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现状与提升策略

2022-06-06 13:23:52林瑶谭毅
关键词:资助育人

林瑶 谭毅

摘  要:资助育人工作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经济困难情况,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和开发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进而实现育人目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研究抽取广东某所高校的304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和一般健康量表,了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现状。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一般健康情况均低于普通学生;第二,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情况在父母的教养方式、学生的成绩和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鉴于研究结果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提升可以从转移关注焦点,转换个人思维,转变课程理念和转向课外活动实践四个方面加以展开。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资本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1]国家和社会除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问题外,同时还需注重学生幸福感和自信心的建立。高校传统资助工作偏向于关注经济资助的力度,着重强调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工作,尽量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而失学”,解决学生基本的物质需求。然而,资助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心理、思想、道德、意识等方面实现育人效果。[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除了要面对学习风格的变化,同时也要适应生活环境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因此,在充满变化的高校校园中,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快融入校园生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容忽视。探讨如何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环境变化与生活挫折,成为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研究相关综述

(一)理论基础

1.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最早起源于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在发现习得性无助原理的基础上,发现人的积极心理也可以通过引导和训练的方式获得。这一观念的提出符合心理学中“防重于治”的概念。它从积极的角度出發,研究积极体验,积极品质和积极的环境给人带来的影响,从而发现人的美德和人格力量。[3]换言之,积极心理学通过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人格力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积极心理学的推进对于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

2.积极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欧洲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体系中。心理资本的概念提出后,与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并肩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四大资本。心理资本主张引导个人将现实的自我向可能潜在的自我,或者在组织学领域中,向集体的自我产生运动。也就是说,心理资本更强调的是人类潜能,用发展性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关注的焦点是“你是谁”以及“你能成为谁”。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心理状态,具体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其中,自我效能是指对自我能力能够进行有效评估,并且相信个体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果;韧性着重强调个人在面对失败和困境时,能够快速从低谷中走出,迅速复原并且超越;希望主要关注个体在取得成功和在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积极的状态,达到目标之后能及时调整目标;乐观是指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和失败能够进行积极归因,能够看到失败和挫折的积极能量。21世纪初期Luthans(2008)等人在通过对积极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将两者相结合,提出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同时也发现对组织或者个人的积极心理资本开发有助于其更好地持续发展。[4]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

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造成了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标准的不同。为实现精准资助,广东省自2017年开始推行高校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采用《广东省家庭经济困难信息佐证表》。表中列出了可能致贫的49个项目,并为每个项目赋予一定的分值。认定过程由学生自己申请和提供佐证材料,高校院校两级复核材料。最终根据系统相应的分值划分经济困难程度,以量化的形式提高资助的精准度。

(二)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实际意义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高校的积极落实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条件基本得到保障,但心理贫困仍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需要攻克的难题,也是高校提高资助育人实效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积极心理资本着重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培育情况,从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介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和高校落实资助育人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1.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角度

张阔等(2010)在研究中发现心理资本与反应心理健康的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积极心理资本积累情况对心理健康存在积极影响。[5]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资本实现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存在理论可行性。这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视角。通过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积累,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大学适应期。

2.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新保障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因素和生活条件的影响,相较于普通学生,影响心理因素较多。李瑜(2021)在研究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情况时提出,高职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因受到经济形势和物质贫困的影响,心理贫困的情况会直接折射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上,同时也会阻碍其学业的发展。[6]鉴于此,分析受资助者的积极心理资本现状,有利于更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培育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及校园环境,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3.有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和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两大工作模块。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探索相应的对策,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预防和心理干预。另一方面,大学生资助形式主要是经济资助,如果资助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感恩教育、自立自强教育等,会容易导致受资助者滋生“理所当然”的心态。积极心理资本研究可以发掘个人的潜能,实现“助人自助”,展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作者提供新的思想参考。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现状研究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广东一所高校的学生作为被试,结合广东省高校精准困难学生的认定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304份,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179人,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125人。

