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斌
(河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财务管理课程围绕企业的资金运动,以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为基础,以企业的投资、融资、运营、分配等具体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兼具的学科[1],也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涉及金融、会计等多学科,具有知识点琐碎、公式多等特点。根据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对于缺乏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这类授课对象来说,很多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知识普遍吃力,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2]。
通常基于财务管理活动顺序安排财务管理的授课内容以及授课时间,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并对其中的规律和逻辑获得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感悟,是有相当难度的。学习财务管理的原理,抓住其中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其中的规律,能够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反之,只重视财务现象而未深入探索形形色色财务现象背后的逻辑规律,不注重对其发展本质的把控,财务管理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4]。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均衡与集成思想的融会贯通教学实践策略,作为解决此类问题的突破口。先说融会贯通,语出清·冯桂芬《重刻段氏序》,其融会即融合、领会;贯通即透彻理解[5]。财务管理教学实践中的融会贯通,旨在引导学生在相关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原理体系、规律体系积累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清知识脉络。融会贯通的基础在于集成,在人类社会中,信息集成、系统集成、制造集成等都是运用集成思想解决不同技术领域的问题[6-7]。
财务管理教学通过有效集成散碎知识点,包括相关学科知识点,使之贯穿起来,以达到财务管理各知识体系之间融会贯通目的。具体实践中,采取区别贯通、同类贯通、相似贯通、归类贯通、全面贯通、图示(图表)贯通等方式,促使教学过程成为面向知识智能的融会贯通、教学方法的融会贯通、师生情感的融会贯通过程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教学方法[8-9]。
从财务管理学科总体布局看,是以公司理财为主体,以金融市场为背景,研究公司资源的取得与使用的管理学科。其具体内容可纳入一张简单的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出来。图1描述了会计视角的资产负债表和管理视角的资产负债之间的均衡关系。资产负债表右侧,代表企业资金的来源,与财务管理的筹资管理、分配管理相对应;其金额数量分别对应着财务管理的具体筹资方式、资本结构、资金综合成本等知识体系。资产负债表左侧则分别对应着资产分布,这种分布情况取决于财务管理中的投资管理、营运管理的管理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效果,隐含了营运管理、投资管理的全部内容。
图1 资产负债表模式
图2 财务管理“融通”教学示意图
资产负债表集成了财务管理方方面面知识(以此类推,其他报表也可以以此类推)。以图1、图2总揽全局,有助于降低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领会财务管理知识分布均衡规律,推行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融会贯通教学方法。
均衡最初来自于中国古代哲学,《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旋周普,五化均衡。” 按照现代意义来讲,均衡意味着内含旋律完备普遍,宫、商、角、徵、羽相互平衡。应用到社会生活方面,有着各要素之间相互平衡的意味。管理学科更强调均衡的作用“管理道 均衡道”[10]。
在经济学中,均衡是经济学家借鉴物理学科中的均衡概念引申并创新而来,指经济体系中特定的经济单位或经济变量在一系列经济力量的相互制约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目前,均衡概念已经成为经济学发展的隐性原则,如均衡价格理论等。经济社会可视为一个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由各个自由的个体通过相互之间的活动形成的一种均衡状态,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利益均衡机制[11-13]。均衡通常还用以解释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资源配置的优化、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协调等方面的含义[14]。
与经济学高度交叉的财务管理学科,其中的均衡现象更是无处不在。在财务管理教学方面,借鉴均衡之道,能够深入理解和领会财务管理中的相关机理,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知识在经济实践中的融会贯通目标。
针对财务管理课程跨学科特点,在财务管理教学实践中,重视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能力,正视财务管理与各学科之间的衔接关系,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把财务管理各知识点和以前所学课程联系起来,由此及彼,逐步推进,稳步培养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15]。
财务管理纵向知识体系,以资金活动为主线,贯穿融资、投资、营运和分配活动环节,环环相扣,互为依托。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学生搞清楚纵向知识体系和其中原理,把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运营管理和分配管理活动,在融会基础上,贯通起来。可以清晰理解课程知识脉络和各环节之间的作用机理以及发生作用的条件等知识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学习方法的完整统一。
大学财务管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方面。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包括风险收益、货币时间价值、价值衡量原理等。财务管理具体方法有筹资管理方法、投资管理方法、营运资金管理方法等。按照定性、定量划分,又分为财务管理定性、定量方法。基于集成机理的融会贯通,从理解均衡的基本原理、相互作用机理开始,培养学生解决具体财务问题的综合能力。
1.2.1 筹资管理内容
以计算公式的掌握与理解为例阐述。个别资金成本计算公式,涉及到长期借款资金成本、长期债券资金成本、优先股资金成本等达到8个以上。对此,最有效的办法是掌握其基本计算原理,包括用资费用、筹资费用和净筹资额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1)资金成本以总体用资成本和筹资成本两部分展开分析。
(2)以个别资金成本基本计算原理为核心把握其余资金成本:
(1)
其中:D为用资费用,P为筹资额,F为筹资费用。
这样每种个别资金成本的计算,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1.2.2 投资管理的三类贴现决策指标
(1)净现值:
(2)
其中:NPV-投资项目净现值,NCF-净现金流,K-投资折现率,C-初始投资额,各符号下同
(2)获利指数:
(3)
其中,PI-获利系数。
该式换一种思维,可表达为:
(4)
(3)内部报酬率:
(5)
其中:IRR-内部报酬率。
通过辅助图形更容易理解其基本原理(见图3):
图3 净现值、获利指数和内部报酬率指标原理
1.2.3 项目投资围绕3个核心投资原理领会其中均衡规律
(1)净现值原理:假设预计的现金流入在年末肯定可以实现,其原始投资按预定贴现率借入,净现值正负值分别对应相应的经济意义。
(2)内部收益率原理:内部收益率实质上是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3)获利指数原理:获利指数从动态角度反映项目资金投入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配合图3的描述,在理解这三个指标基本原理以及解决具体投资问题就会容易得多。同时,关于投资决策指标的表达式,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示范如下(见式(6)):
⟹NPV=C×(PI-1)
(6)
