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自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的印发,广东省考试院决定不再颁布考试大纲,而是以目前实施的课程标准(2011版)作为命题的依据。此“意见”释放出来的信号,就是要求学校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培育。这意味着中考命题会跳出框架,变得更加自由和灵活。
经历了2020年和2021年两年的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后文简称“中考”)的改革,我们一线教师不难发现,中考试题凸显出“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特点。如何体现“新课标”要求和统编教材知能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检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渗透以考导教导学的测评理念,是对中考命题人的全新考验。尤其是面对广东省教育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一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中考卷尤为可贵,而2021年的广东省中考试题,就是一份高质量的命题。
一、立德为先,濡养正念
1. 精选语料,凸显价值,培养三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文学类文本《望北哨所》出自军旅作家石钟山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守边战士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来表达强烈的家国情怀主题,寓意两人爱情的红绸带,象征着正义、忠勇,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给冰冷、晦暗的文本色调,增添了一抹暖,保家卫国、舍小家为大家的忠勇精神温热着读者的内心,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其中,17题对于文本主人公是谁的问题设置,以及18题揣摩女主人公把红绸带留在山上的原因的问题,更是紧扣小说阅读的基本思维路径“情节——人物——主题”,跳脱出以往小说阅读的常考题型。18题看似为开放性题型,实则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文本,是否真正领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四道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地考察了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能力。
实用类文本“三星堆数字化博物馆”语料出自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为非连续性文本形式,且语料时效性非常强,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在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数字化博物馆的内容又紧扣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更广泛地关注生活。14题“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让破碎的瓷器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题目的设置,让学生讲文本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现了命题的情境化、应用性,同时也能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国家自豪感。非连文本的选取,能全面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筛选整合、归纳推理、分析判断等能力。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则选取《曹刿论战》和《资治通鉴》“筑白石营垒防守”的片段,两则语料主题鲜明,均为军事题材,焦点在军事攻防的策略上,故事生动,可读性强,阅读难度适中,课内文言文考查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词,以及重点句,课外文言文则考查一词多义、断句以及内容问答,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对比阅读,既守正,又有所创新,包含的文言现象颇具文言语体文类的典型性和规范性。从主题来看,也符合日益强盛的中国特色,结合2020和2021年中国及全世界范围爆发的疫情,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日益重要,军事题材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家国情怀。
这些育人因素在命题语料中巧妙渗透,都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中考测试中受到了正能量的启迪与感染,从而正确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2. 视野多维,关注生活,关注世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習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涵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学也应努力让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2021年广东省题选择多维视角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社会发展,思考社会生活,对引导学生提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学类文本语料出自《作家文摘》2021年5月版,让学生关注和平年代所不易关注到的军人风姿;非连续文本语料,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8日版,让学生了解到考古专业性工作以及结合现代化手段的发展趋势;课内文言文选自《左传》,课外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让学生了解到战争进程中决定性策略,以及有志之士的爱国热忱;名著阅读选自明清名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让学生了解古代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众生相以及“真儒”的思想导向;语言运用素材选自唐朝王昌龄《从军行》,让学生从“雪山”“玉门关”“楼兰”等元素中感知塞外风光以及戍边将士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词语运用中南粤大地浓浓读书氛围、天问一号命名以及病句修改中《国家宝藏》、粤剧元素,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层面与广东本地特色的重要元素。
中考试题中语料的选择,时刻提醒教师和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只有视野多维,以部编版教材为基点,广泛地关注生活与世界,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
二、创新巧变,促升素养
2021年广东省题极大程度延续了2020年的中考风格,稳中求变,亮点频出。
1. 亮点一:注重学科特点,题型求变
文化传承是语文学科教学重要的一个功用。部编版教材中,古诗文124篇,占比从以前的不足一半上升到51.7%,以往古诗文默写10个句子共10分。学生如果遇到不熟悉的诗歌,丢分则成为了必然,今年古诗文默写更加人性化,12个句子共10分,大大增加了学生得分的比例,也增强了学生考试的信心,更有利于一线教师的古诗文教学,也非常符合考试测评“以考促教促学”的基本原则。
“新课标”7-9年级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部分指出:“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以往语言运用题,大多以压缩语段、对联、仿写形式为主,多年未作大的改动,今年的语用题增加了学生对于书法的鉴赏、断句以及诗歌题材的感知,命题紧扣“新课标”,在难度降低的前提下,又增加了对学生的美育。0A58EFE0-5C7F-4031-8145-AFA275C312B6
文学类文本中第17题“你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谁”,以及18题“以‘她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回答”的问答设计,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文本人物、情节、心理以及主题的全面把握,而避开了以往概括、赏析、写法等常规题型的考查,拓宽了考查的广度,也增加了学生对于文本把握的灵活运用能力。
写作则更妙了,一反常态,给出全文的结尾“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虽是结尾,但其实已暗含主题的限定,学生材料应选取符合“少年”视角的人物或事情,着眼点也应关注“才是”以及“模样”。“少年应有的模样”应是怎样的模样,是进取、责任、担当、自信……为什么这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以及以前不认为是,但现在认为是,才符合“才是”这个颇具转折意味的关键词。这比起给出全命题、半命题或者话题,更考验学生的审题立意的能力。
2. 亮点二:紧扣教材课标,内外迁移
文言文阅读一直以来都是将课内与课外分开考查,今年则合并考查,将以往的6道小题,缩减为5小题,考查点依然是课下注释中出现的实词、重点句,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延伸的一词多义、断句和问答。问答重点检验学生是否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形式上又有所创新,更加灵活,也倒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更多从运用能力方面去培养。
3. 亮点三:渗透教法学法,注重思维
语文测评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2021年广东省题就很好地体现了传递思维方式,渗透教法学法的命题精髓。
“新课标”明确要求“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并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名著阅读板块对于《儒林外史》的考查就非常符合课标要求。20题,有关虞博士的4件事,按先后順序排序,免去了学生概括不准确之苦,降低了难度,但又真正检验了学生是否对教材推荐的名著进行“真阅读”,还是以大量片段阅读练习代替学生的完整阅读。21题创设了真实的校园情景,以文学社刊物活动的形式,让古典名著的阅读更具有现实意义,更生活化,拉近了学生与古典名著之间的距离。“真儒”推荐表的设计,无不在检验学生的真阅读,以及能否在阅读后对书中人物进行类别化,并对儒林中形形色色人物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理解。把浅层阅读,引向深度阅读,这也为一线教师正确开展课外名著阅读,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0A58EFE0-5C7F-4031-8145-AFA275C312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