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院式教学范式下的校本课程特色化

2022-06-06 05:35金国明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特色化校本素养

金国明

摘 要:在书院式教学范式下的校本课程特色化,实则是走出教学的固有惯性,将眼光汇聚到常规课堂之外,从新《课标》出发,或发掘学科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要素,或开拓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共性资源,充分利用多种渠道,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元实践平台,营造具体情境,组织有序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浸润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加强探究与体验,并在课程迭代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在不断发现和反思中,推动学习向多角度、深层次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进而实现学习生活化的愿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书院式教学范式 校本课程特色化 课程迭代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9.033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言已然成为北宋范仲淹的精神写照。随着范仲淹的足迹,这一精神也与人杰地灵的吴中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天平山庄的红叶还是姑苏学府的梧桐,都在见证这一千年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苏州市振华中学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以“振兴中华”为宗旨,从这一文化精神中汲取养料,丰厚 “诚朴仁勇”的校训精神,把“充分知能、学行完美、体用兼赅”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发展“学人致范、学问致精、学力致远”的现代教师,创建“立足文化、善教乐学、学用并重”的现代书院。学校是以书院精神为引领,以“振华的每一天来实现师生的本色人生”为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差异性和自主性为基础,以情境浸润和师生对话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体系。其中的精髓是指向教育的浸润性、个性化、对话式。所有的一切均关联着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是育人根本,学校之魂。课程即机会,为学生个性发展打开空间。只有不断强化课程的科学性、适切性、选择性,才能指向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和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书院式教学”是需要课程支撑的。课程支撑的前提在于相关课程建设的实施,学校课程建设应当从国家课程校本化(涵养教师学科气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特色化(提升学生修养、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才艺、涵养社会公德)两个方面逐步展开。最为主要的阵地显然是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与建设上,相关的探究是非常丰富的。但作为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我们教师往往不在意。殊不知,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为此,我们从常规的视角走出来,重新汇聚到校本课程这一相对陌生的领域,希望能在寻觅探究中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近几年来,学生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的提出,对课程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就要凸现两个特色:其一,强调“基础性”——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是养成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养的公民的教育。其二,强调“能动性”——基础教育不能满足于“低阶认知能力”,需要在“低阶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高阶认知能力”。即强调了未来取向的“能动的学力”并不是学习之结果的“静态”学力,而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显然,校本课程独有的自由活泼、灵活机动,符合了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课程要求。为此,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应当是始终围绕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立足学生实际、学生需求、学校实际,始终经历不断整合优化、始终处于传承和创新的過程。在这样的课程迭代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而我校的校本课程特色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实践,并初步凝练出一系列的开发经验与设计规律。

首先,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其实质是对国家基础性课程的有效补充、调节和拓展。我们从学校的整体课程框架出发,对本学科相关的校本课程进行梳理,争取从课内入手,挖掘前沿的、生活的要素,加以整合并构建与学科息息相关的精品校本课程,并在课程迭代中不断发现新的契机,深入整合优化,开发出与之一脉相承的校本课程系列。

如学校开发的《创新设计制作:一到无穷》这一校本课程的内容是:1.组建团队,了解创意结构设计主题,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收集创意,明确分工。2.制作设计图纸,根据规则选择制作单元的素材(材料),制作纸模。3.完成纸模组合,根据纸模制作实物模型。4.完成实物模型各部分的设计制作。5.讨论和反思,改进项目,美化设计。6.根据设计方案完成项目海报设计并进行项目汇报展示。

而我们又从这一课程出发,对该课程学习的平台、途径以及规律、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校本课程《创新设计制作:“智造未来”》,在课程中进一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动手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精神。

校本课程是为国家课程服务的,并在课程迭代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进而成为新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源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将学习向课内转向课外的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其宗旨是要满足本校学生的心理发展、个性差异、学习提升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是为了克服单一的国家课程在促进学生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方面存在的局限性。这样的课程将更加凸显“以学生为本位”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的课程理念和政策标杆。

