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校内外2小时体育锻炼的实施策略探究

2022-06-03 00:13邓昭宁
当代体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小学校课间体育锻炼

邓昭宁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背景一:“双减”政策对小学体育发展的影响

从本质来看自2021年7月“双减”政策实施起,小学体育锻炼理论才真正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因为在之前的小学體育教学中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理论目标与实践执行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对于小学生而言,常态下其精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负担与体育锻炼间的矛盾,体育课时被抢占,放学后学业作业过重导致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的情况司空见惯,这也直接导致了以往体育测试被认为是增加小学生负担的畸态认知的产生。而“双减”政策的实施,从根源上优化了小学生时间和精力的安排,在这样的背景,大幅度拓展了体育锻炼的多元化可能,正所谓“德智皆寄于体”。

1.2 背景二:省教育厅“疫情防控期间小学生每日居家体育锻炼2小时”指导工作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内,由于小学生活动空间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身体客观活动需求也随之减少,这导致了小学生体能和免疫力的同步下降,因此,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指导工作的通知》,倡议小学生每天进行中等强度的居家体育锻炼保证每天1-2小时体育锻炼。在这个背景下,给科学的制定小学校内外体育锻炼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二。第一,从理论角度看,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标为: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的制定小学各年级学生的校内外锻炼计划,提高小学生身体的运动系统功能,使其身心得以健康成长,为更好的进行学科学习提供助力,这与“双减”政策从根源上解决义务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的目标相契合;第二,从现实角度看,宏观上“双减”政策的宗旨在于通过减少小学生校内外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丰富的文体活动,促进其全面健康的发展,即体育锻炼在小学生课余时间中所占比例将大幅度提升,因此小学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的需求也将随之转变,在此前提下,本课题所提及的多种教学理论与体育锻炼策略的融合研究便极具现实意义。

2 策略设计相关理论整合

2.1 有效教学理论

对于常规的小学体育教学而言,所谓有效教学,通常是泛指在通过体育老师的教学手段实施后,学生在体育上获得的具体进展情况,这也是评价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对于校内外定时、定量的锻炼策略制定而言,有效教学理论还包含着参与度、技巧达标度、心理建设以及适应情况等多种与小学生能力和态度相关联的有效性指标。在设定的过程中,对这些有效指标具有影响的策略设定原则有三,分别为:其一,秩序原则,即稳定不发生变动的体育锻炼规范,此原则的严格执行对小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及校内外体育锻炼任务的完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二,生活化原则,曲高和寡的体育锻炼内容设定易让小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锻炼内容设定中尽可能的贴近日常生活,如:钻,爬,跳跃,应急闪避等体能锻炼内容的设定,可以在实现体育锻炼目标、强化小学生生存生活技巧的同时,激发其兴趣和参与度;其三,竞争性原则,作为体育锻炼的基础动机之一,竞争性内容的设定能更直接的激发小学生的运动需求,能更好的体验愉悦、兴奋、自律、坚持等正面运动情绪。

2.2 多元化融合理论

多元融合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霍华德(Howard.Gar dner)在1983年提出的,其观点颠覆了之前以智商为教育主流的观点,改为由智力挖掘、开发与教育平衡为方式,以受教者整体理解为主,弱化分数进行考核评价,以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融合代之。这一教育理念,对任何教育学科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性作用。以小学体育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对学生体质、意志及品质的培养,多元融合理论在此基础上强调评价的重点侧重于锻炼成果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结合以及体育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融合,并非片面的分数至上。

2.3 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理论

对于小学校内外体育教育而言,校内教育是集系统化、组织性为一体的以小学体育教学任务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活动;校外教育则是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设定与相应年级学生锻炼目标融合,通过体育作业、锻炼规划等形式布置的任务性活动。二者间分工明确,校内以体育教育为主题,负责体育知识技巧的教授;校外体育教育为补充,通过特定锻炼目标的完成,巩固体育技巧及强健体能,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真正实现小学体育锻炼的“动力内化”。

3 小学校内外2小时体育锻炼策略设定——以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为例

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创建于1929年,作为省一级学校,教学配套设施齐全,现有31个教学班,师生千余人。在“双减”政策和广东省教育厅倡议“小学生在防疫期间保证每天2小时的体育锻炼”的双减背景引领下,整合相关教学、策略设计理论,从校内、外两个角度入手进行了多样化的体育锻炼策略设定,取得了不错效果,其具体实践细节如下:

