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2-06-06 05:35石映玺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石映玺

摘 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从采取合适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应用多种方式,突出传统文化的特点;注重课外阅读,促进传统文化的积累;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地渗透知识四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9.034

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能在未来发挥作用的能力,对它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近年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部编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文、诗歌等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增加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任何知识的教学都需要讲究方法。在当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傳统文化的教学也需要注重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情景的创设与高效的课内外教学。也只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满足核心素养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一、采取合适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者中心”的理念下,任何知识的教学都离不开学习主动性的充分激发,传统文化的教学同样如此。在课本中,传统文化的载体主要为诗歌和古文,学习难度较高,如果不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容易知难而退,这也是影响传统文化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构建高效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以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素材的形象

教学的效果与教学的素材息息相关,而传统文化以诗歌和古文为主的形式也让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更大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一方面能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另一方面也能将距离学生较远的诗歌和古文素材形象化,从而切实提高素材的形象程度,这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将信息技术与诗歌、古文等传统文化相结合,有效提高素材的形象程度,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信息化手段导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相关片段。相比于直接阅读文章,以视频为主的电视剧素材无疑要直观得多。在电视剧播放完毕后,教师就可以询问:“从第一印象而言,你们对贾府有什么感受?你们能说出贾府的特点吗?”有的学生回答:“礼仪多。”有的学生回答:“人多,主人和仆从都多。”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则可以继续询问:“如果你要寄居到这样一户亲戚的家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形象素材,教师更有效地导入了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开展游戏活动,促进学生的充分参与

据调查,很多学生的第一个兴趣与游戏相关,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游戏活动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游戏教学法是将教学置于游戏情境中的一种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游戏有着密切关系,自古以来就有字谜、诗词接龙等传统文化游戏,这些游戏的开展不仅能有效提高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代入古代情景。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将传统文化与游戏活动结合,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在“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古典诗歌读写实践活动中,教师就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如教师可以开展诗歌接龙活动,与成语接龙一样,学生保证自己所说的诗句的第一个字与上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一致。如“草长莺飞二月天”,可以接“天涯若比邻”。当然,为了进一步降低诗歌接龙的难度,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接龙,小组内任何能接出诗句的学生都可以举手作答。相比一般的教学活动,教师明显发现学生在这一环节的积极性更高。这样,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提高了传统文化渗透的效果。

二、应用多种方式,突出传统文化的特点

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辅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相当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方法展现传统文化的特点,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

1.采用群文阅读,合理引入对比素材

对比是学生掌握事物特质的主要方法之一。对比素材即中外对比素材,其在英语教学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语文教学中,也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群文阅读是以一个中心结合多篇文章引导学生开展阅读的方法,在这一模式中,多篇文章共同阅读的方法有助于教师导入对比素材,从而有效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特点的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群文阅读,引入对比素材,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例如,在元杂剧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以群文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以戏剧为中心,教师需要让学生阅读两篇文章:一为元杂剧的代表作《窦娥冤》,二为莎士比亚的代表剧目《哈姆雷特》。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送对比表格,引导学生从主旨、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如取材方面,二者都源于历史故事,但在原因方面,元杂剧是为了免受统治者的迫害,而莎士比亚戏剧则主要是为了吸引观众。这样,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展示对比素材,教师有效让学生了解了元杂剧的特点,这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元杂剧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着积极的作用。

2.开展朗诵活动,突出传统文化的美感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美感也是相当必要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正确的朗诵不仅有利于学生体悟文章的节奏韵律之美,也有利于学生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审美教育的渗透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朗诵活动,有效突出传统文化的美感。

例如,结合《将进酒》这首诗,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断句和重音等关于朗诵的知识。断句和重音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句子的意思,如“我看到一只鸟”,重读不同的词,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而在带领学生进行了断句和重音标注,并讲述了诗歌创作的背景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这样,通过朗诵活动,教师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将进酒》这首诗的节奏美和情感美,这对于学生有效学习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注重课外阅读,促进传统文化的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语言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的学习仅凭课上和三分钟热度是不够的,日常的积累也相当重要。当今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学典籍是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国学经典,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也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1.开展课前活动,合理拓展国学知识

