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背景下,网络热词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日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备受高校青年大学生追捧。与此同时,其所表达的特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处于价值观塑造期的大学生,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冲击不容小觑。因此,将网络热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传播载体,须从贴近学生实际,挖掘思政元素;结合时代特点,丰富内容形式;立足多元需求,找准融入契机;注重规范管理,掌握运用尺度这四方面着手,整体推进、协同发展,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网络热词的有效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关键词:网络热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持续深化,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然而,在互联网占据信息传播主导地位的今天,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网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栖居地”。学生到哪儿,思政教育就要延伸到哪儿。[1]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高校需在网络环境中探索鲜活的育人载体,以满足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需求和发展的期待,进而凝聚意识、引领青年。
一、研究缘起
网络热词的概念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不同专家学者从语言学、文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对网络热词进行了解读,但网络热词概念发展至今,尚未有权威学者对其性质进行界定。网络热词是网络传播过程中频率较高的词汇、短语和句子,是热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之于社会舆情的聚焦反映和民意情绪的集中体现。纵观近几年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网络热词,可以发现大致概化为情感色彩类和价值取向类。其中,情感色彩类既有与主流价值观念相对应的正向性词汇,如“硬核”“给力”“奥利给”“小确幸”等,也有负向性词汇如“佛系”“人间不值得”“网抑云”“emo”等。而网络热词按价值取向则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经济价值取向,如“打工人”“吃土”“搬砖”“尾款人”等。第二,政治价值取向,如“中国梦”“逆行者”“夺冠”等。第三,文化价值取向,如“丧文化”“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等。第四,社会价值取向,如“内卷”“躺平”“996”“ICU”等。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于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意愿和接收创新能力,但社会阅历尚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热词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社会的探索求知欲,契合其个性化发展需要和强烈的自我表达需求,备受青年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中数量规模最大且最为活跃的群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传播者,在长期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对网络热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互动交往过程中推动网络热词逐渐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这让高校思政教育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凝聚时代缩影。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是青年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风向标和情绪状态晴雨表,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与功能。与此同时,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趋势。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入脑入心,需探索鲜活的网络育人载体与表现形式。基于以上考量,将网络热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传播载体,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热词的可行性分析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生代”,对网络具有高度黏性。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鲜活载体的问题突破口。以下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客观梳理网络热词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热词所具备的优势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网络热词具备多种优势。第一是网络热词自身优势。一方面,网络热词往往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与某社会现象或热点事件相关,承载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素材外,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讨论中来。另一方面,网络热词简短精辟,辅以含蓄幽默的表达风格,容易被接收、记忆和传播,符合青年大学生在话语表达上的偏好,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网络热词能引起青年的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形成注意力叠加,调动课堂氛围。同时,透过网络热词一定程度上能观察到大学生的情感状态和价值观趋势,可有效掌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心理动向,为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第二是学生群体优势。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和网络热词的追捧者,在感知、接收、运用网络热词上具有一定的甄别力和创新力。第三是高校资源优势。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包容性较强,师资力量储备充足。高校教师受教育程度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教学技能。为此,在运用网络热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有硬件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支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热词所存在的劣势
网络热词尽管具有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天然优势,但由于自身的性质特征,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阻碍。一是双面性。在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低俗、调侃、泄愤、消极情绪等网络热词也时有出现。大学生处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受多元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容易被一些消极负面的思想观念误导。这容易造成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助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二是不规范性。网络热词作为一种网络语言,多由符号、数字、汉字、拼音、英文字母等元素组成,存在语意泛化、谐音误用、过渡压缩、中英混杂等现象,对传统语言文字的规范性造成冲击,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上会产生歧义、引起误解。与此同时,也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语言表达范式”,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原有的专业权威性。三是不稳定性。一方面,网络热词的生命周期比较短暂,受多重因素影响,往往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更新迭代的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不稳定性给网络热词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考验着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服务水平。大学生处于动态变化的发展狀态,既渴望认同,又个性鲜明,在“盲从”“求异”心理推动下对网络热词的选取也不太稳定,极易在被鼓动的情境下陷入“认知误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热词所享有的机遇
良好的外部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网络热词提供了诸多机遇。一是新媒体背景下,新的传播形态不断衍生增强主客体间互动需要新的话语体系来支撑互联网空间。开放且自由的新媒体环境和多元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助推网络热词蓬勃发展,也让其承载的思政元素愈加鲜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极少部分网络热词可塑性极强,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的转发、评论进行传播,在延伸拓展中不断融合与转变,逐渐被主流话语所接收,甚至能引导社会舆论。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教学载体也日渐丰富。与此同时,在直播浪潮、“网红”现象以及短视频文化的影响下,网络热词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不断增加,为采取有效途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视角。三是“三全育人”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网络育人环境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探索适应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育人载体和表现形式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2]网络热词作为新兴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相契合,在网络环境助推之下,影响力迅速扩散,能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热词所面临的考验
