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蝶 张京京
“双减”政策是国家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改革提出的新政策,强调减轻学生校外学科类培训负担与过重的作业负担,这让教师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小学体育教学也不可避免。就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实施情况来看,对于“双减”政策的践行并不乐观,未能实现减负增效。故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基于“双减”政策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模式阐述几点拙见:
1 “双减”政策下体育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一直以来,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问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虽然每年对大中小学生都要进行体质监测并且上报数据,但是学生体质下滑以及肥胖率、近视率等趋势仍然存在。“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体育教育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机遇使体育得到了更高度更广泛的关注,而且学生课后时间被“空”出来很多,有足够的时间去锻炼身体,或者参加体育比赛等。但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体育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也就面临着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挑战。深入研究“双减”政策就会发现,它强调两个“减法”,这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减负增效”,用通俗的话来说,要让学生轻装上阵,不管是学习还是锻炼,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有愉悦的身心,有积极饱满的状态,真正去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应付和敷衍。所以,“双减”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的挑战无外乎三点:第一,减轻学生训练负担;第二,提高学生训练效果,即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第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气氛压抑,学生敷衍心态明显。小学生性格活泼,大多数都喜欢运动,但是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并不多。究其根源,这与课堂环境、气氛有很大关系。在当前体育课上,教师忽视了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专注于教授体育动作与知识。甚至一些教师为了震慑学生,或者在他们心中树立权威,在课堂上故意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导致学生畏惧老师,不愿意亲近也不敢亲近。若是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支撑,学生无法在体育课上“放得开”,承受一定的心理负担,体育水平以及个性的发挥均受到限制。
第二,教学方法传统,未彰显学生主体性。虽然新课改一直强调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但就现下小学体育教学实施情况来看,很多教师仍然在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如示范教学法,填鸭式教学法等。如篮球教学中,教师将一系列的动作拆解成单个动作,指导学生如何运球,学生则机械地练习运球这个动作,再指导学生如何投篮,学生则站在篮筐前机械地练习投篮,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直到教师认为学生的动作基本规范。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儿童快速掌握动作技巧,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体验到丝毫打篮球的乐趣,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与信心。
第三,教学内容受限于教材,学生课后运动需求得不到满足。在现下小学体育课上,很多教师通常都是按照教材去教,即照本宣科,教材上有什么就去教什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根据国家政策去变通。而小学体育教材上的内容几乎都是一些常见的体育项目如足球、跳高、篮球等,而这些项目中的很多项目并不能满足学生课后训练需求,或是天气原因,或是场地原因,或是同伴原因,学生不能随时随地的展开训练。这种情况下,即使“双减”政策给学生空出了很多的课后时间,但是他们不能有效利用起来,造成价值流失。
第四,教学评价过于关注结果,不具有发展性。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水平。它应该是学生体育运动全过程真实情况的反馈,是学生用来弥补不足,构建完善体育知识和技能体系的依据。然而,就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实施情况来看,教师主要采取结果性评价,也就是只关注学生运动或比赛结果,没有关注他们的动态表现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否定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一些在过程中努力但结果不如意的学生,会因此产生挫败感,学习体验感不强,心理压力大,这是“双减”政策下急需要改革的一点。
第五,重视课内训练忽视了课外训练。“双减”政策的出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国家出台这一政策的目的就是希望帮助学生摆脱书山题海,有更多时间去锻炼身体,发展兴趣爱好,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就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存在“重课内训练轻课外指导”的问题。顾名思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仅限于课堂之上,课后时间基本处于零互动的状态。而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自制力、自主学习能力,若是没有教师的指导,很难让他们主动、自觉地进行体育训练。因此,“双减”政策下教师应针对这一问题予以解决,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 “双减”政策下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具体路径
3.1 营造快乐的氛围,保证学生心情畅快
“双减”政策强调的就是减负与增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还要享受这个过程,不能让学习成为他们的负担,体育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当然,对学生的负担不仅有身体层面的也有心理层面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情绪等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周围的环境。有关研究也表明,环境对一個人的影响是潜在性的、自发性的。对心智不成熟的儿童来说,若是将他们放在一个或是枯燥乏味或是紧张压抑的氛围中,很容易会产生负面情绪,心理上会承受一定的压力。相反,若是将他们放在一个轻松、温馨、友爱的环境中,学生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开心和满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会更加投入。因此,在“双减”政策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体育教学规律营造快乐的氛围,保证学生身心愉悦、畅快,为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供可靠的保障。由于体育课通常是在体育馆或者操场上这样的空间开展,所以对于物质环境的建设基本不需要下功夫,教师主要从心理层面去创设环境,比如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小学生是一个感性群体,教师可以多与他们互动,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这样很容易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当学生在运动中遭遇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和安慰;在学生提出不同于教师的观点时,教师要表扬对方并接受。总而言之,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相处,而不是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教师,愿意去亲近。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支撑,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更投入,主动、积极配合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轻松、有序、高效,这对减负增效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3.2 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减负与增效目标
“双减”政策下,教师必须摒弃过去的填鸭式、放羊式等传统教学方法,要秉持着“减负增效”的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一方面,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帮助他们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感,使学生在感受到体育魅力的基础上对这门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3.2.1 分层教学法
