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苍凉

2022-06-06 13:25尹环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张爱玲红楼梦

尹环

【关键词】《倾城之恋》;张爱玲;《红楼梦》

一、人物

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倾城之恋》男主人公范柳原的形象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贾宝玉。

范柳原的第一次出场是通过徐太太之口:

“徐太太打算替宝络做媒说给一个姓范的,那人最近和徐先生在矿务上有相当密切的联络,徐太太对于他的家世一向就很熟悉,认为绝对可靠。那范柳原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华侨,有不少的产业分布在锡兰马来西亚等处。范柳原今年三十二岁,父母双亡。白家众人质问徐太太,何以这样的一个标准夫婿到现在还是独身的,徐太太告诉他们范柳原从英国回来的时候,无数的太太们紧扯白脸的把女儿送上门来,硬要推给他,勾心斗角,各显神通,大大热闹过一番。这一捧却把他捧坏了,从此他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由于幼年时代的特殊环境,他脾气本来就有点怪僻。他父母的结合是非正式的,他父亲一次出洋考察,在伦敦结识了一个华侨交际花,两人秘密地结了婚。原籍的太太也有点风闻。因为惧怕太太的报复,那二夫人始终不敢回国,范柳原就是在英国长大的。他父亲故世以后,虽然大太太有两个女儿,范柳原要在法律上确定他的身分,却有种种棘手之处。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然后方才获得了继承权。至今范家的族人还对他抱着仇视的态度,因此他总是住在上海的时候多,轻易不回广州老宅里去。他年纪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范柳原以一个“浪荡子”的形象出场,让人想到在王夫人口中以“混世魔王”之称第一次在黛玉面前直接出场的宝玉。范柳原的身份气质都与宝玉有几分相似。范柳原“庶出”的身份使得他不能容于家庭,“无意于家庭的幸福”更使得他被族人仇视;放荡的品行、古怪的脾性以及对婚姻关系的漠视更是使他不能被主流社会接纳。这无一不让人想到被家族寄予了“补天裂”重望的宝玉。宝玉的价值观自然不能被社会接受,始终背离传统,始终游离于规划之外。“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无意于家庭幸福”简直是宝玉和范柳原的共同写照。

两人放浪形骸的举止也是有相似的深层原因的。同为富贵闲人的两位公子哥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都怀着深切的失望。

范柳原处在香港殖民文化环境中,又是个从小在异域环境中成长的归国者,言语中总是充满了对“中国情调”的戏谑讽刺,他对白流苏说过:“我的确不能算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直到最近几年才渐渐的中国化起来。”也直接地对她表达过自己的失落:“我知道你是不快乐的。我们四周的那些坏事、坏人,你一定是看够了。可是,如果你这是第一次看见他们,你一定更看不惯,更难受。我就是这样,我回中国来的时候,已经二十四了。关于我的家乡,我做了好些梦。你可以想像到我是多么的失望。我受不了这个打击,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溜。你……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范柳原因为自己的血统,即使身在国外依然向往着中国传统文化,他之所以喜欢流苏,就是因为流苏身上有他想象中的“真正的中国女人”的神韵,那“最擅长的”一低头展现的含蓄而娇羞之美感,正满足范柳原内心深处的文化选择。而当他回国之后发现中国的现状和自己想象之中相差甚远,他的失落感以及对于现代文化的失望使得他顽固地选择以自己不合于世俗规范的举止进行否定甚至报复。然而对于他成长的英国,“沦落”一词便概述了他不能容于英国文化环境的窘境,因为在英国,有中国血统的他只是一个弱国的子民,毫无尊严地寄生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国家。被排斥在在中西之外的范柳原彻底成了文化上的弃儿。

贾宝玉拥有着同他一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贾宝玉的失落是他天生的身份所定,一块被遗弃的补天石难免不自怨自艾,而接触了世俗之后他又看穿正统价值观的虚伪,不愿与贾雨村等追求经济仕途之人“同流合污”,这使得他彻底被遗弃在社会群体之外,成为一个精神上孤独的流浪汉。

范柳原和贾宝玉对于爱情的追求也是超越婚姻的范畴的,他们追求一种不被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接纳的真实的爱情。

范柳原爱情的对象自然是女主角白流苏。白流苏生活在一个典型的大家庭中。《红楼梦》致力于表现大家族纷繁复杂的矛盾利益冲突,白流苏的婆家白公馆也是充满了冷酷虚伪的算计争斗之所。白流苏在白公馆的处境和贾府中的黛玉的心境有些许相似,都是寄人篱下的飘零凄苦之感。

范柳原这么一个花花公子在遇到自己的真爱后便变得真实而诚恳。他只愿意在流苏的面前展现最真实的自我,一次次地追问流苏对于自己的感情。范柳原在精神知己面前迫切地希望流苏能够真正走近他的内心,能够真正地懂得他。范柳原对流苏的爱情,是两人身世漂泊的同病相怜产生的怜爱,是对流苏身上珍贵的古典美的欣赏,更是对二人精神契合的珍惜。可是他不愿意表露地太过热忱,用一种表面上没有付出真心的玩世不恭之态压抑自己的感情,不断地去试探流苏。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宝玉和黛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是相通的,高度契合的精神世界使他們两个有“痴病”的人惺惺相惜。可相爱的两人之间你来我往不加明示的试探猜忌总会深深伤害到对方。

