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青年依托创意写作学科“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析

2022-06-06 13:23:52程夏敏
关键词:创意写作中国故事

程夏敏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新形势下国家对外宣传战略的创新性理论,在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粤港澳青年“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港澳青年文化认同感的提高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讲好中国故事”目前存在培养路径的缺乏,粤港澳青年依托创意写作学科“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对国家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的实践,其次具有大湾区学科联盟的支撑和地缘及文化基底的优势。粤港澳青年依托创意写作学科“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推进:建设大湾区“中国故事”的资源库、搭建粤港澳青年“学故事”平台和“讲故事”的平台。

关键词:创意写作;中国故事;粤港澳青年

2017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强调要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1]2019年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广东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明确提出,要深化实施“青年同心圆计划”,建设青年家园、创业基地等青年综合服务阵地,开设港澳青年服务热线,推动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公共服务有效衔接,为港澳青年来粤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2]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粤港澳青年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日趋增加,政府和社会也在极力为粤港澳青年交流、港澳青年来粤创业就业等提供机会和平台,以联动粤港澳三地在经济发展、文化认同上的高度契合。

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3]“讲好中国故事”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对外宣传的重要战略,需要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由于粤港澳具有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为粤港澳三地青年搭建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平台提供便利,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加强联系、趋同发展,保障大湾区建设和国家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背景下,粤港澳青年既是岭南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大湾区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培养他们成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大湾区故事的人才,有利于增强粤港澳青年的文化自信,引导更多的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发展、国家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一、创意写作与粤港澳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一)创意写作学科在中国

创意写作首先在以英语为语言的国家兴起,最早是在哈佛大學的课堂上进行了尝试。1936年,美国爱荷华大学设立了全球首个“创意写作项目”(Creative Writing)和创意写作学位,标志着创意写作学科的诞生。而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等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相继开设“创意写作”的相关的课程。创意写作在英语语言国家扎根后,陆续辐射到亚洲多国,例如中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创意写作落地中国至今已有十余年,复旦大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设立了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学位。随后,上海大学成立上海大学中国文学创意写作中心,并招收创意写作研究生,拥有国内首个创意写作博士点。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也相继开设了创意写作专业或课程。在粤港澳地区,香港地区的创意写作教育发展相较于广东、澳门更成熟。在香港地区,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已开设创意写作的专业和课程,在学科研究和学科教育上也相对发展成熟。而在广东地区,开设创意写作专业的主要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东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等设立了创意写作课程和创意写作教学与研究中心。在澳门地区,澳门科技大学设立了创意写作博士学位,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同发起“大湾区创意写作联盟”,推进大湾区创意写作学科教学、研究的交流进步。

创意写作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在这十几年的研究中,备受学界讨论的是“创意写作如何本土化”。“创意写作”是以文学创作为形式、以作品为载体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文化创意产业链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环节。[4]它与传统写作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写作是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为国家的文化传播、文化输出服务。美国爱荷华的经验对中国创意写作具有重要启示,首先,创意写作学科建设,可以实现本土资源向创意的批量转化,不但可以激活既有文化资源,还可以实现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再生;其次,创意写作学科可以为城市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文化原创人才,形成一种面向中国创意产业的文化原始人才培养机制。[5]在中国创意写作本土化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为创意写作提供本土化的写作资源和呈现平台。“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是对外讲好中国优秀文化、中国优秀故事,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创意写作学科的目标是激活本土文化资源以实现文化的保护和再传播。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而创意写作培养的文化原创人才正是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人才支撑。

(二)新时代外交思想——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形势下国家对外战略的创新性理论,“为什么讲”“讲什么”“如何讲”是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重点探索的问题。全球化进程促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文化输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同时也让全球人民从中国人的讲述中了解到真正的中国,纠正对中国的偏见,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有利于中国的友好外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6]这为“应该讲什么中国故事”提供了方向,在进行中国故事资源挖掘的时候也要关涉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同时要构建“中国故事”独特的话语体系,注重“中国故事”在内容和形式的呈现,使之具有可传播性和传播价值。

