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贤胜
摘 要: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形态,呈现出议题设置生活化、话语叙事间接化、价值取向“中立化”、传播方式娱乐化四种典型表現。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社会现实根基的急剧转变、主流意识形态的揭露批判以及主体性叙事方式的客观存在。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相比,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并未改变,但其社会危害性却更为严重。因此,治理软性虚无主义要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话语体系建设、媒体平台管理,增强辨识能力、批判能力和监管能力,提升治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原因;治理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由显性直接向隐蔽渗透转变的新动向。这种转变后的历史虚无主义,学界称之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1]。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相比,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隐蔽性更强、影响范围更广、社会危害性更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2]因此,彻底揭露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深刻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治理路径,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
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由于其明目张胆、明火执仗地丑化领袖、否定革命、曲解历史,极易被人看穿识破,一经批驳便成了‘过街老鼠’。”[3]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经过精心伪装,形式更加隐蔽,具有极大的迷惑性,辨认难度更大。为此,必须破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揭开其伪装,揭露其表现,认清其危害。
(一)议题设置生活化
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关注的领域是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关注的重点是在这一进程中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经过历史检验的重要历史结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关注的角度主要是宏观的政治和历史方面。传统历史虚无主义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观点明确,直接丑化领袖,质疑历史,毫不掩饰企图,因而比较容易辨认。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议题设置更加广泛、更加宽阔,涉及的领域已开始向社会生活的底层、向一些常被忽视的思想边缘地带渗透和延伸。”[4]具体来说,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从三个角度设置议题:一是从生活细节的角度设置议题。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从研究重要历史人物的政治历史活动,转向研究他们的日常生活细节。通过研究日常生活材料,发现某些不符合“常理”的细节,进而提出对英雄人物的真实性的质疑;或者对历史人物的正常生活,按照极其苛刻的标准进行审视,告诉人们英雄其实也不过如此;或者捏造虚假的生活细节,否定英雄人物的主观动机,让人产生做英雄是迫不得已的感觉。对反面历史人物,则是发掘其“人性闪光点”,塑造其真实可亲的形象;或者放大客观因素的影响,彰显其无可奈何的样子,营造反面人物值得怜悯的情绪氛围。二是从生活经历的角度设置议题。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从研究重要历史人物,转向研究社会底层人物。如,通过虚化历史背景或者脱离历史阶段的方式,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转折进行虚构、演绎,抽象讨论战争的危害以及对人性的摧残,从而映射历史过程的残酷,讽刺历史道路的选择,否定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三是从生活体验的角度设置议题。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从研究历史转向研究现实。如,利用人们在住房、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焦虑情绪,营造对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的质疑;借用虚构的历史故事,夸大现实的灰暗面;假借影视角色之口,诱发人们的情感共鸣等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看似感同身受的错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试图以此博得同情。
(二)话语叙事间接化
在话语叙事方式上,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比较直接,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更为间接。具体来说:一是在叙事策略上,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更为迂回。它不再是紧紧盯着近代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不再去讨论历史方向的对与错,或者围绕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去讨论历史结论的是与非,而把讨论的重点转向细枝末节和次要活动,企图通过对边缘的、次要的部分的否定,逐步侵蚀关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核心的、主要的结论。二是在叙述手法上,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更为间接。它不再采取简单直白的叙事方式,而是使用隐喻、类比、反讽等手法,将要表达的观点,隐藏于文字背后。“谐音”就是其惯用伎俩。人们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无意间就会进行联想,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目的显而易见。三是在话语表达上,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更加生活化。它不再追求语言的学理性,以彰显其“高深莫测”,而是努力使话语更接地气,以显得“平易近人”。它使用日常生活用语,让普通群众觉得它“近”;使用网络流行语,让年轻网民觉得它“潮”;使用地方性语言,让某个地域的人觉得它“亲”。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构建“自己人”的身份认同,获取人们的信任,目的自然是通过伪装,诱导人们放松警惕,进而相信它的错误观点。
(三)价值取向“中立化”
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明显“偏袒”错误思想,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更加“中立”。具体来说:一是价值主体“缺位”。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呈现历史事实的过程中,有意将自己从历史事件中抽离,造成自身“无立场”、价值主体“空缺”的假象。如,故意将抗美援朝写成韩战、将抗日战争说成中日战争,看似“不站队”,实际上已经隐含了对战争中正义一方的否定态度,站在了正义的对立面。二是评价标准“超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从战争后果的残酷性、灾难性的角度,提出要反对战争;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提出要重视和尊重人权。看似公正客观、大义凛然,实则脱离历史、割裂联系。看似以人的立场出发,实则背离了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存在,有意忽略人的阶级性,隐含着对唯物史观的否定以及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忽视。看似价值中立,实际上是对现有的正确价值标准的否定和对错误价值标准的支持。三是评价结论“留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不直接告诉人们结论,而是预先构建价值场域,诱导人们主动进入,让人们按照其预先设定的线索、思路、标准,进行探究、解读、评价,最后得出它早已埋伏好的结论。看似自己求得“真经”,实则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埋藏的“私货”。
