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梅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等待,用足够的耐心去唤醒学生智慧的头脑.教师应准确把握等待的时机,掌握等待的艺术,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知识的学习中自由翱翔,呈现精彩纷呈的课堂.学生也会因此进一步了解知识,在知识的学习中开动脑筋,提出建设性的解答方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等待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这一理念除了强调学生创新意识的改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亲身实践,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地等待,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完成知识的构建,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调整.
一、在学生疑难时等待
学习起源于思考,疑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因此,在探索阶段,学生会产生疑问,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敏锐地捕捉学生产生疑问的这一过程,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通过让学生自主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例如,在学习“找规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两边植树,每隔20 m栽1棵树,两边都栽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很多学生直接回答5棵,也有的学生回答6棵,还有的学生稍做思考后说是12棵,同学们都坚持着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又问:到底需要多少棵树呢?学生在仔细读题后,通过画图的方式重新思考解题方案,思考另外几个答案为什么对或不对.教师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题目要素的分析,使其通过画图、思考与交流的方式掌握错误思维产生的原因.这里有的学生认为需要6棵树是因为忽视了题目中在道路的两边都要栽树这个条件.
二、在学生出错时等待
当学生在数学学习时暴露出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发现错误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某旅馆有25间双人房、45间三人房,这个旅馆一共可以住多少人?这个题目看似比较简单,然而学生在解答时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方法为2×25+3×45,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计算方法为(25+45)×2×3,后者显然是不对的.这时教师没有马上做出评价,而是微笑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便会主动改正.
三、在学生思考时等待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环节中会涉及一些新的和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超过他们的思维,如一个刚入学的孩子看到加减法问题时,对于这一全新的概念很难充分理解,也很难想象一个数量与另一个数量相加的场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其思考的时候给予充足的时间.教师可采用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主动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观察图表和图画可以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但是这种视觉效果还比较单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让小学生较容易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并留給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思考.在教学的环节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大量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到舒适,使其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去思考问题,不会感到匆忙,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思考出新的东西,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也会越来越容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自主思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学会等待,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深入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
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分歧时,这时教师可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从而擦出奇妙的火花,而教师只通过简单的引导就能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其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并没有完全重合;有的学生则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其沿对角线对折后剪下来的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还有的学生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对折后剪开,可以拼成长方形,而长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因此,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此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引导,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分析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耐心与智慧,课堂之所以可以充满活力,就是因为学生面对一个个生动的实例能通过自主思考得到结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自主探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在进行观点表达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分歧,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学会等待,即让学生在不同的观点中去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需要等待,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思考,提高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过程时的整体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提高效率,真正帮助学生感受到教师提问的价值、意义及目的.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马上让学生回答的情况,这种情况之下,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相对较短,如果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回答出问题的答案,并不意味着学生没有对知识进行理解,或是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较差,而是学生在进行问题的思考,说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如果学生能够直接回答出问题,也并不代表教师教学质量高,因为很多表层问题学生不需要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进行“长方形周长”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张大叔用22根1 m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那么该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在进行长方形花圃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利用22根1 m长的木条确保花圃的面积最大?在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不应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而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等待学生的答案.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一点一点分析教师题目中涉及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并且分析问题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知道,整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2 m,而长、宽都是整米数.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先引导学生了解问题、熟悉问题,在适当的时机提出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思考,逐渐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后,学生无法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利用牙签进行摆放,让学生动手探索22根1 m长的木条能够围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最后得出本次问题的答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渐渐理解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解题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给出的题目中的一系列条件确定相应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基础的、不变的,本道题中不变的数据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为22 m,故可在此数据之上进行思考与操作.学生通过自主思索及动手实践,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及计算能力,而教师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期待,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6239630A-E1D2-473D-AC0F-068B898BEF19
四、在学生发言时等待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学会等待,给予学生充足的发言时间,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元认知思考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分配好数学问题之后,要让学生集思广益,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合作,尊重学生的发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每一个阶段,一旦让学生发言,就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思路.教师在数学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指导学生发言,并留有大量的时间,可将实际情境纳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某些数学概念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厘清数学解题的思路,让学生思考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发言时,教师要学会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可以以面部表情或者肢体动作对学生的发言加以肯定,从而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信心.通过反馈,小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对他们的赞美,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就会乐于思考、乐于发言,可以自主总结出很多的数学规律.
在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该珍视并重视学生的每一次发言.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出一道应用题后,应该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题目.以这一题为例:学生去参观博物馆,需要乘坐汽车,每一辆汽车的最大载客人数为45人,要求用3辆汽车,两次把所有学生全都送到博物馆.那么去参观的学生至多有多少人?其中一名学生提出了计算方法:45×3×2=270,另一名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45×2×3.教师让学生自主讨论这两种方法是否正确,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后,会自主得出结论.
五、在学生提问时等待
在学习“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这样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可以从已有的情境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信息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数学问题,并且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解题效率.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观察之后,可以结合乘法分配律这一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教师在这一阶段让学生自主写出几组不同的等式,其目的是通过等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观察,让学生了解并且发现不同的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会经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和概括几个不同的过程.在课堂上,当学生大胆提出猜想,教师为确保教学更加生动,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学会等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将学生的问题抛给其他的学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热情.教师还可通过分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地去验证他们的猜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知,也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六、在学生学习激情迸发时等待
教师在教学的环节中应联系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融入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应把握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各类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然后为学生营造情境,让学生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经过讨论与交流,他们展示出三种测量方法,其一是滚动法,其二是化曲为直法,其三是把纸片对折再对折,测量圆弧的长,再求总长.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拿出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一块小石子,甩动绳子形成一个圆,然后提问:这个圆的周长,你可以测量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陷入了迷茫,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全班学生激情高涨,主动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巧妙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完成自主探究,通过实践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更加自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尽管产生了困惑,但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圆形周长计算的最佳方法.
在这节课中,教师给了学生足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分析和了解与圆相关的内容,还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提高对圆相关知识的了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将所画的圆剪下来进行实践操作,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画一画、量一量或折一折,然后与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与圆相关的问题,根据圆的特征进行分析和了解,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又可以画多少条直径,而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用画、折等不同的方式来验证直径、半径的数量.
七、在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中等待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与反思,并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时给予充足的时间,针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数学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相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
八、在学生张扬自身个性时等待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主动构建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彰显自己的个性.数学学习需要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在共性讲解的基础上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时,要耐心等待,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九、结 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善于使用等待艺术,重视等待,学会等待,在静静地等待中获取惊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在自主思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參考文献】
[1]谭春辉.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特征分析[D].渤海大学,2020.
[2]赵继华.小学低中高不同年级诵读教学有效标准评价研究[J].中华少年,2020(8):103,105.
[3]雷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J].学苑教育,2020(3):47.6239630A-E1D2-473D-AC0F-068B898BEF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