目前“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着两大困境,其一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相对稀缺,其二是中国故事的挖掘和转化存在一定的困难。中国故事的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要把中国故事真正传播到五湖四海,把中国的价值底蕴传播到海外,要求讲故事的人才必须具备对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贯通和传统与现代故事的转化呈现。

(三)粤港澳青年“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

有利于增强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感,吸引更多的港澳青年投身到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发展中来。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在地域和文化上同根同源,同属岭南文化区域,在讲述岭南地区的“中国故事”时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底和语言表达方式,具有讲好岭南地区“中国故事”的文化优势。培养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先向青年讲好中国故事,在青年“听故事”“学故事”“感受故事”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通过优秀的中国故事、岭南故事来吸引更多的港澳青年投身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发展中来。

有利于加强粤港澳三地青年的沟通交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共同体,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融合发展。粤港澳青年学习“讲好中国故事”也是青年自身合作交流和互助发展的过程,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共同发展,互助互成。

有利于坚定粤港澳青年的文化自信,培养青年成为新时代中国故事、中华文化、湾区故事的传播者,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对外话语权。粤港澳青年既是岭南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大湾区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由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向世界讲述大湾区故事、新时代中国故事更具说服力和传播力,有助于向世界展现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中国。

二、创意写作如何能“讲好中国故事”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呈现方式

在数智时代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呈现方式具有多元化、跨界化、快捷化的特点。近些年,海外热播的中国影视剧、短视频等都在证明“讲好中国故事”对外宣传战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主要是官方和民间,官方渠道主要有《舌尖上的中国》《记住乡愁》《年味贵阳》等由中央电视台或地方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民间渠道主要是网民通过短视频、文字等在社交平台进行中国故事的诠释,如李子柒、阿木爷爷、滇西小哥等,通过拍摄中国田园生活、传统木工技术、云南风土人情的短视频而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受到热捧,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点击量。基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和精美内容的制作,河南卫视的国风文化展示节目成功出圈。《唐宫夜宴》《中秋奇妙游》《舞千年》等文化节目,通过VR、AR、XR的技术让舞者、表演者“进入”博物馆文物、少林寺壁画里,形成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技术的碰撞,实现了文化呈现的跨界性。中国故事在新时代的重现呈现、重现传播,要求对传统文化、传统故事在现代话语体系下进行转化和再现,这对“讲述”中国故事的人从形式和内容的创作上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创意写作本土化的目标正是培养更多“书写中国”“讲中国故事”的新型写作人才,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人才培养的平台。

(二)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的要求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为了应对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国家、社会发展而提出的,与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一起在国家启动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被强调要全面推进发展。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丽明认为,中国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在于,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着眼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任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节点,基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主张,促进文科发展的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家化、服務人员的现代化目标。[7]创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契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通过创意内容生产和内容转化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为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创意写作参与“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国故事的二度创意的转化,把优秀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价值融入到影视、网络小说、短视频、游戏、综艺节目等,通过更丰富、受众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国故事的传播。

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8]由此,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高校育人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此给出了答案:“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特别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9]创意写作学科教育融入“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宣传政策,以“中国故事”为创意写作资源和内容,培养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型创意写作人才符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增强粤港澳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粤港澳学生青年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之一,引导他们融入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建设,成为新时代大湾区和国家故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三、创意写作参与粤港澳青年“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路径

