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及策略探究

2022-06-06 05:35宋小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文传统语文

宋小军

摘 要: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反映民族特征和风貌的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现今随着教育的改革,社会各阶层越发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小学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时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力都比较强,语文学科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能使得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与丰富,将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一方面能学习语文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塑造正确的“三观”。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供学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教育作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9.022

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代表着民族的特色以及精神内涵,传统文化的存在能让我们产生文化自信以及自豪感,帮助中国人始终找到归属感。语文的教学离不开传统文化,语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而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缺少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只是单方面地强调应试教育,传授基础知识,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缺少重视,或者教育工作者错误地使用了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没有获得良好的成效。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1.推动语文教学内容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教学,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而这些方面的能力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与传统文化有较大的联系。语文本就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板块,写的是传承千年的由甲骨文不断发展而来的中国汉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无形中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蕴藏在其中的深刻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比如民曲欣赏、诗歌朗诵等,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快速融入课堂,接受知识。缺乏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犹如无源之水,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道路上的长远发展。而通过融入传统文化,便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优秀的人格

小学作为学生的启蒙阶段,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该阶段同样也是学生人格树立、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触到古人行为处事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

例如,在学习课文《树》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坚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转化为属于自己的品格,时刻激励自己要顽强拼搏。除此之外,还有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等精神,都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只有在启蒙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才能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世界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学生在广泛接触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丧失了对本民族文化加以传承的责任感,从而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入传统文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

3.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现今时代快速发展,社会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学生仅仅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不足以达到教学目标,传统文化包含庞大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扩展课外知识,扩充自身的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才能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越走越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很多学生正是因为贫瘠的知识内涵,自身价值观无法得到有效实现,从而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例如,学生在学习鉴赏诗歌时,可以提高美学素养以及品读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书本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扩展,而不是局限于书本知识之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教師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只是单纯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实施灌输式的教学,没有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或者加入传统文化的力度尚有欠缺,导致良好的课堂氛围无法形成,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没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在语文学习道路上不顺畅,不利于长远性学习。多元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教师在引入外来文化的同时,容易造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失衡,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缺少成熟度和判断能力,便会在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迷失正确的方向。

2.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教师在意识到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没有有效地改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并不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中产生消极情绪,无法有效学习知识。教师使用错误的教学方式或者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得教授传统文化的工作量变得庞大,一方面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吸收理解,课堂效率变得低下,课堂氛围变得不佳。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授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3.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有待改善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出现随便讲话等影响课堂纪律的情况,而且学生并不知道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对其未来的成长之路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有些学生的性格比较极端,容易顶撞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对症下药,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有效完成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1.改变错误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尽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的选择,但依然有很多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重视,存有错误的教学观念,同样,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国家层面需要发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指示,鼓励各个学校的教师深化教育改革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除此之外,优化教学体系,避免出现一人教授多门课程的情况,如果教师教一门以上的科目,不仅不利于教师花更多的精力改善教学内容与形式,而且会增加教师的负担,教师会产生消极情绪。

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利用互联网浏览相关传统文化的文章,或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水平。教师只有自身做好榜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需要与学生积极沟通,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

例如,在学习课文《古诗三首》时,学生对古诗中字词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做足功课,在课堂上依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进度,适应学生的学习状态,并私下与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积极沟通,告诉学生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以及学好传统文化的正确方法,而不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放任自流。

在学习课文《荷花》时,教师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只是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学习字词句,回答课后问题,按部就班地上课,每节课重复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步骤,便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或者错误的教学理念,以新颖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从传统文化入手,将传统文化与荷花进行融合,在讲解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传统文化内容,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富有深意,带领学生进入美好的语文世界。

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无法提高积极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学形式的单一化或者教学内容过于乏味,导致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部分学生相较于其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可能比较差,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力,举生活中的例子,先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今天上学路上遇见的风景。”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联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无法深入探究。很多学生正是因为缺少一定的阅读量,才会对文本阅读缺乏敏感度。如果学生由于畏懼或者过于腼腆而不愿意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先谈谈自己今天上课所遇见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对优美语句产生想象力,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产生一定的思考,从而推动课堂进程。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活动或者小游戏,例如在学习课文《秋天的雨》时,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课文中的美丽景象以及字词的运用方法,以及传统文化中意象的表达,教师可以找准时机带领学生到户外感受真实的秋雨,以及植物的真实状态,这种教学情境的设计,一方面能满足学生感官的享受,对课文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多媒体对教学中的影响更是如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学习课文《古诗三首》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诗句的真实含义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映相关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文学素养,对文人的美学文化产生一定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播放相关音乐,学生在恰当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如果只是单纯地将传统文化灌输给学生,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易于理解的形式呈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

例如,在学习课文《盘古开天地》时,由于该单元讲述的是神话故事,传递的是传统文化精神,教师可以开展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描绘的景象,凭借想象力进行绘画,描绘自己脑海中的场景,或者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从小到大所听到的神话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神话故事的意义。在学习课文《古诗三首》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翻译,并谈谈自己的想法,为了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先从生活中出现的相关诗句作为开场白,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开展穿戴汉服、古诗创作等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能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还能提升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喜爱之情。新颖独特的教学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除了在课上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积极贯彻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例如,让学生在家慰问父母、长辈,节假日期间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做最基本的家务可以感受父母平时的辛苦,并加深对父母的感情。学生在孝敬长辈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孝亲敬长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观历史文化纪念馆,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感受历史文物的魅力,并通过历史人物故事的解读,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精神,如屈原热爱祖国精神、鲁迅的牺牲精神等,学生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才能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通过文化的熏陶,提炼出属于自身的感悟,在英雄人物事迹的学习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学生正处于优秀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只有抓住时机,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才有利于学生在未来成长道路上越走越远,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必学课程,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精神品行都起着一定的塑造作用。而近几年随着社会各界人士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越发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语文相较于其他必学科目,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更高,在语文学习中,传统文化的身影随处可见,因此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积极贯彻教学目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引导者,需要在意识到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快速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小学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启蒙阶段,在该阶段积极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将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化为学生自身的意识,帮助其在未来成长道路上越走越远,并在文化交融的时代,始终将中华传统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刘俊华《略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新课程》2019年第10期。

[2] 汪文喜《略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学周刊》2019年第26期。

猜你喜欢
课文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背课文的小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