(四)传播方式娱乐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纸质媒介的传播作用逐渐弱化,网络平台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渠道。面对网络监管不断加强的形势,历史虚无主义想要在严肃性较强的学术或政治平台大张旗鼓地进行传播,已然不可能。而环境宽松、内容活泼、形式多变的娱乐平台,逐渐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舞台。娱乐化成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显著特点。具体来说:一是传播载体娱乐化。娱乐平台信息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捷、受众群体广泛的特性,迎合了人们互动性娱乐、碎片化阅读、及时性交流的需求。在娱乐环境中,人们可以以极其轻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用过多考虑逻辑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文字是否准确。对于生存空间急剧压缩的历史虚无主义来说,娱乐平台是其求之不得的容身之所。微博、公众号、游戏平台、视频网站、表情包等都成了其发挥影响的重要载体。二是传播内容娱乐化。青年群体是娱乐平台的主力。他们具有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历史知识积累不够丰富、正确的历史观尚待确立、科学的历史思维尚未完全形成等不足。与严肃的教育和深刻的说理相比,轻松愉悦的娱乐内容更受到青年群体的欢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迎合青年群体的良机,更不会错过每一个可以借用的娱乐内容。三是传播方法娱乐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采用调侃、搞笑的方式,对严肃的历史进行娱乐化的解读。如在“蹭热点”中,借题发挥,浑水摸鱼、宣传虚无;借用段子、图片、动画、短视频等手段,制造“笑点”,博取关注、混淆视听;打着“揭露真相”“还原历史”的幌子,搞“标题”营销,颠倒是非、愚弄大众。
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原因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不能仅仅归结为某一种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也有来自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力,还有来自自身生存发展的考虑。
(一)社会现实根基的急剧转变
马克思认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不同,它“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5]因此,分析历史虚无主义软化的现实原因,首先就要研究现实生活的变化。经济生活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新冠疫情有效控制,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我国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等问题。科技生活方面,“嫦娥”奔月、“蛟龙”潜海、“天宫”遨游、“神州”发射、“墨子”传音,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期待,但许多“卡脖子”的难题还有待破解。政治生活方面,国家政治秩序稳定,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同时还有不正之风需要纠正、形式主义需要克服。文化生活方面,影视作品奏响主旋律,新兴文艺类型层出不穷,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互交融,社科佳作频出,但文艺工作也存在鱼龙混杂、有待净化的现象。与此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是另一番景象:经济发展缓慢、“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全球利益受损;党派之间相互倾轧、极端势力抬头、社会撕裂加剧;疫情控制失策、反智主义盛行、驰名“双标”不得人心;人权问题频出、肆意毁约、践踏他国主权。国内外的鲜明对比,使得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认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认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更有信心。在此背景下,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大肆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大力推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直接否定党的领导、抹黑党的历史的做法,很难得到人们的支持。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没了硬杠的底气,虽心有不甘,为生存计,却也不得不转变策略,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以及一些领域的落后,也给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能。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揭露批判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提出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对错误评价毛泽东等历史人物的言论、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错误观点以及虚化弱化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等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批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7],“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8]在理论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发展、本质、危害、基础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学理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形成了大量学术成果。人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更加清晰,理解更加透彻,辨别更加准确。在文学艺术领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等的成功举行、《为英雄正名》等栏目的开播、《觉醒年代》《长津湖》等影视剧的上映,都为人们准确、客观地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理解英雄事迹提供了积极帮助。在司法领域,《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法院对“狼牙山五壮士”名誉的维护以及对诋毁中印边境牺牲英烈的犯罪嫌疑人的批捕等,都对历史虚无主义产生了最直接、最强烈的震慑。在网络生活领域,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网络监管的加强,正义网民的举报,运营平台责任意识的提升等,都对历史虚无主义产生了一定的遏制效果。面对生存空间急剧压缩的现实,历史虚无主义不得不暂避锋芒,以图将来。
(三)主体性叙事方式的客观存在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发展变化以至消亡需要经历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当生存土壤優渥、社会条件有利时,自然是高调又嚣张;当社会历史条件不利于生存发展、外界压力巨大时,必然是低调又委婉。这可以说是一种规律。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一切社会历史活动都要由人来组织和参与,离开人的活动也就无所谓历史。于人而言,不管是客观方面还是主观方面,都有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在客观方面,人的活动总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掌握材料的多寡、技术水平的高低、整体素质的优劣、活动范围的大小等,都制约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在主观方面,阶级立场的区别、生活经历的差异、认识能力的强弱、目标指向的不同等,都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录和解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能动性的发挥要基于历史事实,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尽可能占有历史材料,了解历史全貌,尊重历史事实,在把握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以增进历史认知,鉴古知今。历史虚无主义则反对这样做,它将人的主观能动性置于历史事实之上,根据自己的目的,随意裁剪拼接历史,歪曲事实。当显性、直白的表达遇到严重阻碍,明火执仗的方式受到强烈打压,隐形表达、迂回渗透,就成了历史虚无主义最好的选择。
