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2-06-06 05:35王雪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特色

王雪玲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思想道德、科学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途径,更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情操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农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被要求与更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联,从字面上看,“文化”是关键联结要素,由文化到精神,由精神到品质,由品质到道德,由道德到思想,由思想到素养,整个过程都需要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来支持。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种检验或验证,二者在自然属性上存在天然关联,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对校园文化与农村校园特色文化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农村初中校园文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农村初中 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9.038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我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基于不同侧面及思想传播目的,对校园文化的诠释也会有所不同。本文所提及的校园文化,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为学生带来的精神财富,这离不开良好校园环境的营造。物质与精神并行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校园文化逐渐得到拓展和延伸,通过物质来承载,借助精神来传播思想,所有参与者都会在整个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精神体验,使自身精神文化和思想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相关概念阐述

1.校园文化基本特征概述

新时期,校园文化主要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广泛性。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校园文化的广泛性特征均得到彰显。对事,新思维与新元素的融入对已有元素和内容造成冲击,这种冲击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它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价值观念与信仰,帮助我们重新梳理和构建思想体系。对人,校园文化缔造者不仅仅包括教师和教育主管人员,还有学生,以及各类在校园内工作的其他社会人士,比如厨师、清洁工等,他们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对校园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第二,目的性。从宏观上看,传播校园文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传播教育思想和彰显不同时期的教育品质;微观上,不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不同磨难,有些是时代造成的,有些是学校自身发展方向和教育定位所决定的,但无论如何,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并且这种“目的”与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性格。

第三,时代性。校园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显而易见,它随宏观层面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维持社会稳定,实现民族的长足发展,需要學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因此,一旦社会环境或国家发展方针出现变化,学校教育“环境”自然会发生变化,包括要求、目标、理念等。由此,校园文化的形成也必然伴随着主客观环境的变化,因为“校园文化”注定是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服务的。

2.农村校园特色文化

“农村校园文化”不同于标准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它也具有基本“校园文化”的特征,但由于其形成环境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理解农村校园文化时不能仅凭经验。我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建设逐渐向世界标准靠拢,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村发展环境,但并未彻底改变其体貌特征,因为农村与城市存在本质区别。最明显的是,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为生物良好生长与健康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将其纳入农村周期性循环发展过程中。而若想使原本自然的、科学的、健康的、绿色的发展环境被维持,就需要有一批批、一代代继承者去传播这种人性化的发展理念,并加以践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包括知识、技能、思想、价值观念等。这就是农村校园文化与城市校园文化最本质的不同,文化中渗透着“自给自足”,文化中渗透着“自然和谐”,文化中渗透着“万物运行规律”。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更侧重于精神,当然,也需要由物质来支撑。精神力量或境界的形成需要有来自思想层面的能量作支持,从事物形成规律与发挥逻辑角度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趋同的。

基于目的视角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都是以培养新时代优秀中学生为主要目的,为他们“晋升”为优秀大学生做铺垫。在宏观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合格人才。当然,“社会”不同于“校园”,构成元素与涵盖内容具有很大区别,而为了实现无缝衔接,就要将社会中有益的元素移植到校园里,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营造发展的环境。

基于内容视角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都是以传播或输出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发展观、教育观为主要内容来培养新时代初中生,使他们成为符合新时代标准和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讲道德的人才。建设“校园文化”重在“文化”二字,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必然需要有坚定不移的“观念者”去践行。所谓“观念者”,就是那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与环境下被熏陶出来的,具有传承和开拓精神的“思想者”。

基于方法与形式视角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在理论层面同样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更为关键的是,校园文化建设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角色,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内容实践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去检验理论内容的可行性,这也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元素和基本框架。众所周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假大空”教育,特别是在我国农村中学里,因为无法有效实践,所以很多理论内容很难得到验证。而对于教师来说,也只能以为依靠说教式方法来进行教学,效果极为一般。

三、农村初中校园文化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1.善于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功能

鉴于“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间存在的特殊性紧密关系,笔者认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原因在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可看成是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支撑,而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又可被看成是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践行,同时,通过丰富特色文化内容与优化特色文化建设标准,可对初中思想政治理论的正确性与可实现性做全面验证。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推动校园文化在高校里进行,采用知识讲授和思想教育结合的方式,从学生实际的思想意识水平出发,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从一定程度上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