2.研究工具

该调查问卷由课题组根据调研问题的需要进行设计,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贫困程度、教养方式、是否单亲家庭、学习成绩、担任干部情况和人际关系等信息的调查。

研究材料的心理资本量表采用2010年张阔等研究者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量表(PPQ),总共为26个测量问题,包含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和希望四个维度的测量,采用李克特七点计分,得分越高其心理资本的水平越好。

为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情况,此次研究采用李虹等人编制的一般健康量表(GHQ-20)[7],其中包含自我肯定量表、忧郁量表和焦虑量表三个量表。以往研究表明,该量表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中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

此次研究从电子问卷统计后台导出有效问卷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结果用SPSS21.0进行分析统计。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研究结果和讨论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现状

在这次研究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总均分为4.52(如表1),全部的样本学生的总均分为4.63,普通学生的总均分为4.79。根据数据结果,以理论中值4为参考值的标准,高校家庭經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处于中等以上的水平,普通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总均分略高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根据统计结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各维度均分顺序为希望(4.96)>乐观(4.79)>自我效能(4.23)>韧性(4.21),普通学生在四个维度的均分均高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现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根据被试的测量结果(如表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GHQ-20量表总均分为5.99,GHQ-自我肯定(反向计分)均分是3.64,GHQ-忧郁量表的均分是1.54,GHQ-焦虑量表的均分是1.26。从GHQ-20总均分对比来看,普通学生的GHQ-20量表总均分为5.99,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测量高于普通学生的测量。以上数据说明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另外,采用SPSS21.0进行Pearson检验分析可知,GHQ-20量表总均分和积极心理资本量表的总均分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Pearson相关系数为-0.357,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与学生一般心理健康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越好。因此,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积极意义。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差异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影响因素,此次研究调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背景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与年级、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单亲与否和班干部经历等情况的差异不存在显著性,与家庭经济困难与否、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学习成绩、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差异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

(1)积极心理资本与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积极心理资本四个维度的差异进行检验(如表3)。根据检验结果可知,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和乐观情况在是否家庭经济困难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韧性的维度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韧性平均值还是略高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说明学生的经济情况对学生的韧性养成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整体水平来看,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韧性水平略高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广东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指导意见》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设置包含特殊困难,比较困难和一般困难3个等级。为了进一步探索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水平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性,对高校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在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如表4)。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积极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上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存在差异性。在四个维度中,自我效能和希望两个维度在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上存在差异。此外,根据数据可知,特殊困难的积极心理资本分值在三个等级中处于最低的位置。进一步观察四个维度的测量得分可发现,除了韧性水平之外,特殊困难的学生在其他维度都低于其他两个等级的同学。总体来说,特殊困难等级的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较低。

(2)积极心理资本与父母教养的差异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如表5所示)。根据数据分析可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及其各个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四种父母教养方式的统计结果中,民主型家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更为理想;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我效能和韧性上的数据上均低于4分(中数M=4),分数低于中等水平。

(3)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成绩的差异分析

总体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在学生成绩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从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上,学习成绩在上游的学生希望水平比较高,但是其他维度的心理水平处于较低的位置;从总体水平来看,学生成绩与心理资本的数据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成绩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成绩较好而家庭情况较差的大学生,由于经济的压力、成长条件的有限、视野的局限和家庭的期盼等原因,学习成绩带来的压力大于动力。因此,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反而更需要注重心理资本的积累和提升。

根据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和四个维度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如表7所示)。同时对比各个维度的上均值(如图1)可知,人际关系与积极心理资本情况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人际关系较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较低,并且在自我效能、韧性、乐观等维度上都低于4分(M=4),低于中等水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越好的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支持,对自身能够进行正确客观地评价,其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因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存在积极意义。

(三)研究小结

根据数据分析和讨论可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一般健康情况均低于普通学生。尽管从绝对数值上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的结果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其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和一般心理健康情况均低于普通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情况又与学生的一般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关系,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越好。因此重视和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对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具有现实意义。

