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宁
【关键词】教育引导;学生问题;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9-0071-02
中午去食堂吃饭的路上,迎面碰到了同事丁老师,一见到我,她就跟我大倒苦水。原来,昨天她组织学生进行民乐排练时,前来巡视的领导在排练厅的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一个装有十几个烟头的盒子。排练厅出现这样的违纪现象,作为指导教师之一的丁老师免不了被领导批评一通。这个学期,丁老师协助我一起负责民乐排练,昨天我外出参加培训,只好由丁老师独自“扛了雷”。“曲老师,要是知道是谁抽的烟,我非给他个处分不可。”丁老师仍然余怒未消,愤愤不平地说。
听了丁老师的话,我的脑海中立时浮现出一个瘦瘦高高的身影——小邹。这个怀疑并非空穴来风,理由有二:一是我每次经过小邹身边,他的身上总是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烟味;二是我曾亲眼看见他以上厕所为由趴在走廊上吸烟。再加上平日里任课老师们对小邹的评价一向不太好,我和丁老师心照不宣,一致认为这些烟头就是小邹偷偷吸烟留下的“证据”。
活动课时,我把装有烟头的盒子悄悄放回原处,叮嘱丁老师要不动声色,静观其变,来个“守株待兔”。看小邹在事实面前,还要如何狡辩。不曾想,耿直的丁老师没沉住气,下课后直接怒气冲冲地找小邹“理论”,小邹并不买账,拒不承认,他情绪激动,还顶撞了丁老师。
第二天,我和丁老师正在办公室商讨如何处理“吸烟事件”时,小邹来了。进门后他一改往日的桀骜不驯,向我和丁老师鞠躬道歉:“老师,对不起。昨天我情绪过激,态度不好,我向你们道歉。”我和丁老师面面相觑,一时竟有点摸不着头脑。小邹顿了顿,接着说:“我昨天之所以没控制好情绪,是因为老师真的误会我了。我承认我吸烟,也明白我作为一名学生不应该吸烟,更不应该在校内吸烟,但是那些烟头的确不是我扔的。我真的没有撒谎!”从小邹的言辞间,我真切地感受到他急于澄清自己的焦灼。看着那坚定的眼神,我陷入了深思:既然小邹已经承认他吸烟,那么他完全没必要隐瞒这十几个烟头的事,如果他就是矢口否认,今天也没有必要来这么一出。如果这些烟头真不是小邹扔的,那么我和丁老师岂不是先入为主地让他背负了“罪名”,无端地伤害了一个孩子的心?
想到这里,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还小邹一个清白。我对小邹说:“老师理解你当时的冲动,如果是我蒙受不白之冤的话,我也会情绪失控的,你放心,老师一定将此事查个明明白白。”于是,我和丁老师“二探”排练厅,开始重新调查。
我拿起烟头仔细端详,发现这个香烟的档次似乎不高,学校的老师应该不会吸这个牌子的烟,而且老师们也不会犯这样原则性的错误,那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元凶”呢?调查陷入了僵局。
一天下课后,我从琴房出来,身边匆匆掠过几个陌生的身影,仔细一看,是校外的一些维修工人。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留心观察这些工人所吸的烟,经过比对,果然与排练厅内发现的烟头的牌子一模一样。原来,因今年暑期雨水多,琴房返潮,导致墙面大面积起皮,学校请来一些工人整修墙面,有的工人在排练厅内抽完烟后就把烟头随手扔在了纸盒里,这才引发了这样一起“烟头风波”。
真相浮出了水面,果然,小邹并没有骗我。我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为自己在心里错怪了小邹而感到羞愧,另一方面我又为小邹拥有诚实的品质而暗暗高兴。
为弥补我的过失,一次排练结束后,我将小邹单独留在了排练厅,并为自己之前的怀疑向他郑重道歉,小邹也很大度地原谅了我。在与小邹的交谈过程中我了解到,小邹原本不抽烟,但是一年前,他父亲外出打工时不慎从脚手架上摔下,断了一条腿,一下子打破了小邹平静无忧的生活。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现在只得靠小鄒的母亲打工维系,连续的辛苦劳作让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小邹心疼母亲,几次想辍学打工以补贴家用,都被父母严词阻止。他自觉无力扛起家庭的重任,稚嫩的心灵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压力,因此才借吸烟排解心中的烦闷。
了解清楚情况后,我决定帮一帮这个孩子。在征得小邹同意后,我向小邹的班主任反映了他的实际情况,请班主任为小邹申请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帮助他缓解家庭经济方面的困难。随后,我与小邹进行了一次长谈。通过身边的一些真实的案例,让他真切地感知吸烟的危害。我对他说:“一个人能否戒烟,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取决于他的认知水平。戒烟,就像是一场与烟瘾对抗的马拉松。老师相信你有这个认知力,能够跑赢这场特殊的马拉松。”最后,我把《戒烟》一书作为礼物,送给了小邹。小邹双手接过书,郑重地向我鞠了一躬。
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写道:“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和其他内心活动等最细微的表现,都应该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从其一举一动中捕捉学生的内心变化,从而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而展开教育。
两个月后,我在办公桌上看到了一张漂亮的卡片,小邹清秀的字迹映入眼帘:“老师,我已经成功戒除了烟瘾,爸爸的身体也在慢慢康复,谢谢您对我的帮助。”我知道,这桩冤案虽被错判,但它却拥有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