2.调动师生“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只有将二者有效衔接,充分融合,发挥互助作用,才能实现最终的育人目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两类主要群体,教师和学生有义务和责任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农村特色的元素引入校园,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从深层次出发,将农村特色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关联。农村初中教师应结合学校实情与学生学情,不定期开展农业节和传统文化节等校园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各种文化活动里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或者举办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会,不仅可以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还深入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

3.同时强化物质与精神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建设校园文化必然会涉及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要对校园建筑进行专业的设计,合理的布局,体现独特性,还要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学校各个宣传专栏需要进行调整,可以适当加一些绿色植物来体现生机勃勃的感觉,重视绿化的作用,完善教学设施,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校园文化的内在美。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突出文化的内涵。

四、渗透校园特色文化,创建思政教育机制

1.提高文化建设创新性,丰富思政目标机制

在农村初中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创新性的体现与发挥始终受到目标性的引导,当目标内容足够丰富,科学建设意识足够强烈时,目标机制的功能性便开始发挥作用。事实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目标机制的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特色文化建设行为本身,也需要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因为二者在诸多层面均存在着紧密关联。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提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目标机制的有效性,就是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机制的有效性,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机制有效性来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创新性的进一步生成。由此可见,若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机制得到充分优化,使其在初中教育中、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育人过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就必须将文化育人理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中。具体而言:

第一,将校园特色文化融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范畴,丰富目标内容;

第二,结合现实需求细化目标,明确责任;

第三,将校园特色文化内容集中体现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2.发挥文化导向性,优化思政主体机制

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在校園文化对学校成员潜移默化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过程中,以及学校群体间具有的“从众”心理的影响基础上发挥作用的。特别是在农村校园中,校园内学生们的思想与行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师生们生活在这个特定环境中,他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或通过其他方式感受的,都传递着某种价值观信息,会对她们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机制的优化中,就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发挥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导向性,在校园文化中注重向教育主体渗透一些优秀的价值观念,使教育主体在实践中更加明确自己的主体责任,形成主体意识,不断完善和优化主体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根本保障,促进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

3.突出文化建设的激励性,强化思政动力机制

作为一种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自带自我运行与调节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被理解为一项独立存在的系统。这样,必然有一种“动力”时时刻刻推动它稳定地向前发展。这种动力又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群体是在校初中生,个体之所以能够心甘情愿接受各类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他们认为在学校教育制度和规则下来进行学习是正确的以外,个人内在品质成长过程中也的确需要精神和思想层面内容的安慰,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需求”,其目的是使自身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由此得知,个体自身发展需要成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个体成长始终伴随来自其他层面的需求,比如满足感、存在感、认同感等,它们不同于低层级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更多体现着个体对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渴望,特别是在他们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更多褒奖和奖励时,一旦外部环境满足了他们这种需求,他们的行动力或学习动力便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因此,笔者认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动力与激励进行关联,突出校园文特色化建设所具有的激励性来使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

4.提升文化建设的育人性,完善思政评价机制

在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评价”始终伴随活动发展的进程,同时,“评价”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可见,良好的评价机制对于农村校园特色文化渗透思政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带有一定的育人性,具体活动也以此作为根本目标,这与思政教育功能相符合。基于此,通过提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育人性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对于农村校园特色文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措施。具体而言,通过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所具有的育人性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能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内容,完善评价形式;将文化育人的评价要求渗透到评价方法中,可使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强调及突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方法的功能性与有效性,其目的在于确保评价机制能够得到长久、稳定、科学、高效的应用,为农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无论是形式、方法,或是内容、教育目的,它们都能在相互促进中实现互补。而对于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来说,若要实现建设效果的最优化,就必须首先认清和理顺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明晰各元素和内容间的关联,以此作为渗透策略的基础,从而使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成为一种有效的检验手段,进而完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 李聃、和勋《中学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回顾》,《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第30期。

[2] 林玉琴《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政教育的融入与深化》,《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3] 樊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讨》,《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