根据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被调查者的背景情况的分析可知,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积累存在影响。家庭层面上,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家庭经济情况被划为特殊困难的学生(包括建档立卡户、低保户等)以及在专制型和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较低。在专制型和溺爱型的家庭中长大的学生,在自我效能和韧性的方面表现较为明显,容易对自身能力怀疑,遇到困难时也习惯进行消极归因。个人因素产生中,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影响比较明显。根据此次研究数据,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成绩呈现负相关关系,与人际关系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应该关注学习成绩较好但是人际关系较差的学生。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提升策略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和个人成长缺乏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之后容易出现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问题。因此,高校实现资助育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原因和困难情况,同时要通过了解学生的成绩情况、家庭相处模式等信息,在观念转变、个人培养、课程改革和增加实践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探索,获得主观幸福感。

(一)转移焦点,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

在当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经济资助还是占主要地位,并且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能得到不同程度上的资助。但资助育人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物质资助,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调研数据显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均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目前研究者更多的关注点是在识别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不是积极心理的建立。因此,在资助育人的体系中,为了贯彻“防重于治”的心理健康原则,高校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积累。通过大数据收集、定期心理测验、谈心谈话、家庭走访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加强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在了解家庭情况和教育模式、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档案的前提下,关注积极心理资本较低的学生,探索影响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原因,实施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心理帮扶,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排除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隐患,帮助学生重建积极心理资本体系。

(二)转换思维,培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优势

根据讨论分析结果,部分成绩优秀或者人际关系较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資本水平较低,自我效能水平不高。造成这一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学生习惯用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与身边的同学进行比较过程中,因对自身的优势不了解而导致自信心缺乏,无法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成功和幸福;或对自己要求过高,进而影响学生的乐观心态。因此,在平时生活学习中,资助育人过程应该强调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掘自身的特点,找到自己的人格优势,而不是简单以物质条件和家庭情况等外在条件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特点,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一对一”的导师制,树立榜样或者开设心灵咨询室等方式,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增强自我效能和希望。同时,在学生获得较好成绩和遇到的挫折时,学生应当学会积极归因,既要肯定自己的努力,也要理性接受失败的结果。

(三)转变理念,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形式单一,主要聚焦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识别,着重在于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式,缺乏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积极心理建设的方法普及。另外,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面对的是所有学生,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培育缺乏针对性,无法做到精准帮扶。因此,鉴于资助育人和精准帮扶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对象选择上有待优化。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程中应该设置有一定比例的积极心理和积极心理资本培育的课程,让学生有系统地接触积极心理资本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高校资助中心应该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培育纳入资助体系中,开展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选修课程和专题教育。相关心理课程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还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间建立群体,增加人际关系资源和人际交往机会,加强与人沟通交流,增加学生在逆境中的自我恢复,提高韧性水平。

(四)转向实践,丰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课外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对于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存在积极意义。在参与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实践检验自身能力和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效,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设计目标和调整目标的训练,为以后制定合理的目标设计、目标实现路径和实现目标的动力信念奠定基础。为了鼓励心理资本较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一方面,课外活动在内容上的设计应注重内容的创新。这既可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期待,也可以提高参与积极性。例如,在团辅活动的设计上,课外活动可以根据积极心理资本情况进行分组,根据四个维度进行活动内容的调整。另一方面,课外活动在形式上应注重多样性,通过室内活动和户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以游戏、考察、分享和专题等训练方式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03-01(13).

[2]刘卫锋.从“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6(08):42-44.

[3]刘翔平.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5-6.

[4](美)Fred Luthans,Carolyn M.Youssef, Bruce J.Avolio.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3.

[5]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01):58-64.

[6]李瑜.心理资本视角下高职贫困新生适应性教育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3):185-188.

[7]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1):75-79.

责任编辑  杨慧芝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
高校资助育人与其校园文化的耦合机制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43期)2017-02-16 12:58:55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28:23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03:53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3:49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中国市场(2016年25期)2016-07-05 04:52:06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考试周刊(2016年45期)2016-06-24 19:26:10
微信平台对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实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