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个性化课堂提高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2022-06-03 07:19张海丹
考试周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教学效率提高

摘 要:高效课堂追求的是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笔者运用实验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等方法,从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等方面探究个性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课堂;形成性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55+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4-0151-04

一、 引言

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效课堂不仅能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发展需要各种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个性化人才。人才的培养依托于教育教学的质量。“个性化”的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需要。何谓“个性”?心理学把“个性”称为人格(personality);教育学认为“个性”是涵括个体的多种素质总和的个体的独特性。而“个性化”教学,就是指教师以个性化教的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并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正如专家们指出:卓越的教育就是人尽其才,就是使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切實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

二、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美术教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最富于个性化的活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欣赏、创作、评议均存在个性差异,对美术教学而言,这种个性差异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个性正是审美独创性的重要心理基础和动力,而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在我们的小学美术教育中仍然普遍地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现象,如:更多强调同一性,遗忘了差异性和多样性;过分强调标准化、模式化、整体化,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失去了一部分发展的机会,遏制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影响了课堂的效率……因此,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对小学美术个性化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及研究。以中国画教学为例,教师总结了以下三点问题。

(一)教师没有“真理解”

教师对中国画的造型特征、笔墨内涵、传统审美的理解水平很弱,甚至误把毛笔当画笔,误把五色当黑白灰,误把虚实当光影。这样就容易造成对国画知识的理解错误,对国画技能的核心把握不到位,把国画和西画混为一谈,丢失了国画教学的核心价值。课标研制组组长、首师大尹少淳教授认为部分教师对国画用笔不了解,书法用笔的起、回、收,包、转过来的感觉必须在国画教学中渗透才有“国”字味。

(二)学生没有“真体验”

以往的国画教学往往在教师的传授下齐步走,选择性、个性化学习不够,缺少孩子的独特发现和自主创造,特别是国画墨色的不同层次变化中,形态的辨别与形态的塑造是学生心理上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少有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水墨意象性的造型特征、笔墨的内涵,以及正确的中国传统的视觉审美习惯。

(三)教学没有“真研究”

中小学国画教学齐步走多,教学方式单一,个性化学习太少,自主、探究教学太少,笔墨游戏低水平徘徊的教学多,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深层次探究教学太少,炒冷饭式的重复教学现象比较严重。

当前,在倡导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大环境下改变上述现状已迫在眉睫,这不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学生的发展都尤为重要。那么,如何立足国画课堂,真正体现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理念呢?我们发现,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解经典国画中丰富的笔墨和意象造型方法,利用分解后的图像灵活组合,变构创新,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建构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国画审美力和创新力,真正体现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理念。

三、 小学美术建构个性化新模式的操作策略

(一)营造个性化课堂教学环境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其特殊就在于它以人为本。而人的发展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可见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所依存的诸种因素的综合。那么如何营造个性化课堂教学环境呢?教师认为:

1. 创设课堂组织形式个性化

课堂中组织的形式可以多样。如课桌的摆放:传统的“秧田式”,有利于快捷地传授知识;而四桌组合成的“板块式”则更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合作;“U”字型、“O”字型的摆放,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倾向,增强课堂活力从而促进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效率。

2. 营造自由的“心理环境”

学生没有真体验其本质上是因为缺乏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我们可以根据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依据“联系—建构—反思—延续”的认知理论,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探索更加开放和动态的个性化学习课堂结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勒温等心理学家曾对课堂气氛进行过研究,他们认为:“在开放、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显著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那么,如何营造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平等相处,真诚交流

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关系是平等的,我们教师不要以一种权威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那种居高临下硬性灌输的教学方式,既会抹杀美术作品客观上所提供的多样、微妙的信息,也会压抑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观因素的发挥。

例如,在欣赏课外名作——凡·高的《星夜》后,有同学说:“画面很杂乱。”有说:“画面好像在流动。”有的说:“这幅画给人慌兮兮的感觉。”还有的说:“画面里树和星星好像在跳迪斯科。”……

学生的感受截然不同。比老师硬性灌输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效果强百倍。让他们自己用心去感受,但这也并不表示在教学中教师任由学生“胡思乱想”,而应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如何更科学地去欣赏,或者说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方法去欣赏。比如:授课时教师暗示学生可以从画面的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展现自身的个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提倡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与教科书、与教师、与同学不同的观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做到平等相处、真诚交流,才有助于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

注重探究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适用于发挥想象以及运用自由、丰富的美术语言表达,综合处理信息,抓住关键,创造性地加以表现,注重个性表现、自主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2)多予鼓励,培养自信

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不可能有鲜明的个性。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使其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给学生一些鼓励,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敢想、敢问、敢画、敢做、敢评,进而发展学生独特的审美个性。

在孩子们的成长路途中,不知要克服多少困难,走过多少险路,父母不可能一辈子为他们铺平道路,铲去荆棘。如果没有健康人格做保证,就不可能继续往前。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将继续探索更多更新的方法,为孩子的人生路途寻求更多灿烂的阳光。