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路径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软的只是形式,硬的才是内核,其“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9]的根本目的并未改变。相较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产生的社会危害更大。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治理,必须采取更加科学、精准、有效的策略。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增强辨识能力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基础还是唯心主义,政治诉求还是否定党的领导。在这一点上,它未曾改变,也不会改变。正确的思想如未彻底确立,错误的思想就会想方设法挤进来。治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第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正确思想理论的解释能力和说服能力,不给错误思想发挥影响的机会。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增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能力,客观叙述历史、理性解释历史、公正评价历史。对长期存在的错误思想,要增强斗争的持续性和针对性,“让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10]。对新的史料和新的观点,要第一时间解读,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迅速提出合理公正的意见,不给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任何可乘之机。二是加强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主动回应社会期待。社会现实问题的存在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前提和土壤。原有理论的苍白无力助长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急难愁盼”问题的长期存在,给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闪转腾挪的空间。经济上,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经济管理的体制机制;科技上,要加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关键技术;政治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文化上,要坚持守正创新,弘扬正道。问题说清了,就能赢得人们的理解;问题解决了,就能彻底清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根基。三是加强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增强批判的针对性。学理上,要对其发展历程、基本规律、呈现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揭露其变的形式与不变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为治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实践上,要对其代表性言论、主要活动载体、话语叙事特点等进行总结,为治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批判能力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转变话语叙事方式,目的是争夺群众,抢占话语权。因此,治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要积极构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一是主动设置讨论议题。面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不能总是被动应战,更要主动出击。在重大历史事件上,要主动提出关联性主题,引导人们积极讨论和思考,帮助人们以正确的历史观看待重大历史事件。在社会热点问题上,要及时回应人们关切,主动科学进行解读,引导人们理性看待社会问题。在社会走向问题上,要善于提出问题,同时给出合理建议,牢牢掌握话语主导权。二是改变话语叙事策略。没有人喜欢被教育。直接的说理、直白的阐释往往会给人以“说教”的感觉,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对于逆反心理较强的青年群体来说更是如此。身份上的平等有利于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在此之后才是理解与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要善于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阐发理论,通过普通群众的视角塑造英雄,通过残酷而真实的历史记录还原历史场景。三是转化话语表达方式。理论能否“说得清”,体现着理论的彻底性。理论能否“听得懂”,决定着理论的接受度。听得懂才能听得进,听得进才能入脑入心。要用朴素的话语,讲述深刻的道理;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理论;用口语化的表达,代替学理性的文字。当人们掌握了正确的思想,错误的思想就无处遁形。群众掌握了科学的理论,就拥有了“批判的武器”,就获得了更强大的批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三)加强媒体平台管理,增强监管能力
媒体平台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藏身之地,加强媒体平台的管理,是治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举措。一是主动求变,抢占平台。要准确把握媒体平台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融合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作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要准确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将篇幅巨大、信息丰富的大部头,转化为短小精悍、简单直接的小制作;要准确把握青年群体的认知特点,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经典的台词段落、激昂的文字表达,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的思想传递和情感冲击。二是积极转换,建立平台。历史资料是反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目前,大量的历史资料存放在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线下基地。这些场馆在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受场所、人力、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这些史料的潜在价值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果能将这些场馆数字化、网络化,治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必然大幅提升。三是加强法制,管好平台。媒体平台不是法外之地。媒体平台的运营者要切实履行好信息守门人的职责,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增强错误信息的识别和筛选能力,把好信息入口关,从源头上堵塞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路径。网络监管部门要担负起信息监管的职责,不断提升错误信息的研判、发现、拦截、追踪能力;要进一步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加大对网络信息的整治力度,充分发挥法律在治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中的巨大威力。
参考文献:
[1]杨全海.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危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06):84-87.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動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4-17.
[3][4]董学文.揭一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J].红旗文稿,2018(16):4-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0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4.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3.
[10]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N].人民日报,2015-08-01(01).
责任编辑 苗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