小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如有的学生个子高而有的学生个子较矮,有的学生爆发力强而有的学生爆发力弱,有的学生有很强的耐力素养而有的学生在耐力方面比较弱。因此,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学优生“吃不饱”,而学困生“吃不消”,两者都会丧失学习兴趣,前者的体育潜能得不到挖掘,后者承受巨大的学习负担,违背了“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负增效要求。为了真正地减负与增效,教师可以实施差异化教学,它的本质是“因材施教”,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这让每个学生都处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所以不会感到压力,又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不同程度拔高,符合“双减”政策要求。因此,教师在“双减”政策下的体育课上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法,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将体育成绩优异而且稳定、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分到学优生组,将体育素养一般、成绩中等、有上进心的学生分到中等生组,而将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分到学困生组。接着,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目标,以跑步为例,同样的时间内,要求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分别跑完400米、500米和800米。除此之外,在课后作业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上也要分层,给学优生设置有挑战性的作业,给中等生设置难度中等的作業,而给学困生设置基础性作业。这样的差异化教学实现了让每个学生轻松前行的教学目标,对于“双减”政策的落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2 游戏教学法
小学生酷爱游戏,玩游戏能够让他们忘记疲惫,而且能够激活他们的挑战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敢于去挑战,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有效克服。“双减”政策下,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将枯燥的、复杂的体育训练与有趣的游戏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抵触、畏惧等负面心理,相反,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克服磨难,迎接挑战。以跑步项目为例,这是多数小学生闻之色变的项目,因为跑步十分消耗体力,而且对运动员耐力素质、爆发力素质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小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经常因为疲惫而中途放弃。“双减”政策不仅强调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让他们轻装上阵,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最佳的方式就是将其转变为具有趣味性和竞技性的游戏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黑猫警长”的游戏活动,一部分学生扮演坏人,而另一部分学生扮演黑猫警长。原本枯燥的跑步运动成为警察与坏人之间的较量、搏斗,充满趣味性。不管是“坏人”还是“警察”,在游戏活动中都要拼尽全力去跑,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不会感到疲惫,而且因为紧张、愉悦情绪的交替出现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游戏活动将枯燥的训练转化为娱乐行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既实现了减负又达到了增效目的,每个学生的跑步水平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2.3 以赛促练教学法
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小学阶段的体育项目也是如此。譬如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竞技性很强,若是将一系列的动作拆解成单个动作让学生重复练习,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不仅训练效果流于形式,而且学生会因此丧失学习兴趣,承受巨大的学习负担。“双减”政策下,教师可以采取以赛促练教学法,顾名思义,通过竞赛的形式达到促进学生训练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第一,它让学生进行了完整的训练,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体育运动水平;第二,小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而竞赛教学法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所以比较受欢迎,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他们的学习动力;第三,竞赛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第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压力,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篮球训练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赛,而自己则参与其中担任裁判,还可以利用手机、相机等拍摄设备记录下学生参与比赛的全过程,课后将视频提供给他们,方便他们进行自我审查实与自我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刻地感知到篮球运动的魅力,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篮球水平,而且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3.3 拓展教学内容,满足学生课后学习需求
“双减”政策下,教师不能再照本宣科,要考虑到学生课后运动需求,在落实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引进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如踢毽子、跳绳、跳竹竿、武术、太极拳等,这些民族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地域特色,凝聚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老少皆宜”的特征,学生课后可以和家长随时随地练习。比如跳绳子、踢毽子,教师可以在热身环节去教育学生,课后让他们再去教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展开踢毽子、跳绳子比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趁机布置一些亲子类的课外作业,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又增进了亲子之间的交流,从而推动“双减”政策落地。
3.4 实施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双减”政策的最终指向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双减”政策下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发展的眼光去实施激励性评价。用通俗的话来说,要去放大学生的优点,以此为契机去激励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指出学生的不足,帮助他们纠正。第一,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唤醒他们的体育运动兴趣。第二,先赞扬再批评,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弥补,效果事半功倍。例如,有个小学生在跑步训练中虽然跑到了终点,但是超出了预期时间,教师先表扬他坚持跑完终点的这个行为,再和他分析跑步过程中花费时间长的原因并采取挫折,这样可以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3.5 开展课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双减”政策下,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内训练还要重视课外指导,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后充足的时间加强体育训练,以此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与终身发展意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社团,如篮球社、跳绳社、足球社等,让体育素养较好的学生担任每个社团的负责人,在课后时间组织社员开展体育竞赛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周五放学后或其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等的,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充分发挥体育文化育人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出台给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作为教学指导者、策划者,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深入研究“双减”政策内涵,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双减”政策的育人价值,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1.杭州市丁信小学;2.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文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