(3)关怀信任,自主探究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主张学生们自主探究、自由表达。当课堂上呈现一件新奇的美术作品时,学生在此瞬间,把他们看到的、感受到和体味到的东西会融合一起,会借助表情、姿态、动作和声音等表现自己的看法。教师觉得此时教师不仅不能制止、训斥学生的随意和不守规矩,相反我们应支持、鼓励甚至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以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在教学《向民间艺术家学习》一课时,当教师展示精美的剪纸的范作后,学生被优美的范作所吸引,并情不自禁:“哇,真漂亮!”此时教师没有训斥学生的随意叫喊,而是引导探究,并提出问题:“这些画的确很美,谁来说说这些画表现的内容是什么?是用哪些方法做出来的?谁能来说说我们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

这不仅使学生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瑰丽奇葩,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并且,剪纸有很强的装饰性。如,剪纸作品可以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

通过先了解、欣赏、讨论、教师引导,再让学生尝试各种剪纸的方法,并让学生自己相互进行示范讲解。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不仅学会了剪纸的各种方法,创造性地完成了剪纸拼贴的创作练习,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此模式重点在变上,一变由少及多,在轻松的游戏中表达丰富的变化,没造成负担,先放再收,先抽象再意象;二变在多角度探究组合,启发艺术创新思维,体验美术创造活动的乐趣,发现规律,大胆表现,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二)建构个性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艺术最重个性,如果不能体现鲜明的个性,艺术就无法独树一帜,形成其独特的风格。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美术,它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个性化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心理环境,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个性。教师认为,学生的心理发育有着共同的规律,然而每个学生又各具特点,既要考虑共同规律,又要注意个别差异,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能。

关于个性化教学教师的理解是:首先教师觉得要做自己,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逻辑,并把这些传递到学生中去。接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凭借自身良好的教学素质,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鲜明的个性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优化组合课堂结构,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1. 尝试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程式化,缺乏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因此,教师要树立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实施教学的开放,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 实施形成性的学习评价机制

(1)课内与课后作业批改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上绘画课采用的作业评价方式。一些美术功底较好的学生能当堂完成,教师面批,有助于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及时向学生反馈。另有部分美术基础一般的学生,不能当堂完成作业,当他看到某某同学已完成作业并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之后,心中不免会产生羡慕之情,希望自己能把作业带回家,利用充裕的时间能画得更好些。实践证明,这种课内与课后批改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

(2)课堂作业的三段式评价

第一,兴趣阶段。在美术课的导入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态度,将有助于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第二,构思阶段。教师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好奇进入创作构思阶段。学生的想象天真烂漫富有童趣,如在《美丽的石头画》中,有的学生利用长条形的石头,画出了一条条颜色不一的毛毛虫,千姿百态;有的学生则画茄子;另有些学生在石头上画了小拖鞋……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对学生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教师一定要尊重和维护,还要充分地肯定他们合理的创意和大胆的构思。

第三,结果阶段。这是最重要的作业评价阶段,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評价尺度,从美术作业中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拓宽思路,将学生引导到更深层次深化主题,并把它作为衡量本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如,在《凌霜斗寒——菊》的最后作业评价活动中,采用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用学生之间的作品比较,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目的;用学生作品和教师作品比较,让学生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用教师作品与艺术大师作品比较,让学生明白不光光是熟能生巧的简单道理,还要体会中国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纵向比较,自己第一次画的菊花和第二次画的菊花比进步了?好在哪里?缺点在哪里?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践行形成性评价,教师特地制定了一张美术学科评价表,如表1所示。

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评价的独特性。美术作业评价的标准有一定的“不定性”,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评价要求。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学习领域的要求后,才能较为客观地评价学生作业。

(3)多样性的作业评价方式

第一,互评式。要求师生间以作业为媒体进行的交流,它使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从作业中获得更个性化,更真实的信息,使教师给学生的指导更具针对性。

第二,自评式。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或同桌对美术作业有一个大致的评价,并找出优缺点,教师适当地加以总结引导,这种作业评价方式将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第三,教师点评。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点评这一环节主要指在学生自评、互评之后做一些总结性点评,比如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需要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的,在最后的结果评价中教师点评往往起到提示重点和再次阐明本堂课的学习要求及精神的作用,遵循的原则是:以赞赏为主,提出有针对性的不足为辅。

有人说,如果用音乐来比喻:传统的教师是一个独奏者,只要熟悉并使用一种乐器即可;现代的教师,则是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不仅要熟悉各种乐器演奏,更要能配合乐章的发展,适时引导各种乐器演奏,以充分表现乐章的优美旋律与丰富内涵。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的表现,提倡独出心裁,才可能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万事万物离不开阳光,教育更是如此,让我们撒下希望的种子,给孩子一路阳光。

参考文献:

[1]杨玲.对新课程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0(1):52-54.

[2]胡晴.学校教育与个性发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3]黄光扬.新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通识系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海丹(1983~),女,汉族,浙江瑞安人,瑞安市瑞祥实验学校,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形成性评价教学效率提高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中药分析综合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培养乐学情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探究
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