范柳原与各种女子调笑暧昧,还和萨黑荑妮公主不清不楚,正如宝玉总是吃丫鬟们嘴上的胭脂,和袭人试云雨,与晴雯如胶似漆……但是白流苏对范柳原、林黛玉对贾宝玉来说都是唯一的,是充满敬意的爱,是超乎男女之情的精神爱恋。不过相比之下,流苏没有黛玉那么丰富独立的精神世界,宝玉和黛玉早在精神上交融了,而范柳原还一直挣扎在和流苏进行互通的道路上。

对于小说中主角之外的群像塑造,曹雪芹和张爱玲笔下总是一座世间女子的大观园。

在他们塑造的这些女子中,有无奈妥协不做抗争,顺从于父母与外界安排的如迎春和白公馆的几位小姐之流,也有懂得自己争取机会试图改变生轨迹的如探春和流苏之类。探春最后还是远嫁了,靠己力振兴家族的愿望还是落空;白流苏为了摆脱丑陋的白公馆,为了范柳原的金钱地位,白流苏懂得为自己创造机会,虽然在她赢得了“妻子”的身份后依旧是一派悲凉。

二、情节

《红楼梦》与《倾城之恋》的整个故事都笼罩着凄婉悲凉的悲剧意味。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这是香港沦陷之前范柳原对白流苏的一番表白,这一番话有一股悲凉的热情,汹涌的感情掩藏在凄凉的话语之下,读来仿佛暗示了整个人类走向消亡的预言,让人在深切的绝望打击下几乎立不住脚,感慨于世事無常与凄凉的宿命之感。

这和宝玉口中的“作灰作烟”多么的相似啊!

在平凡庸常的世事与人生百态中展现不可避免的悲剧宿命是《红楼梦》与《倾城之恋》共同的情节特色。所有的平凡人都能成为悲剧的主角。

小说的开头,二者都做了悲剧化的处理,《红楼梦》中游太虚幻境奠定的悲剧基调,《倾城之恋》开头凄婉的二胡,“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直接奠定了苍凉的全局氛围。

同样是追求真爱,贾宝玉的结局没有范柳原的幸运。绛珠仙子魂归离恨天,宝玉失去了最后的精神寄托,无所牵挂,飘然出世。范柳原和白流苏过上了烟火气的市井生活,却掩抑不住一股浓厚的悲凉意味,那是一种生活与情怀消亡留下的喟叹。

然而白流苏就算是在她与范柳原这场勾心斗角的恋爱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到头来不过是一个妻子的名分,这位“名正言顺的妻”落下的无非还是苍凉惆怅之感。

三、环境

曹雪芹和张爱玲都善于创设典型环境氛围达到烘托暗示的效果。《红楼梦》中与《倾城之恋》中的环境描写都体现了各自的时代气息。

“门掩上了,堂屋里暗着,门的上端的玻璃格子里透进两方黄色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朦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箱,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蓝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这是白流苏眼中的白公馆。这正如黛玉初进贾府眼见之情景。一切都是华丽端庄而典雅的摆设,却是“半旧的”样子。让人既感觉到大

家庭的富贵优雅而有文化内涵沉淀的氛围,又不似暴发户般簇新而粗陋的俗气。生活原始自然的状态和典雅古朴的装饰相得益彰,使人自然地感受到生活的气息。

《红楼梦》之中好用青绿、金银、猩红、石青、秋香色、金心绿等等绚烂斑斓的色彩铺陈出奢华的盛宴,渲染出豪门望族的生活环境,《倾城之恋》中色彩也可谓浓墨重彩。“朱红对联”上的“金色寿字团花”;白流苏眼见“红的”“粉红的”“橘红的”广告牌,“绿油油的海水”,大红大绿鲜明的对照烘托出白流苏乍到香港不安定的躁动情绪,传达出她内心的矛盾与不安。

贾府中祭祀场景的铺陈,省亲场景的渲染,一个接着一个的场面与环境,向我们展示出浓厚的时代气息。繁琐的礼仪、庄重的氛围,这些典型的环境描写向读者描摹出一副封建社会下该有的景象,也揭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的必然归宿命运。

而同样的,《倾城之恋》里内地战乱,香港沦难的的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着范柳原白流苏这样的个人与群体,在乱世中挣扎生存,走向无法逃脱的归宿,成全自己庸常平凡却又充满悲剧意味的婚姻,这都和整个环境不可分割。

张爱玲曾感叹:“可爱又可哀的年月啊!”悲剧与繁华的对比是张爱玲最爱最擅用的手法,用以展现令人深陷而无奈的大环境。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表现出的对人类宇宙的终极关怀以及对独立自我的追求深切地触动着张爱玲,她所追求的悲剧审美意味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倾城之恋》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从中可以窥视张爱玲对于《红楼梦》的继承。而张爱玲又能将这种神韵移植到现代气息之下,成就出二十世纪的传奇。

参考文献:

[1]刘俐俐.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与中国文学传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05):113-121+160;

[2]陶小红.一样的悲剧,苍凉的存在——张爱玲对《红楼梦》悲剧神韵的继承[J].红楼梦学刊,2008(01):179-191;

[3]陶小红.张爱玲与《红楼梦》研究述评[J].红楼梦学刊,2008(04):10-45;

[4]陶小红.范柳原与贾宝玉[J].红楼梦学刊,2008(06):118-140.

[5]程丽蓉.张爱玲的“传奇”小说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09):127-134.

[6]曹芝兵.《红楼梦》与张爱玲小说环境描写比较研究[J].明清小说研究,2008(03):150-156.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张爱玲红楼梦
张爱玲的美国时光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倾城之恋》:掀开传奇的华丽之袍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