3.1 校内体育策略设定

3.1.1 大课间锻炼设定

根据当前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的校内课程安排时间来看,每天的大课间时间为35分钟(课间休息及间操时间总计),出于对小学生参与认知的考量结合有效教学理论和多元融合理论,大课间锻炼的目标设定有二,分别为:其一,提高学生参与热情,有效缓解大脑疲劳,提升机体能力;其二,通过对锻炼设定的参与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合作交往能力。因充分考虑了操场的平台度及广度,可选锻炼项目设定如下表3-1所示:

如上表3-1所示,安排学生充分利用课间时间进行自主锻炼项目选择,铃响自觉回教室,教师或班级干部负责纪律监督管理。同时,在疫情防护的特殊时期,由于群体活动需佩戴口罩,这会客观的影响学生呼吸的顺畅度,应适度控制锻炼项目的激烈程度,避免锻炼者心肺负担过重。

3.1.2 常态体能锻炼设定

在小学校内的体育锻炼时间除大课间外,还有日常的体育课时及托管体育锻炼时间。以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为例,其常态体能锻炼设定安排如下:结合广州“一校一品”小学体育特色建设相关内容,引入“动态体能操、跳绳、跑步、柔韧放松操”等校内锻炼项目;根据棠下小学各年级体育课时安排保证:一、二年级四节体育课,三-六年级三节体育课,通过开足开齐体育课程,高效率上好每一节课;当在校期间出现特殊天气情况时(风、雨、雷暴等)在室内进行“室内体能操”锻炼;如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利用托管最后30分钟由班主任(负责看管老师)和体育老师带到操场进行课后体育锻炼。

3.2 校外体育策略设定

校外体育策略的设定,鼓励有条件的家庭让小学生参与丰富的体育项目锻炼,如:三大球、三小球、游泳、健身等,有这些个性化锻炼安排的学生可在学校报备,不完成统一校外体育作业;常规学生的校外体育锻炼情况如下:

3.2.1 校外体育作业的具体安排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每日小学校内体育锻炼时间设定在65分钟(大课间35分钟+托管锻炼30分钟)-75分钟(大课间35分钟+体育课40分钟),剩余体育锻炼时间通过校外体育作业形式补齐,以区棠下小学为例各年级具体校外体育锻炼作业安排情况如表3-2所示。

3.2.2 具体评价方式设定

如表3-2所示,考虑到学生校外家庭环境的局限及整体锻炼效果,特以跳绳作为主要锻炼方式;可更有效的解决校外体育锻炼作业难导、难辨、难教、难评、难知、难管的情况;由于小学各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因此对应的锻炼任务强度也有所不同。具体的评价方式(包含个性化校外锻炼选择的学生)如下:家长将每日锻炼成果登记入校外体育锻炼作业记录表(电子版)报备,以月为单位由班主任进行测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自我达标挑战记录表,公开访问权限,以便同学间相互激励及体育老师的测查评价;在教务处进行相应锻炼成果备份,作为周期性体测成绩的参考指标。

3.3 校内外体育锻炼成果测试指标

为检测校内外体育锻炼成果,各年级通常在一定周期内(通常周期为半个月或一个月)进行锻炼成果达标测试,各年级体测评价达标项如下表3-3所示。

4 “校内外2小时体育锻炼策略”实施前后体测数据比对

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在每日小学校内外2小时体育锻炼策略执行后,对小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效果极其显著,具体情况可由相关体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比对样本数据时间间隔为一年,锻炼策略执行前数据选用2020-2021全年级第一学期体测数据,如表4-1所示,锻炼策略执行后数据选用2021-2022全年级第一学期体测数据,如表4-2所示。

如上表4-1和表4-2的体测原始数据所示,受正常升学与入学规律影响,表4-1中的六年级数据与表4-2中的一年级数据缺乏比较项,即两表中标注黄色部分的年级不在比对范围内;同理,表4-1中一年级数据对应表4-2中的二年级数据进行比对,以此类推分别对2022年的二年级-六年级五组数据进行比对。则有实施锻炼策略前后,体测优良率比对情况及合格率比对情况如下图4-1、图4-2及图4-3:

由上图4-1,图4-2,图4-3所示,小学校内外2小时体育锻炼策略的执行可大幅度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在体质情况优良占比的辅助上提升更为显著。

5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前后的体測比对数据,可看出,校内外体育锻炼结合的形式完成小学每日2小时的锻炼任务,能立竿见影的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高效的实现“双减”政策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本课题受硬件环境及设定投入等条件制约,仅局限在跳绳单一项目的调研分析,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拓展三大球、三小球乃至中华特色体育项目,如:传统武术、舞狮等项目进入小学体育锻炼设定中,让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真正的体会到“享受乐趣,锤炼意志”。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校课间体育锻炼
逐梦冰向未来
乐享冰幸福童年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美国小学校车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小小“运动员”
D博客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