其设计显然要兼顾学生潜质要求和思想情感的发展、学生的显性需求和隐形需求。我们把校本课程分为拓展课程和扬长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心理、文化背景、自主选择等不同而设定。其中拓展课程向“宽”“深”“用”“趣”四个方向拓展,形成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小微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及语言和国际交流专题拓展课程等。例如,我们关注地域特色的彰显和传承,建构了一套以姑苏灯彩为代表的多元化、发展性的校本课程体系。而扬长课程则是针对个性化定制而言,涵盖音乐、美术、传统艺术、体育、科技等课程,旨在尊重学生兴趣和差异,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特点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它的实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变化,因地制宜地进行相应的调整、补充和拓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打通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通道,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全面个性发展相结合,将学生兴趣爱好与个人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结合起来,不断在新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与完善。丰富情境的营造、多元平台的搭建、多种情况的分析都将为校本课程从设计的理想化走向实践的可行性、有效性提供广泛而丰富的经验与借鉴。

第三,校本课程特色化,其构建要在课程迭代中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体现序列化、持续性的特点。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课程迭代的过程与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息息相关。这体现在校本课程在整体教学结构中既有外在形式上的重复性,又有内在发展上的序列化、持续性。

由此可见,课程迭代的过程实则是一个科学的真实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深入探究,不断巩固拓展,从而学会学习,养成习惯,促进各种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第四,校本课程特色化,其特征是呈现出学习过程的情境化、任务型和生活化。课程迭代支撑書院式教学范式,是学生经感知、理解、反馈、筛选及N次加工再更新的反复优化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差异性和自主性为基础,以情境浸润和师生对话为主要方式,开展分层、分类、个别化教学。为此,我们在生活中将抓住一个专题,对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与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性的整合,通过营造多元的情境,设计多样的活动任务,引领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自主选择,积极探究,获得不同层次的知识,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例如,在校本课程《古韵今风品苏园》中,苏州园林作为吴地文化的集大成者,将建筑之美、自然之美、经典文赋之美融为一体,成为校本专题的极好范本。我们引领学生“游”园—“品”园—“悟”园—“美”园,将苏州园林中建筑雕镂、自然风韵与古典诗词、童谣楹联、历史典故、文化精神互相渗透,由外而内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学生对高雅园林艺术的发现和体验中,从而促进学习过程的生活化。为此,我们向学生开设这样一些活动任务单:

从该课程的活动任务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情境化的。学科整合下的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并不局限于一门学科,往往是多学科的交融和贯通。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任务型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或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把它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或将原有的知识在新知识的纳入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组。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生活化的。从所有的活动任务中,我们会轻易发现该课程是将所有的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 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

第五,校本课程特色化,其评价更趋向于形式多元性与育人模式的价值性统一。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注重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更关注过程与结果、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关注评价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关注评价与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全程性;关注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在评价时应遵循及时性、客观性、激励性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例如,在校本课程中,我们就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过程性评价(30%)

2.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成绩(70%)

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满分100分,按70%计入学期总评成绩。

3.评价结果

学期总评成绩(100分)=过程评价成绩(30分)+期末考试成绩(70分),总评成绩低于60分的学生可于本学期假期内申请补考。

4.成果呈现:影视作文校本教材编纂,学生优秀模仿作文汇编

在这样的设计中,我们会发现课程评价主体由学生、指导教师等组成,采用小组自评、互评、他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利用展板、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通过活动记录、小组汇报等多个课程环节进行评价。我们更注重纵深评价,让“评价”活动贯穿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丰富了学校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这种全面、多元、适切、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同“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师生的本色人生”的学校办学理念相一致。

综上所述,在书院式教学范式下的校本课程特色化,实则是走出教学的固有惯性,将眼光聚集到常规课堂之外,从新《课标》出发,或发掘学科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要素,或开拓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共性资源,充分利用多种渠道,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元实践平台,营造具体情境,组织有序列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浸润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加强探究与体验,并在课程迭代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在不断发现和反思中,推动学习向多角度、深层次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进而实现学习生活化的愿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这些都是笔者的一些初步想法,其中有一定的浅薄与疏漏之处,但如果能成为“他山之石”可供借鉴,那么这样的探究也就有了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赵能福《用“书院式教学模式”构建理想课堂》,《华人时刊(校长)》2017年第Z1期。

猜你喜欢
特色化校本素养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