其他财务指标同样可以采用类似方法加深对其经济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启发式教学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启”与“发”的关系而言,“启”是教师的活动, 是学生“发”的前提;“发”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是教师“启”的必然结果。从信息论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启发式教学符合信息传递要求。启发式教学,通过集成“悬念情境的创设”“激奋情境的创设”和“陶冶情境的创设”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16]。在集成“启”与“发”各要素情况下,促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中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的感悟。
财务管理基于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专业构建,各学科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启发。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背景知识和投融资实务中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等。基于此,学习财务管理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避免知识体系的单一[17]。具体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课时分布不合理、学生财务实践感悟缺乏等诸多问题制约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融会相关学科知识,辅以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贯通相关学科知识。
有效开展财务管理教学,需要同时促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均衡。通过有目的地开展财务管理具体章节的习题训练与课堂讲授的集成、知识感悟能力与快速学习能力的集成、学生相互讨论之间的集成、不同学习能力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集成、学习效果与学习效率的集成、财务管理工具掌握与案例分析的集成等,必然会提高教学成效。
按照知识获取方式归纳有他传学习和自获学习。他传方式是经过教师传授,学生被动记忆获取知识,是低级学习形式。自获方式是学习者通过自己主动思考、探索等途径获取知识,是学生完成知识体系自我建构的高级学习方式和途径。自获方式在中学阶段慢慢发展,经过大学阶段以后,应该逐步成为主要的知识获取途径。两种方式的发展规律如图4所示。
图4 两种学习方式坐标
图中,纵坐标为知识总量,横坐标是各个学习阶段;曲线A是他传方式的常态轨迹,曲线A1是他传方式的非常态轨迹,曲线B是自获方式的常态轨迹,曲线B1是自获方式的非常态轨迹;C、C1分别是曲线A和B、A1和B1的交汇点。
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教学组织过程中,强化听讲、自学与思考、实践等多学习途径的集成与均衡,使自获方式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及其规律掌握和理解效率。
运用集成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财务管理整体理论体系之间的逻辑理解与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律出发,进一步通过均衡之道的教学方法,实现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知识感悟力兼顾的深层次教与学目标,从多视角的均衡现象把握和理解财务管理知识体系。
研究发现,资本、价值、风险、套利、跨期和选择权等,是财务关系知识的基础范畴。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应包括基本假定、基本理念、基础范畴、重要原理和定理等。正确理解和探索财务学原理,是财务学研究健康发展和财务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18]。其中的均衡关系,是这些原理与规律的重要特色。
在各项投资、融资、运营、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之间与各项活动内部,也存在着一系列均衡规律,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效率或效果。如运营活动中,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流动资产中的存货、现金、应收账款,流动负债中的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项目;融资活动的资本结构、企业价值、资金综合成本,企业的融资规模与破产成本;投资活动中的投资成本、投资收益,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以及分配活动中的企业积累与企业分配等,全部充满了各种各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均衡关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均衡,是动态的均衡,而非静态的均衡。
风险与收益均衡理论包括风险形成机理揭示、风险属性判定、风险内涵界定和风险与收益关系定位等内容。风险与收益均衡理论认为,如果能够测定不确定性的所有可能结果的概率,风险将与不确定性趋同。不同的收益,对应着不同的风险水平。同等风险,希望收益最大;同等收益,希望风险最低。
从产权和制度的层面上看,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对资金运动所体现的价值运动的管理,价值运动背后则体现着支配这些资金运动和价值运动的产权关系。在资金运动和价值运动的背后是基于产权关系而形成的财务关系。具体来说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雇员、顾客、政府监管部门等。利益关系方财权均衡的实现,最终达到基于利益关系方财权均衡的体现[20]。刘廷等研究表明,企业的理财目标应该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情况下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这也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21]。
同时,财务管理中的“均衡”,体现出的是一种财务活动导致的相关成本承受的最大极限或获取收益的最高极限。财务管理中的均衡,不是等同于平均而是一种优化的思想。企业财务目标应立足于理财主体,既属于理财主体的职责,又符合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还能够计量和实现优化财务状况,和谐财务关系的目标[22]。
这方面的内容同样较为广泛。诸如投资收益与融资成本之间的均衡,要求投资收益不得低于融资成本,当然也不得低于投资成本;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均衡,不同的综合资本成本对应着不同的资本结构;存货管理的均衡方面,包括最佳存货量与采购成本、安全储备与缺货成本之间的均衡,存货总成本与不同的采购批量价格、采购批量对应的采购成本、采购批量对应的储存成本几个因素之间的均衡等,有利于强化费用控制,实现财务目标的具体对策[23]。
财务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财务管理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4个方面的财务活动,都会引起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4个方面的财务管理分目标,都是致力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扩大理财效益”或 “资金运动合理化”。具体来说,涉及到企业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定价策略、市场战略之间的均衡;企业增长目标与企业盈利能力、投资活动、融资活动以及分配活动之间需要保持良好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这同样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均衡。
财务管理教学围绕融会贯通教学目标而展开,以财务管理中的均衡思想为分析基础,处理好财务管理教与学的关系,帮助学生打通各章节知识体系之间的通道,集成财务管理相关知识体系,进而掌握融会贯通的技能,实现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事物的相对性原理着眼,基于“微观上讲究集成、宏观上讲究均衡”作为两条主线,贯穿降低教学难度策略的始终,以此实现降低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加深知识体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感悟的目的。通过集成与均衡之道,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