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示例:我觉得这里不存在多余。因为这里写的是见到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在结构上面引入背景,对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也起到作用。

……

老师总结分析:你们看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表示了没有区别,中国人到了日本是要去学知识的,但是他们到了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和在国内差不多,春天到了就去看樱花。于是我们回想起林升的诗,山外青山楼外楼——(学生低语: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时在中国国内,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但他们到了东京以后,依然是醉生梦死,所以说作者毫不客气地用一些反语来讽刺他们,白天是“标致极了”“脖子扭几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到了晚上他们就在跳舞,都在做跟学习没有太大关系的事情。讲到这里,我就想起上一次上课的时候,有同学发自内心地说:“我们要学习一些对国家有用的知识,而不是学习像跳舞这些没有用的知识。”因此作者对东京感到了失望,觉得在东京学不到东西,他就换了一个地方,去了仙台。

师:过去这么久了,这两个地名他还记得。一个是日暮里,它本身是一个地名,没有任何意义,可是鲁迅先生坐在车上看到这个地名,对这个词印象很深刻,一看到“日暮里”就往往涌现出一些复杂的情感,“杜鹃声里斜阳暮”,可能想到了国家,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因此印象深刻。还有另外一个地方“水户”,朱舜水先生当年客死在这个地方,朱舜水先生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明朝灭亡后,他不愿意做亡国奴,东渡日本,在水户定居讲学。通过这两个地名也可以看出来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他为什么要去学医,也是爱国情怀使然。同时课文第五自然段正面衬托出作者在仙台受到的优待,教职员工的优待也从正面衬托下文藤野先生对“我”的厚待。而文章二十四到三十一段则在交待他弃医从文的原因,在他看来,这些人的行为和藤野先生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藤野先生的伟大。我想起了我们前天学习的第五课,讲到了日本的右翼分子,这些青年就是当时日本的军国主义者。

五、课堂练习: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对藤野先生的评价,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说他很感激藤野先生,想写一封信,但是每次写完以后又撕掉了,也不知道写什么,一直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都没有给藤野先生写信,留下了一个遗憾,今天这个遗憾要由大家来填补了。阔别二十年以后再次重逢,鲁迅先生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注意写的是作者当时的心迹。

师:好,我们现在要来做这样一件事情,很多同学都写完了,前后两个人或者同桌两个人把自己写的内容带着感情读给对方听。

下课前,为了重温一下课文,观看课文朗读的视频,再一次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附:【学生心语】

鲁迅先生的文章都很长,还记得孙老师给我们上《社戏》,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宏哥解读得很精彩。宏哥在最后还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晚看的戏,吃的豆确实不怎么样,却成了鲁迅先生一生的回忆?”在老师的讲述下,我沉浸在鲁迅先生温暖,美好,理想的童年中,久久不能忘怀。(雷震霖)

《社戏》是一篇长长的课文,有8页之多,而孙老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上课。先是放了一段和《社戏》有关的视频,然后提问:这是一出怎样的戏?这是一群怎样的观众?这是一种怎样的江南风情?带着我们了解情节,分析人物和环境描写的技法,最后告诉我们: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里有好文章,歌颂的是真善美,鞭挞的是假恶丑。(李浩鸣)

孙老师的课,就是过瘾!宏哥上课,轻松幽默,经常通过课文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关联,达到情感共融的体验。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艺作品,他能如讲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刻板的古诗、文言文,他能像讲段子一样有趣生动,听完他的课,你不仅能了解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更能体会到他的独特魅力。宏哥每次都能把我们深深吸引进去,或哄堂大笑、或意味深长、或受益匪浅,不觉间你就会爱上这位嗜扇如命、有趣的老师。(张晋昊)4402CF9B-B5B8-4C48-A5B8-DEA2E0821ABA

猜你喜欢
阿长藤野三味书屋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三味书屋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沙县小吃
藤野先生谈鲁迅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阿长买《山海经》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