(一)建设大湾区“中国故事”的资源库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和故事资源庞大浩瀚。故事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未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纳,无法形成对“讲好中国故事”的良好支撑。因此,要做好“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培养,必须组建专家团队进行中国故事库的初步建设,并且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中由专家团队与创意写作人才不断地充实故事库,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讲中国故事,培养更多人讲好中国故事。粤港澳青年由于地缘关系,长期浸润在岭南文化中,对岭南文化熟知。培养粤港澳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从讲述岭南故事、讲好岭南故事开始,一是从对岭南文化的体悟和文化阐述上更具有优势,二是对港澳青年增强文化认同感具有从易到难的一个过程,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为讲好其他中国故事做好铺垫准备。

在进行大湾区“中国故事”资源库建设时,既要考虑到地缘文化和粤港澳青年的特点,还要考虑到国家发展战略和需求、国际形势变化、文化创意产业和大湾区建设的发展,挖掘和筛选出具有大湾区特色、适合新时代转化和传播的“中国好故事”。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大湾区“中国故事”资源库是动态性的,要适时地淘汰不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旧故事,增加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故事。

(二)搭建粤港澳青年“学故事”的平台

创意写作是一门从“输入”向“输出”转化的实践性学科,因此“输入”是课程教学的第一步重要内容。把“讲好中国故事”融入到创意写作课程中,“输入”教学就是“学故事”的过程,粤港澳青年学生通过听故事、学故事、感受故事而实现对故事的内化。搭建粤港澳青年“学故事”的平台,就是要搭建故事和青年学生内心之间的桥梁,不单单是学生对故事在知识性上的了解,还有学生对故事文化价值的感悟和触动。

在教学中,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原则搭建学习平台。在理论学习上,学生要尽可能地大量阅读经典文学、经典文化著作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师在课堂里也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感受中国故事,并将其作为写作资源进行二度创意的转化或者是融入到自己的原创写作中,实现输出性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中,可以以视频、音乐等形式进行教学辅助。在实践学习上,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前往岭南古迹、博物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古村落等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地感受、实地采集的方式,帮助学生激发创意思维,挖掘更多的实地写作资料,创新写作角度和焦点,创作出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三)提供粤港澳青年“讲故事”的平台

粤港澳青年通过创作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后,最关键的是传播的平台和方式,这既是创作成果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功能的方式,同时也是继续激发创作人才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得益于技术的变革,数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创意写作“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文化纪录片就是国家对内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而其中有大量的故事腳本、讲解词需要创意写作人才来完成内容的生成。《故宫100》和《台北故宫》都是历史文物纪录片,但是两者呈现出来的叙述方式和叙事风格截然不同。《故宫100》是以时长6分钟的短视频,展现故宫宫廷建筑的艺术,主要使用大广角、全景式镜头凸显建筑的恢弘,讲述建筑的构造、历史和价值作用等。《台北故宫》以每集20分钟为叙述时间,聚焦于台北故宫的顶级文物如毛公鼎、汝窑、四库全书等,着重讲述文物如何飘洋过海来到台北以及在迁徙中为文物保护作出努力的人物故事,传递出人与文物交错的感性叙事。由此可见,即便同属文化遗产,可展现、可叙述的角度和方式是各式各样的,不变是其中中华文化价值和内涵。除了纪录片以外,文化类综艺节目、传统文化元素游戏、VR数字博物馆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也为粤港澳青年“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平台。随着数智时代的发展,未来可供粤港澳青年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会越来越多。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也有义务继续寻找新平台、新方向,提升平台与创意写作的粘合性,为“讲好中国故事”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全文[EB/OL].(2017-07-04)[2021-11-25].http://www.pprd.org.cn/fzgk/hzgh/201707/t20170704_460601.htm.

(下转第62页)

猜你喜欢
创意写作中国故事
分析以童书阅读促进小学生创意写作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23期)2017-04-07 09:39:1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意写作能力培养特征分析
文学教育(2017年1期)2017-02-10 23:04:48
高校中文教育改革与“创意写作”学科建构的几点思考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20:26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01:31
浅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环球时报(2015-04-03)2015-04-03 14:22:17
写作课创意化教学散论
江西教育C(2015年3期)2010-11-18 2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