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松 韩大合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命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统领,坚定贯彻“考试即生活”的命题理念,按照“回归生活,回归品德”的要求,努力反映生活、透视生活、体悟生活、参与生活、干预生活,增强生活气息,让卷面生动活泼、材料新颖鲜活、设问适切恰当,努力营造和谐的考试氛围,充分调动考生的积极性、思维力。作业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的作业设计上,教师要精心选择作业内容,要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维品质,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挑战学生潜力,提升学习能力
一份好的作业设计应该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在作业中设置生活化的“真情实景”,合理设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还能使学生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这一课时,笔者布置了一份作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第七十条规定:学校应当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在学习中,小倩同学对这条法律规定有一定的疑惑,她觉得法律这样规定是不是对未成年人学生使用手机自由的限制,是否违背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请你为小倩同学释疑解惑。
这份作业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联系当前热点材料,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这一知识点。通过对这一观点的辨析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上述规定,是对未成年学生视力和身心健康的保护,也是对老师课堂教学秩序的保护,更是对学校正常管理的保护。这份作业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高不可攀”,事实上,学生可 以潜心会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符合学习特点,获得自身认知
作业的设计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还需要引导学生置身其中。置身学习是具有实践性、活动性等特征的,是引导学生将“身体”置于认知实践的中心地位的,强调认知是通过身体体验及其活动方式形成的。作业设计应选择具有实践意义与价值的内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初中生青春热情但缺乏理性,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足,教学和作业的设计要引导他们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外显为具体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笔者设计的九年级上册《我们的梦想》这一课的作业如下:请围绕“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放飞青春梦想”这一主题面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亲爱的同学们: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追梦人,少年工匠心向党,青春奋进新时代。我们沐浴党的光辉,更加懂得肩负的时代使命,让我们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放飞青春梦想!为此,我们倡议: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同学们,让我们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有大格局的追梦人,让青春飞扬,为时代建功!倡议人:某某某/某年某月某日。作业要求学生在横线外将倡议书补充完整,补充字数80-100个字。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健康向上。
这份作业的设计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预设为10分钟,目的是让学生置身其中;将合作交流的时间预设为5分钟,让学生通过同伴互助,形成认识的碰撞,点燃探究的火花,形成合作的成果。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独特感受,实现自身能力和品德的升华。
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为本,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需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能力的提升、创新的快乐;引導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体现开放原则,拓展思维深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预设学生能够到达什么样的程度。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的作业应是开放的,除了学科作业,还可以结合节假日、重大活动布置主题实践作业。如每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安排学生做家务,以“劳动者最美”为主题完成一篇小作文;国庆节期间安排学生搜集改革开放成就资料,以“做自信的中国人”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同时结合时政热点,如观看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安排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一篇冬奥快评,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党史,融入社会,深度思考,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的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如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份开放性作业: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全社会掀起了学党史的热潮。在学党史过程中,学生收集并分享了两首民谣。20世纪30年代,在中央根据地流传着一首民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苏区干部好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柴米油盐都想到,问寒问暖情义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地区流传着一首新民谣:乡野路,田地旁,帮扶干部不辞忙;填档卡,细思量,屈膝老妪如亲娘;东家奔,西家访,不落一个送芳香;白昼短,趁夜长,无愧百姓无愧党。对比两首民谣,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共性进行分析说明。
这份作业设计中,学生学习呈现的“成果”,很多都是笔者没有预设到的。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考虑的角度也比较多,有的学生从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方面来分析,有的学生从民族精神方面来分析,还有的学生从共享发展方面来分析……所以,好的作业设计应该是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是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的。
思政课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重作业设计目标和内容的一致性,既要设计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设计合理,不断优化作业的质量,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高作业的实效性,提升教学质效。
责任编辑/杨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