课前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前活动中拓展传统文化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课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这对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进一步渗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课前国学知识的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积累与国学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成语和历史人物的拓展活动。在成语引入中,学生不仅要解释其意思,说出其出处,还需要用其造句。如“滥竽充数”这一成语,学生就需要讲述东郭先生的故事,写出“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的意思,并以“他的演奏水平不高,却滥竽充数,参加专业乐队演出”这一句子为例,说明其用法。而在历史人物中,教师则可以讲述申时行、王阳明等人的故事,说明其品质,在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为学生的写作活动提供素材。这样,利用课前活动,教师有效拓展了国学知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2.构建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课下的自主阅读是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在过去,学生课外的传统文化阅读效率是相对较低的。这既是受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也与许多国学经典内容较为枯燥有关。这让学生的课外閱读活动很难长时间坚持。兴趣小组是课外阅读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能通过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更多;另一方面,学生的相互鼓励也能让课外阅读活动坚持得更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构建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此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当今教学的要求。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专门的以国学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而根据经、史、诗词歌赋等模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构建兴趣小组,让学生进行常态化的阅读活动。如在“经”的阅读中,教师可以推荐五经之首的《易经》,“史”的部分,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史记》,诗词部分,教师则可以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合理选择自己要阅读的内容,并加入兴趣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更深层次的内容。如在《易经》的阅读中,为了激发兴趣,在具体知识的学习之前,学习小组可以先探究占卜之法。而在《史记》的学习中,学生则可以合理分工,探究项羽、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特点。这样,通过兴趣小组,教师更好地开展了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效在课下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

四、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地渗透知识

环境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生存的环境会影响其生理和心理特征。而在教育学理论中,学习者成长的环境也对学生学习效率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如今,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与环境相关。而作为一种注重日常积累的学习内容,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创设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是相当必要的。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有利于学习传统文化的环境。

1.创设墙面环境,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墙面环境是教室环境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有着面积大、更换方便的特点。不仅有利于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以合适的高度引导学生参与。不管是德育教学的渗透,还是传统文化知识的展现,墙面环境都是相当关键的一个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创设墙面环境,以合适的区域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教师可以划定具体的区域为传统文化的展现区。这一区域又分为两个模块:一是“趣味历史故事”,二是“文言文基础知识”。两个模块具体内容的选择,教师都可以布置给学生,而教师则负责监督,以保证知识的正确性。为了让墙面上的故事和知识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要求学习小组每周换一次内容。如学习小组刚刚在课下阅读了《史记》,就可以展现《史记》中的经典故事,如“破釜沉舟”。而在“文言文基础知识”如“之”字的用法中,学生也可以尽量以《史记》为例。这样,通过墙面环境的创设,教师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进了教室环境中,这对于帮助学生积累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2.转变评价方法,鼓励传统文化学习

教室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这不仅需要教师通过墙面环境、图书角等形式为学生创建学习传统文化的硬件环境,也需要教师创设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行为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学习传统文化这一良好班级氛围的塑造中,教师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教师以多种方法落实鼓励性评价原则,形成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班级氛围,让全体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古诗词朗诵、古典名著读书会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落实鼓励性评价。如在古诗词的朗诵方面,教师可以开展比赛,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组,为其颁发纪念奖状。而在古典名著读书会方面,在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时,教师也可以以表扬性为主进行总结,如“真棒,看来你对周亚夫这一人物了解得很深刻”。这样,通过鼓励性的评价方法,教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创设了良好的班级软件环境。

综上所述,在文化传承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下,传统文化的渗透是相当必要的。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以兴趣激发和环境创设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需要以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体悟传统文化的特点、美感,并引导学生积极在课下进行学习。教无定法,传统文化的教学必然要和新型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教师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潘蓓《探寻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路》,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2] 高菁莲《浅谈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汉字文化》2019年第12期。

[3] 赵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职业》2018年第36期。

[4] 范冬梅、耿伟伟《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32期。

[5] 陈妍《传优秀传统文化  塑职业素养新风——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究》,《卫生职业教育》2018年第16期。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