网络热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一是网络舆情威胁。自媒体时代,接收“低成本”和表达“无门槛”让网络热词呈几何级扩展。舆情一旦控制不当,通过网络媒介也容易迅速发酵扩散,成为关注点。尤其是高校由于其特殊性,容易被置于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如遇官媒“失声”会加剧舆情扩散,造成负面影响。二是意识形态威胁。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期,极易受外部复杂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催生多元价值追求,容易弱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3]当前,国内外形势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场所。部分网络热词涉及到意识形态方面,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三是泛娱乐化的威胁。一些媒体为“讨好”青年大学生群体,有意识地借助网络热词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放任基本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底线。这使得“新闻标题党”大量泛滥,“段子手”和“水军”大量充斥在媒体平台,“泛娱乐化”现象日益凸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热词的应用策略
为更好挖掘网络热词的思政价值,发挥网络热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应把运用网络热词过程中所具备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与面临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两两组合加以比较分析,如此方能因势利导,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效果。
(一)SO策略:贴近学生实际,挖掘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要关注青年的所思、所忧、所盼。”[4]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落细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学生本体。一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学生最关注、最有疑惑的问题摆出来。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着手,贴近学生、关照学生,尊重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表达意愿,主动交流倾听,通过学生所使用的网络热词了解其兴趣点和关注问题,掌握其思想状况和情绪变化,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口,发现困难问题及时疏导,进行有效引领,提升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把握“重点群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学生党团组织或社团平台,培养骨干力量。一方面,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提高其警惕意识,引导其主动抵制不良网络热词和负面语言表达。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活动策划、新闻宣传等,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热词”讨论的积极性,共同探讨网络热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引领校园文化风尚,弘扬正能量,传递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三要坚持“三全育人”,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实现教育载体的有效延伸。高校教师要挖掘网络热词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时政热点和课程知识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至课堂教学当中,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如“社会性死亡”展现的“聚光灯”效应,“躺平”反映的青年社会心态,“凡尔赛文学”透露出的虚荣心理;“内卷”背后释放的焦虑情绪等。
(二)WO策略:结合时代特点,丰富内容形式
网络热词具有时代特征,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5]一是拓宽传播渠道,借助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抖音视频、APP等新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运用网络热词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正面网络热词作为新兴语言的思政功能。以某一特定网络热词为切入点,分析社会事件、讲好热点故事,触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加强与青年的情感联结,引起思想共鸣,传递健康向善的思想观念。二是把握主流思政话语权。将“对话范式”的网络热词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补充,借助互联网的交互性,通过“网络热词”的运用引起关注、适当引导,推动作为主流的“权威范式”思政话语与网络热词有效融合,共同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三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依托现有高校宣传平台和宣传团队,充分发挥官方主流媒体的权威优势,抢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升校园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同时,借助网络热词在宣传上的天然优势,提高官方媒体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为导向,牢牢把握话语的主导权,营造积极正面的网络舆论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
(三)ST策略:立足多元需求,找准融入契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6]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阶段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学生的内在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找准融入契机实现价值传递。一是融入课堂教学。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7]亟需把发挥其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从大学生的需求期盼出发,深入挖掘网络热词的思政元素,如“云监工”“逆行者”等蕴含的伟大抗疫精神,将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达到思政理论真正入脑入心的效果。二是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切合教育规律和实际需求,可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兼顾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化需求,组织符合学生期盼的主题活动,将网络热词融入“征文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话剧”“小品”等文娱活动中。这既满足学生表达欲望和自我展示需求,又吸引其进一步挖掘探寻事件本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此外,也可策划专题活动“网络热词听你说”“网络热词知多少”等活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对网络热词的辨别力。三是融入谈心谈话。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的发展,打破了傳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的限制。在与学生线上线下沟通交谈的过程中,恰当运用“网言网语”,能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拉近师生彼此间的距离。
(四)WT策略:注重规范管理,掌握运用尺度
凡事皆有度,过犹则不及。网络热词兴起于网络,在应用过程中需保持理性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一要建章立制,对高校官方媒体和学生网络行为进行规范管理,注意舆论监测,对于校媒平台上发布的内容要严格把关,加强新闻稿件的审核把关,引导校园舆论导向。与此同时,提前制定突发舆情的危机应对预案,确保第一时间监测到舆情,分析研判、及时发声、主动澄清,压缩流言和谣言的傳播空间。二是培养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网络热词日新月异,要注重加强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培训。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坚守本职主业,加强对网络热词的感知力,尤其关注具有政治价值观导向的网络热词,敏感捕捉大学生群体的动向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思想和情感变化,有技巧、有方法地进行恰当引导。同时,高校专任教师也要立足专长,提高运用网络热词的能力,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寻找融入切合点,谨慎筛选网络热词,增加课程的吸引力与趣味性。此外,高校还可开展相关科研项目或召开主题讲座、沙龙,集思广益,探寻网络热词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三是主流媒体要坚守底线,主动承担起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职责,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提升影响力、增强引导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四、小结
综上所述,网络热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可将其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话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研究视角。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巧用网言网语,主动求变,善加引导,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热词,坚持以生为本,贴近学生实际、结合时代特点,立足多元化需求、加强规范管理,实现挖掘更深入、手段更生动、融入更充分、引导更及时的目标,让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戴钢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448.
[2]王敏.凝聚青年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格局[EB/OL].(2020-08-11)[2020-08-1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811/c40531-31817619.html
[3]张世飞,王冰冰.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4):42-54.
[4]马曾珍.“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网络育人模式研究[J].公关世界,2021(16):128-129.
[5]李佳,丛佳红.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5):141-145.
[6]冯刚,张欣.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5):78-84+2.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03).
责任编辑 韩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